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投票形式主义的产生与治理

2021-07-22 02:31张紧跟
人民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党政机关形式主义

张紧跟

【关键词】党政机关 网络投票 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网络投票作为一种便捷的网络调查方式正在不断扩散。在市场竞争中,网络投票往往被企业和商家用于拉人头拢人气。而在公共治理中,党政机关开展个人或集体荣誉网络评选活动,也正在成为一些地方开展工作的“新办法”。比如,有的地方将网络投票结果作为政务量化考核评比依据,并发动公务人员及其亲戚朋友每日定时定点投票、拉票、晒票。毋庸置疑,以网络投票形式评价地方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乃至作为个人或集体荣誉的重要指标,初衷在于利用网络投票操作简便、互动性强、受众广泛的特点,提升公众知晓度,增强政务评价透明度与公正性,从而更加充分地进行评先评优。

但是,随着网络投票的泛滥,一些党政机关的网络投票已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民主民意、公平公正的本意,其形式主义之风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渐成网络公害的趋势;与一般性网络投票消耗拉票者人情相比,党政机关开展不规范的网络投票消耗的是国家公信力。因此,应当遏制党政机关网络投票的形式主义之风。

党政机关网络投票形式主义的表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投票作为一种新型投票方式已经屡见不鲜。正是因为网络投票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并且其数据被直接记录在服务器数据库中,使得投票结果的计算统计变得极为便捷和迅速,以致网络投票在网络调查中被广泛应用。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文艺评选、商界人物评选、企业满意度等,而且一些党政机关也将网络投票结果作为政务量化考核评比的依据。一时间,干部们纷纷在朋友圈里发动亲朋好友投票,基本的投票过程是:点开网页链接,按照指定人选或单位投票,再立马关闭页面。虽然党政机关的网络投票如商业操作般也能在短时间内聚拢“人气”,但很少有人在乎为什么事情投票、所投候选人是否优秀、最终当选者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票选结果取决于拉票力度。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职工负担,而且日益沦为形式主义。具体而言,表现在:

一方面,以压力型体制下的层层分解实现任务“摊票”。近几年,采用网络投票“评先评优”在一些地方党政机关中越来越盛行,诸如“XX道德模范”“XX最佳单位”“十佳村支书”“最美基层干部”“十大杰出青年”“最美窗口服务标兵”“最美社区工作者”等频繁出现在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朋友圈”内,让他们应接不暇、勉为其难、敷衍应付。为了让本单位在“网络投票”中胜出,一些党政机关把投票当成一种“政治任务”,并利用组织优势将网络投票作为硬性任务“分包”给基层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求在投票期内每人每天都要投票、转发并截屏。会上认真安排,会后督促落实,每次投票都要关注微信公众号,有的干部职工微信里有几十个公众号,都是投票要求关注的,大家每天都要抽时间投票,每个投票活动持续时间从十几天至一个月不等,单位隔三差五还要提醒,有的每天要安排专人报进度。

另一方面,泛滥的网络投票促发“拉票”。在党政机关以网络投票形式开展“评先评优”活动中,轮番轰炸的投票邀约让群众“应接不暇”,“金钱拉票”“人情拉票”“刷票”现象在所难免。一是利用亲友、同事、同学等关系“吸人情票”,而投票者不管认不认识,碍于情面不得不关注公众号为之投票。二是“金钱拉票”。为了激发每天投票的兴趣,参评人员或亲友用“红包”开道,亲情、友情加利益诱导很难让人拒绝;更有甚者出现了“枪手”“刷票”情况,参选人或参选单位不惜花上几千元、上万元,找职业投票的网店、团队“刷票”。在网络拉票过程中,党政机关“评先评优”的核心要素变得无足轻重,“以票数论英雄”才是关键。而碍于朋友情面,投票人经常在不了解“评先评优”对象的相关情况下,被动地行使了投票权,给“先进”和“优秀”注入了“水分”。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网络投票容易受到技术刷票影响,恶意刷票左右了真实的投票结果,难以保证评先评优的公平公正性。

党政机关网络投票形式主义产生的危害

首先,制造虚假民主与民意。作為特定行动主体的个人参与一次投票活动,其须是符合投票活动的合适参与者,且对候选对象的相关信息也应有所了解,而这些信息是作出相应“选择”的基础,同时“选择”也应是自主和理性的选择。然而在网络投票中投票参与者的范围被“随意”扩大,导致不少对候选对象信息和投票事项缺乏掌握的人参与投票;“权力票”“关系票”“人情票”“红包票”等外在因素的渗入,使得投票行为无法真实反映投票人的理性选择;而多次重复投票也破坏了投票的有效性。而在“拉票活动”中,“评先评优”变成了拼人脉、拼人缘、拼资源。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网络贿赂”行为。在党政机关网络投票形式主义中,难以呈现投票活动的真实民意。

其次,使“评先评优”工作异化。网络投票作为一种便捷的评选手段,在一些涉及面广、较大型的重要活动中不失为发扬民主、让活动更显公开透明的管用办法。党政机关高效利用网络即时性、便捷性、辐射广等特性,通过网络投票来“评先评优”,不仅能快速传播活动内容信息,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而且还有助于宣传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真、善、美的良好氛围。但是,一些候选人和单位为了排名,发信息在各种“朋友圈”“亲友圈”“同事群”中提醒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参与投票,甚至一些单位把投票当成一种“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候选人”不仅疲于拉票,而且还想办法找人拉票,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正常交流,甚至扰乱了大家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于是,即使被要求投票的事项、单位和个人其实与其他竞争者相差甚远,很多时候“投票人”也只能出于交情或者“任务”而不得不勉为其难地投上“宝贵”一票。更有甚者,一些网络投票中的“候选人”为了“成功当选”,直接花钱雇佣“网络水军”利用“网络投票”的虚拟性以及网络管理的不规范性刷票、拉票,这不仅直接导致投票结果悖离真实情况,反而可能诱导“候选人”投机取巧、助长功利之心,与党政机关“评先评优”的初衷背道而驰。而盲目地以广泛网络投票的形式评价专业成就的高低,只会挫伤精研技术却乏于包装的专业团队与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从而让评优评先蜕变为投机者的取巧捷径,损害了“评先评优”活动的严肃性与结果公正性。

猜你喜欢
党政机关形式主义
党政机关网站网页归档模式研究
形式主义的标准
捉拿“形式主义”
打赢整治形式主义的攻坚战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新时期党政机关建设的途径分析
加强党政机关老同志离退休管理的措施探讨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
给“精致的实用主义”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