用舍行藏,通权达变

2021-07-21 15:23熊永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权变群文阅读议题

熊永华

摘 要 孔子有宏伟抱负,为了实现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执着进取,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但孔子也强调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的思想看似矛盾,其实他所倡导的“藏”“隐”只是一种权变,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并且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及他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议题;权变;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海口市“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中的“士文化”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课为例,略作探讨。

一、文本选择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以“用舍行藏,通权达变”为议题,择取《〈论语〉十一则》《奉陪郑驸马韦曲》《沁园春(孤馆灯青)》共三篇材料进行教学。

《〈论语〉十一则》选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等十一则论语。孔子“乘”也好,“藏”也好,“隐”也好,“卷而怀”也好,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极的、回避的、退却的,但其精神实质仍然是想要有所作为,积极入世的;暂时的回避是为了来日更好地进攻,目前的退却是为了来日能够前进,表现得看似很消极,而实际上是为了迂回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是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兜售治国理念,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诸侯们的认可,所以也只能“乘”“藏”“隐”“卷而怀”,等待时机再积极用世,孔子的“乘”“藏”“隐”“卷而怀”只是一种权变。

《奉陪郑驸马韦曲》表现了杜甫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是想有所作为的,想成为“帝王师”的,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没有成功,游韦曲却动归隐之怀。可见他也受了“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精神的影响。

《沁园春(孤馆灯青)》上阕写景,下阕写兄弟俩曾得意于汴京,就像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一样,对于“致君尧舜”充满信心和希望。可词人最终化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可见苏轼也受了“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精神的影响。

综观几篇材料,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及他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對后世文人士子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孔子的精神血液。《〈论语〉十一则》是关于“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哲学思考,阅读此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两首,了解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二、议题及目标落实

“用舍行藏,通权达变”话题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是陌生的,没有直接的生命体验,使得学生对这一处世精神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篇文本的参照比读中理解内涵,并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本议题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堂课尝试聚焦“用舍行藏,通权达变”,完成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辨析孔子提出的“乘”“藏”“隐”“卷而怀”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辟”“隐”的不同。

2.理解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所蕴含的独特人文内涵。

3.了解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首先由“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阅读《论语》选文,找出与“舍之则藏”的“藏”字意思相同的字词,来探究积极入世的孔子提出的“藏”“隐”“乘”“卷而怀”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这类人物的“隐”“辟”有何不同,共同探究出孔子的权变思想,并由此宕开一笔通过读诗词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以“用舍行藏,通权达变”为主线,关联和贯通三篇材料,使之形成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而“读文,明文心”“品诗,悟诗情”的理解结构,则努力为学生找到一条阅读路径,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策路,提升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本的能力,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在群文这种更宽广的阅读天地生成表达机智、人文素养。

三、教学推进

1.回顾

请同学思考: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题,教师点拨。)

一般认为: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积极入世。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这种观点是否准确呢?读完老师从《论语》中选取的材料,你可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2.读文,明文心

(1)研读《论语》十一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论语·微子》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

(注释略)

2.学习活动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1则《论语》中“舍之则藏”的“藏”是“隐藏”的意思。如果其他各则《论语》中有意思与之相近、相通的字或句子,请找出来。

研读材料,我们了解到孔子提出“天下无道”则“乘”“藏”“隐”“卷而怀”,你是否生出了什么疑惑?

孔子提出的“乘”“藏”“隐”“卷而怀”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辟”“隐”有什么不同?

请用两个成语概括《〈论语〉十一则》所表现的孔子的处世态度。

明确:用舍行藏,通权达变。

过渡: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及他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成为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孔子的精神血液。下面,请品读古诗词,了解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3.品诗,悟诗情

(1)研读诗词曲两首

《奉陪郑驸马韦曲》

《沁园春(孤馆灯青)》

(选文略)

(2)学习活动

读一读上面两首诗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根据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说一说当时诗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4.推荐阅读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5.作业

围绕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四、教学反思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彰显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主张议题引领,问题驱动,互动探究,进而生成学生发现。尽管笔者有引导学生质疑,但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原初问题由老师发现,问题解决路径由老师主导,探究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始终是配合者的角色,没有呈现出自主阅读发现问题、问题驱动自我探索、解决问题实现生长的自我阅读、自主进阶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真问题、聚焦核心议题,如何通过议题驱动学生自我探索,是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2.议题选择、阅读材料筛选和问题设计是群文阅读的关键点。

议题选择的依据是大课题“士文化”专题,但是选择“用舍行藏,通权达变”作为子课题费了不少心思。最初课题组给我的子课题是“风流倜傥,儿女情长”,但这一议题太宏观、笼统,难于筛选阅读材料。后来根据自己读《论语》时的一些想法,选了“用舍行藏,通权达变”这一议题。选择群文阅读文章时,篇幅不宜长,也不宜深,阅读材料难选。

3.如何确定课型,分配教学时间?

有人认为,群文阅读是过渡课型,是“精读引领”到“整本书阅读”的过渡。精读引领是“读深”,整本书阅读是“读广”,群文阅读则要两者兼顾,即群文阅读的方法是“读深”,目的是“读广”。问题是一堂课40分钟,既要“读深”,又要“读广”,难以把控。有人认为,群文阅读就是“1+X”课型,那么,教学时间具体该如何分配最适宜,是否有标准?

“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形式的變化会带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引领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解放,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正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群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蕴含着想象力和价值空间的教学,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作者通联:海口市海口景山学校]

猜你喜欢
权变群文阅读议题
“权变”:《孟子》的道德选择辨析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基于分时权变视角的合伙治理创新研究
当下司法中权变思维的滥用与规制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权变视角下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认识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