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07-21 10:37张建刚
新材料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滨州市滨州人才

张建刚

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滨州市立足本地实际,提出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产教融合、实业创新来实现“富强滨州”的发展目标。滨州市农业经济发达,工业起步较晚,以传统的实体产业为主,且产业发展较为粗放,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高端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近年来,滨州市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布局新兴产业发展,以高端铝轻量化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绿色建材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为滨州的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本文对滨州市关于新材料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调研了滨州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对相关企业进行分析,了解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建议,以期能在顶层设计上助力“富强滨州”的建设。

1 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产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新材料对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需求日益多元化,新一轮的材料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范围内,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都被高度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新材料的发展规划,出台相应政策,全力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水平[1]。“十三五”时期,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三五”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划[2-4]。“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新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

滨州市作为新兴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开始对新材料产业进行布局,滨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推动“5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战略,2019年滨州市出台了《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部分县区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滨州市举行了以“产教融合·实业创新”为主题的“渤海科创汇”活动,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地方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对接。

2 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滨州市的新材料产业布局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滨州市整个行政区皆具有新材料产业分布,初步建立了包括化工新材料、新型纺织材料、高端铝、绿色建材等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产业布局框架清晰明确,且产业规模有不断壮大的趋势,拥有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博石化”)、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化集团”)、愉悦家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愉悦家纺”)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材料领军企业。

滨州市的新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化工新材料、高端铝材料和新型纺织材料3大支柱产业,布局了新能源材料、绿色建材、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滨州市所涉及相关新材料领域规模企业数量统计如图2所示。滨州市形成了以位于邹平市(滨州市下辖县级市)的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经济开发区、无棣县、惠民县的铝加工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全球重要的铝材料生產基地。通过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工艺创新,滨化集团、京博石化、佳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京博石化的丁基橡胶、聚丁烯合金等高性能新材料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建材企业数量多,但是规模小,在聚氨酯防水涂料、聚乙烯泡沫材料、铝覆膜板等新型建材领域有研发生产能力,山东鸿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岩棉夹芯板、金属幕墙板、金属岩棉复合板等将复合材料的构造优势以及无机材料的保温隔热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金属保温幕墙系统,造型灵活美观,能够满足现代建筑外墙坚固、美观、节能、防火等综合要求。滨州市纺织产业长期处于支柱地位,享有“中国棉纺织之都”美称,以愉悦家纺为代表的新型纺织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开发了一系列功能性纤维、新型健康纺织材料,成功研发出“纳纤膜”新型材料,具有超细直径和超高纤维密度,可实现高过滤效率和低气阻的物理过滤,广泛应用于防护服、口罩等医疗防护领域。以锂离子电池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产业初具规模,滨化集团、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海容电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具有六氟磷酸锂、碳酸锂、磷酸铁、磷酸铁锂、钛酸锂、三元材料前驱体、镍钴锰、镍钴铝等锂电池新材料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可见,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产业布局。

3 存在问题

3.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要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滨州市直到2019年才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可见其在创新研发、政策支持、服务产业等方面存在滞后性,产教融合、高端人才、研发平台等需要进一步整合。为了解滨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山东省及滨州市2020前3季度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滨州市累计申请专利1 297项,同比增长15.2%,山东省累计申请专利62 001项,滨州市申请总量只占到全省的2.1%,体现出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图3为各县区专利申请量及所占比例,申请量最多的滨城区占到了39.17%,最少的阳信县只有5.71%,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表1统计了部分涉及新材料领域企业近5年的专利数量,仅从数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企业之间创新能力存在差距较大,部分龙头企业专利拥有量处于绝对领先位置,中小企业专利拥有量明显不足。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高科技产业,若创新能力不足,长期必然会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弱,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

3.2 部分材料产业低端化

滨州市新材料产业链短,高端产品少,产品单一,创新乏力,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由图1可以看出,滨州市的材料产业主要集中在基础材料的优化上,功能材料、石墨烯、电子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缺乏发展规划,后劲略显不足。以铝材料产业为例,滨州市作为全国较大的铝材料产业基地,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其中,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深加工产品只有81万t铝板带箔,不到其原铝产能的10%,其他均为铝水销售,轮毂和轨道交通轻量化新材料等深加工项目,仅占其铝加工综合产能的5%。铝产品深加工企业未形成产业集群,从全市来看,铝材料深加工率在20%左右,其中以滨州盟威戴卡轮毂有限公司和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知名加工企业,轮毂和活塞等终端制品产能约60万t,占全市铝产品的比重不到10%,2020年全市高端铝产品占比只有46%。由此可见,以滨州市铝材料为代表的相关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链不够长,产品价值链较大比例处于中低端,总体产业结构处于原材料供应阶段。

3.3 高能耗

国务院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明确提出包括山东省滨州市在内的重点区域范围内,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绿色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短期内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再适用[5]。仍以铝产业为例,要得到铝材,需要电解铝来实现。电解铝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6],由于电力消耗巨大,为了降低成本,很多电解铝生产企业配备了专门的电厂。滨州市域内电厂发电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排放到空气中,对局部环境带来较大影响,2017年,全市的煤炭消耗量就达到了5178万t,居全省第一位,且电解铝产生的赤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及时深加工,对土地资源也会带来污染[7]。化工新材料行业、纺织新材料产业等也都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水源和空气都有潜在污染风险,传统的材料生产企业仍属于高耗能产业,如果不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将严重制约滨州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3.4 高校数量明显不足、相关专业人才短缺

滨州市除滨州医学院外,只有滨州学院一所综合性本科高校,包括滨州职业学院在内的高职类院校也较少,各大中专院校暂无开设材料学领域方向专业,新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力量也较为薄弱,无法为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滨州市新材料产业人才短缺現象明显。据了解,滨州市只有某技师学院开设金属材料精加工专业,且开设时间较短,办学层次较低,虽然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部分技术工人,但是学生普遍为初中毕业生,没经过材料学、材料加工的系统学习,对于高端产品研发,新产品的优化缺乏相关理论支撑。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产业扶持力度

滨州市要在出台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市内区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强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对相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精准的服务工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企业,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做好节能降排,发展环保型新兴产业,以推动本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具有高科技、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业实现高质量特色创新发展。

4.2 加快科技创新、产教融合

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主引擎,在新一轮发展大局中要聚焦科技强市、教育强市战略,多举措推进科技创新,与苏、粤为代表的南方相关省相比,滨州研发投入、申请专利量、上市公司数量均处于劣势,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相关投入和政策导向。力争建设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省内有特色的一流高水平大学,稳固传统优势产业学科,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依托高等教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装置和科研平台,打造一批重点优势学科群,布局一批新兴前沿学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新材料产业作为滨州市“5+5”十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走在产教融合、实业创新发展道路的前沿,建立完善的创新发展体系,以推进滨州市新材料产业健康良性发展。近年来,滨州市系统布局了“五院十校N基地”,为相关产业提供科创交流平台,同时需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科研平台建设,与周边地市高校加强沟通合作,进一步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表2对近年来滨州市新材料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了整理,可见,部分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其他中小型新材料企业也需要紧跟科技创新步伐,深化产教研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滨州市新材料产业人才短缺,需要坚持双招双引,人才兴则产业兴,首先要解决引得来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提供人才广阔的发展道路。其次,人才要留得住,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防止人才外流。据了解,滨州市出台了包括“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三进”工程)、“硕博优选计划”等在内的多个引才政策,启动名校人才直通车,为高端人才配套人才公寓,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征集滨籍在外人才信息,搭建回报家乡的桥梁和平台,希望广大滨籍在外人才能够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对前期已在滨州市就业的硕博等人才没有相关的留才措施,且周边省市为了吸引人才,开出了非常优厚的引才政策,有可能会引起部分本地人才外流。滨州市引才政策要持续推进,要重视人才和技术,更要向社会全面展现全市引才政策和做好留才服务工作,加大人才吸引力度。

新材料产业涉及多学科,滨州市新材料产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发挥本地职业院校的优势,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产业高技能技工人才,更要发挥高校优势,培养研究型、科技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劲支持,要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富强滨州”的建设进程。

10.19599/j.issn.1008-892x.2021.03.014

致谢:本文获得2021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1-SKGH-46)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屠海令,张世荣,李腾飞.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4):90—100.

[2] 余伟业.广州市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9(12):46—51.

[3] 高茜茜.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9):6—7.

[4] 韩永奇.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回顾及“十四五”展望[J].新材料产业,2020(6):10—13.

[5] 董会忠,韩沅刚.环境规制约束下“2+26”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提升策略[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0(3):93—111.

[6] 董永江.关于铝电解生产工艺节能途径的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9(36):164—165.

[7] 田崇霏,罗忠涛,王晓,等.重晶石对赤泥水泥砂浆强度及放射性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5(4):59—62.

猜你喜欢
滨州市滨州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滨州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开赛
A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on Problems of Chinese Domestic Style Au Pair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最美还是夕阳红
滨州—青岛地磁剖面地下磁性结构分析
二哥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毛遂自荐
春天是一位染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