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韩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1-07-22 04:45庞双莉
高教学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  要:高校外语教育是多种文化交汇的前沿,面临着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存在一定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其课程特征、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决定了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本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从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分析现有韩语阅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五个方面探索改革实施路径,以适应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课程思政;韩语阅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143-04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forefront of multi-cultural convergence. It is faced with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security problems. Its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Korean reading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reform implementation path from fiv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orean read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課程思政是将德育的元素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即将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并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构建“思政”格局,强化思政理念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立体的育人理念,受到了各院校、各专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探索推进,引发了教育界新兴的教育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或特定教材,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不能仅靠思政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的一部分。

韩语阅读课程作为韩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阅读材料广泛,话题多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领域、多板块,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对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影响深厚,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清现有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与思政教育脱节的教学模式,深入思考课程思政在韩语阅读课的存在基础和必要性,努力探寻德育元素的融入途径,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才兼备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这对于实现高校外语教学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现有韩语阅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缺少思政元素和理念

现有韩语阅读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的大多是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的提高,教学重点也停留在如何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和驾驭文章,弄清文章的语篇框架、词汇和句子的理解等语言知识和能力培养层面,忽视了对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的培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定位和方针,也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决定了课程学习的最终成果。因此,教学目标中思政元素和理念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教书和育人脱节,教学无纲可循,教学成效差,无法形成课堂思政格局。

(二)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现有韩语阅读课程所使用教材虽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模块,但涉及内容为多年前文章,信息滞后,更新缓慢,无法符合时代要求;且教材内容多为文字,很少有图片、图表等直观有趣的材料,翻开教材都是整篇幅的文字和练习题,显得十分的枯燥和单一。

同时从教材所选取的内容上看,多是来自韩国,反映的多是韩国的人、事、物,有关中国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学生一个学期学习下来,了解和掌握的都是韩国各领域内容,对中国的情况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教材内容的单一导致将思政内容及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未形成完整体系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添加一部分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本身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政教育双重功能,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现有韩语阅读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的学时单独进行了分配,按照哪些学时是专业知识,哪些学时可讲思政进行了划分,将思政内容孤立化,导致课程与思政结合连接不畅,一课一说,杂乱无章,无法形成完整体系。导致有些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部分,而在思政时间注意力不集中,重视程度不够,思政教育效果事与愿违。

(四)教学过程设计传统枯燥,课程实效性差

现有韩语阅读课程教学过程大多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灌输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但此法对课程思政教育收效甚微。通过灌输式和讨论式等方式讲解思政内容,亲和力和针对性不足,学生枯燥感油然而生,上课思想“开小差”,无法和教师讲解同频,课程实效性较差,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

目前,韩语阅读课程考核仍以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分数为主,占总成绩的80%,而课堂表现和作业仅占20%,且考核仍以客观题型为主,占比为70%。这种考核方式的设定直接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即使平时不学习,作业做得不好,但只要期末考得好就可以及格。而且客观题型较多,很多学生都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对待专业知识尚且如此,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这种以考试成绩分高下的终结性评价方法的弊端早已显露无遗,与培养具有爱国主义中国情怀、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思想背道而驰,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也无法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和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韩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校外语类课程的主要目标除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外语应用能力外,还有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要融入思政教育,同时也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因此创新课程思政改革是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把思政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这一点上,韩语阅读课涉及韩国社会文化现象较多,处在中韩文化碰撞和交融前沿,对思政元素丰富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韩语专业发展需要

韩语专业旨在培养为增进中韩友好交流的外交外事人才。韩语专业毕业生们的对外表现直接关系着国家形象,在承担对外工作时也要有一颗坚定的“中国心”。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韩语阅读课程,让学生通过中韩文化的对比学习,用取精去糟和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在比较中了解中国近年来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和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尤为重要,这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选择。

(三)是课程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

韩语阅读课的目标定位是通过阅读多样的韩语材料,用科学的授课方法,培养学生相应的语言技能和閱读策略,以及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同时也是加强学生正面价值观取向引导,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爱国情怀的专业核心课程。韩语阅读材料题材广泛,涉及多文体、多领域内容,与其他韩语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时除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也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中韩两国间的各种比较,如制度比较、文化比较、价值比较、道德比较、信仰比较等。在此情况下,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所讲述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中韩“比较”中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澄清“韩流、韩潮”等价值观念,坚定政治信仰,以更为客观的角度去分析中韩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引导学生做出合理判断,让学生既具有世界眼光更具有中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融入韩语阅读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针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现有韩语阅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五个方面探索改革实施路径。

(一)完善并加强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课程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是教学实现的预期结果。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设计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前的首要任务,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施方向和效果。只有明确了学习方向,做好了任务导向,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率,达到预期效果。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制定“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方面将韩语阅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三位一体的目标制定原则,制定韩语阅读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热爱中国文化与优秀传统,具有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朝鲜半岛社会文化现象与问题,提出个人观点与见解。具备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与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词汇语法的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并使用所学词汇语法,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抓住文章要点,掌握阅读技巧。

(二)加强教材建设,补充“中国故事”

现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陈旧的教材内容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更新并选取可以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阅读内容,优化教材结构,并插入可以直观体现教学内容的图片、图表、漫画等,并配套思政教育相关视频的光盘。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英雄人物,大国外交政策和取得的成果,“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等。同时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将内容融合整理,形成有逻辑、有体系、有知识、有情感的阅读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同时教师应依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语言基础和学习情况,挖掘有思政元素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补充各类融阅读教学和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素材,选择可以培养大学生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的内容与题材,增加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将“中国故事”融入教材,这样学生才能易于接受并印象深刻。

(三)将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有机融合,构架逻辑体系

思政教育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为了思政而思政,在阅读课中要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时量,在学时分配设计时要找到外语教学基本要求和思政教学语言素材之间的契合点和互补点,将思政内容合理科学地融入到专业知识学时内,构架完整科学的逻辑体系。

例如,可将阅读课的教学内容按照领域进行分类,可分为文化、科技、历史、政治、经济等几大板块,将同一板块内的几篇文章进行整合,每一部分作为一个单元、一个主题融入思政元素和内容构成一个单独的系统。这样可以解决思政元素零散,不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例如将韩国文化类文章整合后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等进行类比;科技类可联系中国北斗卫星和5G开发;经济类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要素。从各板块阅读材料内容的学习中形成对中国思政元素的感知,实现韩语阅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在完成外语课程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的课堂效用,让阅读课上出“思政味”。

(四)创新教学模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枯燥单一的问题,在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科学化、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翻转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教学形式,将生动的讲解与现实相结合,使难理解的理论变成可理解、接地气的语言,用活泼的课堂,生动的案例以及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认知路径。

例如,在讲授关于“时代梦想——韩国情怀,世界眼界”这篇内容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挑选几个韩语发音较好并具有表演能力的学生,将其分成两组来讲述自己的情怀和梦想,并解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分别表演如何拓宽眼界、实现梦想,学生将其分别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在讲授课文之前播放。播放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的中国情怀”的话题,用中国梦激发学生理想,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培养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要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而非被动的注入、移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被动、自发地学习转向主动、自觉地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述关于韩国政治制度相关阅读内容时,很多学生认为此类内容比較枯燥,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如果单凭教师讲授无法了解其深层意义,学生也不会得到深刻的理解与文化感知。此时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在课后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与思考,然后在上课时进行讨论,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翻转课堂之前布置下列思考题:

(1)韩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3)中韩两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其次,教师给出有关上述思考题的影片、纪录片以及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后观看或阅读。可让学生观看中国在发生汶川地震、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时所表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团结。通过影像材料的观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党的性质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以及以人为本,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切身去感受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最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讨论上述思考题,并有逻辑地用韩语呈现自己的思考。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中韩两国制度体系的不同,了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持道路自信,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五)采用多元化全面综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为更好验证教学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对应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传统的终结性单一的评价方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教学的需要。从思政教育改革要求出发,丰富评价内容,将思政情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课堂发表、课堂讨论等多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这样更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以此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根据新时代教学目标要求和特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强化过程性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可由原来总成绩的20%提高到30%-40%。每学期进行两至三次过程性考试,可采用多媒体制作、阅读材料搜集整理、大作业等灵活形式进行,重点是对融入思政元素的考核。平时成绩除课堂出勤外,还应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发表、课堂讨论等综合项目评价。每项都制定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2.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考核模式。由于课程学时有限,很多教学和考核任务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在现今互联网时代,可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将线上考核作为传统课堂考核的有效补充。例如相关影片、纪录片和阅读材料的搜集整理,相关主题发表和讨论等都可通过线上的形式完成,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具备可操作性,还可有效解决学时不足的问题。

3. 提高主观题考核比例,打破客观题“一统天下”的卷面模式。可增加开放式问答题、论述题等题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题目设置中,综合考察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整合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推理思辨能力,体现全面考核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中国情怀,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韩语阅读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韩语专业的发展需要,契合了课程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在韩语阅读课中融入渗透思政元素,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能力,还能启发学生的中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实现思政教育有机浸润的效果,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程思政“教学对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和本质也体现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思政教育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多维度地加以探索和实践,深刻把握教育的内涵,以课程思政为载体,逐步探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挖掘韩语阅读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构建“课堂思政”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杜云.日语专业“高级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9(11):176-177.

[2]何亚卿.基于思政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0(20):130-133.

[3]郭炜,李燕.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47-48.

[4]王爱云.“课程思政”理念推动下的《韩语精读》教学探析[J].现代交际,2019(3):35-36.

[5]杨蔚.外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17-21.

[6]张来霞.“课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语朝鲜语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39-40.

[7]朱小军.课程思政融合下的展示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6):148-15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韩语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实施路径探索”(编号:GZB1320060)

作者简介:庞双莉(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亚非語言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韩语教学法与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