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渡过丧父后的哀伤?

2021-07-22 10:43袁阿潭
心理与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情绪心理爸爸

袁阿潭

某日,学校一位班主任反映,其班上一位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最近闷闷不乐,变得不爱讲话、不爱出门,并且不与人沟通。虽然孩子自己觉得没什么事,但家长很担忧。一个多月之前,孩子的父亲突然过世,可能对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推测母亲可能也对于丈夫的过世仍有一些未消化的负面情绪,因而求助动机如此强烈。而学校心理老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在校学生而非其家属,应在一定程度上分清伦理界限。但另一方面,在家长表达出与孩子教育相关的担忧时,学校老师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指导。如果母亲因孩子的身心状态而产生焦虑、担心等严重不良情绪,那么这种心情也将反过来影响孩子。于是,我们约定在学校心理咨询室面谈。

倾听母亲主诉、降低母亲焦虑情绪

会谈初始,我向母亲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与孩子班主任之前反映的基本一致。让孩子母亲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发生争执,孩子对妈妈说:“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你有在初中的时候失去过爸爸吗?”

针对母亲对孩子情况的表述,我首先表示理解和接纳。同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担心的情绪很正常,证明母亲对孩子是非常关心和在乎的。听到这句话,母亲点点头,表示欣慰。我进一步解释: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性格也会跟少年儿童期相比有所变化,变得更加沉稳,还有可能因为学习压力等因素,不太愿意多与人交流。

通过初始访谈,咨询师启发母亲看到自己潜在的资源和积极面,并且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分析,降低了母亲自身的焦虑,达到了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目的。

了解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梳理孩子心理变化过程

接下来,我向母亲了解孩子近期变化的原因。根据母亲的回答,我将话题引入到本次面詢的关键点—孩子父亲的离世。据母亲介绍,孩子的父亲常年酗酒,几个月前查出了肝病,且病情恶化很快,十几天后就过世了。

“孩子之前跟父亲的关系如何呢?”我继续问道。母亲回答说:“孩子和他的爸爸一样,平时话不多。有一次,父亲喝醉后倒在学校操场旁边,他可能觉得很没有面子,回来跟父亲大吵了一架。”

母亲继续提到,孩子在参加父亲葬礼的时候,当时弟弟哭得很伤心,但是他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从那以后他就变成现在这样,不跟人交流,也不喜欢看到别人说说笑笑。不过父亲过世之后,有一次他说好像家里的气氛没有那么压抑了。

听完母亲的叙述后,我总结道:“一方面,孩子觉得父亲在世时每日酗酒给自己带来很压抑的感受,而且还因为被同学知道感觉有点丢脸。另一方面,孩子跟父亲是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的,这份情感他没有像弟弟那样强烈地爆发出来,而是更加深刻持久一点。因此,当他父亲去世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还处于一种持续的低落心境之中。”

“孩子近期的某些异常表现,可能源于其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因父亲离世而感到压抑情绪的释放,有一定的放松感,但这种感觉又会引起他心里的愧疚,觉得自己不应该;而另一方面,父亲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他的过世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创伤事件,孩子内心一定还隐藏有很多未向父亲表达的情感。因此,内心可能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父亲,因而对待别人说说笑笑就显得难以接受。”母亲听完之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和理解。我建议母亲在理解他的基础上,给予他一定的空间和适度的关心。

挖掘母亲内在感受、揭示母亲对孩子的投射心理

访谈中,我观察到母亲的语气积极、情绪比较乐观,没有看出来有任何失去重要他人的迹象。于是,我向母亲袒露了自己的好奇与疑惑。我问道:“孩子爸爸去世这一个多月以来,您的心情如何?因为我看您说话语气各方面,应该是调整得比较好了?”

这时,母亲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开始抽泣起来,并说道:“我现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异常。那是因为我胸部查出来一个结节,医生让我保持情绪稳定。所以,我会尽量调整自己。”停顿一下之后,她继续说道:“其实,我跟孩子爸爸的感情还是挺好的。谁知道他突然就这么走了……”

这时,母亲落下了眼泪。她调整了一下说:“不过,我还有两个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现在家里上上下下都要靠我,我不能在他们面前表现难过,所以我要让自己乐观开朗一些。”她看了看我,问道:“老师,我这样算是有心理问题吗?”

我用微笑对她表示了接纳:“作为妻子,你的丈夫过世了,所以你感到很伤心是正常的。与此同时,你又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职责,独自一人隐忍痛苦,希望自己在家人面前保持乐观。同时,你对孩子也是这样要求的,是吗?”

母亲听到后,抬头看看我:“可能是这样的。”并问道:“我不应该这样要求他,是吗?”我对母亲的疑问进行了回馈:“重要他人的过世,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创伤,孩子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情绪低落也是正常的。当然,我们作为父母不希望孩子长期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所以你对孩子目前状态的担忧,这可以理解。能看出来,您是一个对孩子非常关心负责的妈妈。”

此时,妈妈的脸上多了一份信心。通过与老师的谈话后,她倾诉了自己在孩子父亲去世之后的一些负面情绪,能从更为全面的视角看待孩子目前的行为表现,从而增添了母亲对孩子的理解与接纳。

本次的心理辅导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孩子进行,但是通过与孩子母亲面谈,有效地对孩子母亲的焦虑和担忧的情绪进行了疏导。并通过深层次的对话让母亲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过度担心,可能源于自身未化解的一些负面情绪,因而将其投射给孩子,进一步造成孩子的回避行为。

作为心理老师,通过对母亲在生活上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给予鼓励,引导母亲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之上,慢慢地引导孩子表达对父亲过世的思念,建立内在与父亲的情感联结,可以帮助孩子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学习和生活。

故事背景:来访者是一对母女。女儿天天8岁,小学二年级在读;母亲晓丽30岁,地震前为家庭主妇。地震发生时来访者天天的奶奶在地里干活,不幸被山上滚落的石块砸中;爸爸去救奶奶,也被石块砸倒。天天同时失去了爸爸和奶奶!在这之前,爸爸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妈妈在听到丈夫和婆婆同时遇难的噩耗后,一度陷入悲伤的情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反而是天天一直在照顾、安慰妈妈。

猜你喜欢
情绪心理爸爸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心理小测试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