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门口的一个现象所想到的“幼小衔接”

2021-07-21 19:12叶微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表校门口幼小衔接

叶微

从事小学教育已有22年,从一线教师到学校管理者,我的工作岗位和单位换了好几拨,接触的孩子更是一轮义一轮。校园的风景和孩子们逐年不同,但校门口有一个现象却年年相似,就是经常会有学生家长在不同的时间段急匆匆地赶来,给孩子送忘记带的东西,尤以低年级的家长居多。家长们也许并不会在意这么一个小细节,而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其实,这个现象是能够反映出孩子几个方面的能力的,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学会整理,培养孩子的条理性

每天在校门口,都会看见有家长来送东西,有时候是校服,有时候是水杯,有时候是彩笔。有些家长甚至是熟面孔,因为不止一次给孩子送物品了。为了校园安全和教学秩序,我们是不让家长送进教室的,请家长把物品贴上班级和姓名后放在保卫室,用QQ或者微信转告班主任,让孩子白己下楼来拿。不少家长会一再叮嘱“一定要送到孩子手里,孩子上课要用”。

“忘性大”的孩子,一般没有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条理性差,导致入学后丢三落四,影响校园活动和学习。孩子的整理习惯可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从小培养起来。

我们强调入学之前要让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包括:1.清洁书包,把书包里的杂物及时扔掉,把里面的物品有序分类放好,把与学习无关的物品放到家中;2.对照课程表带齐文具,养成每天看一下第二天课程表的习惯,并对照课程表及时增减学具,以保证不遗忘学具。

在孩子整理书包的初期,家长可以陪着孩子,指导他整理。记住,这里是“指导”,给孩子更合理的建议,而非越俎代庖,如果第二天的课程有所调整,也要及时告诉孩子。等孩子养成一定习惯后,可以放手。

如果在幼儿园期间,孩子就有属于自己的玩具整理柜、衣柜、书架、小书包,并在家长的引导下养成整理的习惯,那么,上学后的书包整理便水到渠成。

对于低龄段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整理物品,看似只是一个生活技能,却对孩子的思维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家长们都关注的学习成绩。比如说,一年级数学中的“数数、分类”等,我们发现有的孩子数数是無序的,想从哪儿开始就从哪儿开始,当数字增大时,就会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而在学习按标准分类时,对于已经养成分类习惯的孩子而言,生活中有序分类的意识自然会迁移过来,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就不是难事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我还遇到过不带书包的孩子。到学校后,发现书包没带,孩子第一反应是责怪同行的爷爷,而爷爷则是一副赔罪的表情,然后转身回家去拿。

我忍不住问孩子:“你怎么上学不背书包呢?”孩子理直气壮地告诉我:“爷爷忘记了。”我继续说:“书包是你自己的T具,背书包也是你自己的责任,怎么怪到爷爷头上去了?”孩子继续理直气壮地说:“爷爷要背书包的。”我追问:“那书包是谁的呢?”孩子回答:“是我的。”我紧接着说:“既然书包是你的,你就有看管的责任,爷爷帮你背,也是心疼你,怕累着你,但是书包不是爷爷的东西,所以记着带书包是你自己的事儿,跟爷爷没有关系。”这下孩子终于不吱声了。当然,我也明白,他并不是认可我的话语,而是没有话跟我反驳。

当爷爷喘着粗气把书包取回放到孩子手上时,孩子一句“谢谢”都没说,径直走向教室。而此时的爷爷,仍旧眼巴巴地站在校门口,目送孩子背影远去。

这一看似只是“忘带书包”的行为,背后却是孩子责任意识的淡薄。自始至终,他都不认为“背书包”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忘带书包”也不是自己的错,甚至,谁做这事儿,责任就归谁。

当这种“没有责任意识”迁移到学习上时,孩子会认为,学习不是我的事儿,而是“要我学习”的家长的事儿。带着这样的情绪,又怎么能全身心投入呢?

责任感的培养应融于日常生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孩子对相关事物的想法和选择;及时肯定孩子做事情的努力,同时也让孩子承担犯错误的自然后果;让孩子肩负起相应的家庭责任,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有效路径。

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曾有一次,一个一年级女生到校门口时发现自己忘记带巴乌了,她的第一个反应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是站在校门口闭上眼睛哇哇大哭,和她说话也不理睬。其实不能怪这个孩子,可能之前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会在她思考“怎么办”之前就帮她解决掉了,所以当家长不在场时,她就只有哭的份儿。

我一直握着她的手,等她情绪好一些了,再问她:“音乐课是第几节?”“第三节。”“那时间来得及。”孩子还是继续哭,我告诉她:“你看着我,听我说,现在哭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让你上音乐课时有巴乌。已经快上课了,你马上进教室,然后告诉班主任,让她通知家人把你的巴乌写上班级和名字放在门卫室,你大课间活动结束后过来拿。你听清我说的话了吗?”孩子不哭了,噙着眼泪对我点点头。

无独有偶,也是一年级的一个男生,美术课的水彩笔忘了带了,送他的婆婆让他先进教室,待会儿送到门房。可孩子说什么都不干,拖着婆婆的手一个劲儿地哭,为难的婆婆只好电话叫家里人送来。

一年级的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胆小”,但是行为的背后我们更应看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忘带学具”只是事情的开始,之后在校园里还会遇到人际交往的困难,学习障碍的困难,等等,那孩子该怎么办?

当孩子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家长应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做事,一次不成功可以两次、三次。以忘带物品为例,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思考,是不是可以和小伙伴借用、共用,或者向老师反映自己的问题,或者想办法联系家长……家长要允许孩子“试错”,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的做事方式或直接替孩子解决。家长的鼓励和期待能增强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当孩子能够自己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然就会独立自主起来。

从孩子踏入小学校门开始,家长们的各种担忧和焦虑便相伴而生。其实,幼小衔接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生活能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培养并具备了相关能力,融入小学生活将不再是个问题。

猜你喜欢
课程表校门口幼小衔接
我爱青松的校门口
三道考题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舌尖上的校门口
课程表
扭扭棒小篮子
做生意
自制课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