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体悟”:《怦然心动》女性成长类型的影像话语形塑

2021-07-25 22:06周雨园彭玉荣
电影评介 2021年7期
关键词:茱莉布莱斯丹尼尔

周雨园 彭玉荣

青春成长类题材的影视电影作品,大多是以生动的情节和故事表现青少年内心的认知发展为主要目标。《怦然心动》是一部美国小众电影,它凭借精良的制作,使观众看到了让人动容的少男少女的成长故事。影片讲述的是初恋,却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成长的真谛,用感情的明线穿起了成长与人生的许多面。

美国导演罗伯·莱纳在63岁“高龄”时导演了这部纯情味十足的爱情喜剧片,影片2010年上映,改编自美国作家文德琳的同名小说,豆瓣评分9.1。该片情节简单,讲述了女孩茱莉和男孩布莱斯在青葱岁月里发生的萌动爱情故事。电影的独特之处是,除了表现少男少女懵懂爱情之外,还细腻地展现出他们个人内心的自我成长。

一、认知发展对故事情节的推动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戴维·谢弗在《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一书中这样定义认知:“指人类获取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活动和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它主要包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1]青少年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必须有社会、自然和自我等方面的认知发展,因此,认知发展是少年成长的重要内容。

青春成长类题材影片往往和青少年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构建的关系。一方面,认知发展丰富的内涵成为电影创作必不可少的素材,同时,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心路历程可以成为电影的叙事动力,影响着电影叙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优秀的青春成长类题材影片对青少年成长的认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扩展和提高他们对社会、自我、情感、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认知。[2]

关注电影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影片的叙事结构,它包括事件、地点、人物等。青春成长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着重表现青少年认知发展的过程,因而故事大多围绕人物即主人公展开,事件往往成了表现人物的辅助手段,离开了人物的成长和认知发展,故事再精彩也算不上成功的影片。这与中國“以文载道”“言在象中”的审美传统与审美情趣,是相契合的。

《怦然心动》一片中,女主人公茱莉认知发展成长过程的表现,对影片叙事结构有内在的推动力,是关键的结构支撑。影片情节的具象化展开,事件的发生,时空背景材料的选择和组织,都是根据主人公的认知发展过程或者认知发展需要安排的。主人公认知发展的过程往往就是电影情节发展的过程,电影故事情节的叙事结构往往直接摹写了主人公认知发展的轨迹。[3]

二、茱莉懵懂爱情下的认知发展

(一)情感认知萌芽的“画画”

情感认知是情感调节和自制的基础,它必然会成为青春成长类电影描写和表现的重要对象。《怦然心动》也不例外。女主人公茱莉的成长必然要涉及她的情感方面的成长。

电影剧情梗概如下:7岁的小女孩茱莉看到新邻居搬到了自家的对面,好奇心让她一直盯着载着邻居搬家行李的车。突然,一双清澈的大眼睛让茱莉心跳不已,拥有这双蓝色大眼睛的男孩叫布莱斯,茱莉热情地要帮忙布莱斯搬家,当她发现布莱斯转到她所在的班级读书后,更是在学校里不停地追逐着布莱斯,她的举动让布莱斯无所适从,甚至很抗拒。

一天,茱莉的父亲在庭院里画画,和女儿聊天。他问茱莉为什么会看上布莱斯?茱莉说:“我不知道,也许是觉得他的眼睛很清澈”,父亲告诉她:“你得看整体啊”,他耐心地告诉茱莉,欣赏一幅画,不能只看局部,“牛本身不过是只牛,草地不过是草和花而已,阳光透过树木,不过就是一缕光线,但是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就会产生美”。

父亲的话让茱莉深思什么是怦然心动?什么样的人值得怦然心动?茱莉喜欢布莱斯的眼睛,喜欢他的外表,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父亲的话让她开始思考,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懂得,真正值得怦然心动的,一定是一个人内心丰富的、充满正义和善良、坚强的灵魂。之后,因为梧桐树和鸡蛋事件,茱莉开始觉得布莱斯徒有其表,内心胆小懦弱。茱莉对布莱斯感情的取舍,让她的情感认知得到成长。她喜欢布莱斯,却能够在感性中存着理性,爱得明明白白,懂得自省和反思,然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她掌握了自己的主动权。就是在这种成长的过程中,茱莉明白了人不仅仅为爱情而生,她还有自己的家人。

(二)社会认知成长的“梧桐树”

社会认知是青少年认知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相应的社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怦然心动》中茱莉社会认知的成长是从一棵梧桐树开始的。一次,茱莉为了捡风筝,爬上了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正是在树上,茱莉发现自己生活的小镇竟然如此美丽:远处的山隐约可见,无限宽广的地平线展现在眼前。电影通过画面,表现了茱莉对眼前风景的喜悦、迷茫,和随之而来的敬畏感。这次“高峰体验”让茱莉迷醉,后来她又一次次爬上这棵树,这种体验对她来说永远清新,永远不会有审美疲劳。这是影片很重要的一个情节,它与传统人本心理学的解释一以贯通:人的认知发展常常不是水平进行的,而是有跳跃性,其触发点往往是一次或反复的“高峰体验”。[4]

在茱莉看来,她所捍卫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她的精神乐园。她在这个乐园里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欢乐。可以说,梧桐树为茱莉打开了一扇感受世界的窗口,观景中她感受到了许多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梧桐树见证了茱莉身心的成长。茱莉认为梧桐树是上帝送给小镇的礼物,所以当有人要毁坏这份珍贵的礼物时,她义无反顾地表示抗议,让她伤心的是,当她请求布莱斯和她一起保护梧桐树时,懦弱的布莱斯没有答应,头也不回地走了,茱莉第一次对布莱斯感到了失望。梧桐树被砍,茱莉郁郁寡欢,父亲为了安慰她,给她画了一棵梧桐树。这份充满尊重与理解的深沉父爱,让她渐渐找回内心的平静。她将父亲的画挂在床头,梧桐树成了茱莉心底一块柔软的记忆。

(三)自我认知提升的“鸡蛋”

《怦然心动》中,许多场景都涉及到男女主人公内心自我认知的发展。在冲突的画面中,表现主人公的成长。在心理学上,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洞察和理解,它是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来实现的。自我观察指的是对自己感知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则是指对自己人格特征的判断,和行动想法的评价。

随着故事的推进,女主人公茱莉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前期,她对于梧桐树的捍卫,就是作为独立个体对认知的表达和发声。后来,她在科技展中崭露头角,成功孵化出小鸡。孵化出的小鸡没有地方安置,她不顾母亲的反对,选择自己养育。布莱斯嫌弃她家的院子杂乱无章,于是她开始卖鸡蛋,并用卖鸡蛋的钱精心装饰院子,看着修整后漂亮的庭院,茱莉十分高兴。为了和布莱斯多说说话,也为了和他分享喜怒哀乐,茱莉开始每天早上按时给布莱斯家送鸡蛋。当茱莉发现布莱斯扔掉自己送的鸡蛋后,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十分失望和愤怒,激怒之下,她和布莱斯断了往来。如果说“梧桐树事件”让茱莉对布莱斯的行为感到伤心,那么“扔鸡蛋事件”则让她对自己迷恋布莱斯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自我意识被完全激发了出来,自我认知在这一刻得到成长。通过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茱莉的自我认识更加独立,她开始懂得坚持自我,维护自我,自尊自爱。被“扔鸡蛋事件”激怒和处理激怒的过程,让茱莉的自我认知得到很大的提升。

电影的美好之处便是在恋情进入死胡同时来了个峰回路转,布莱斯有一个睿智、洞察力敏锐的外公,他最先看见茱莉身上彩虹般绚烂的闪光点,于是告诉布莱斯,有的人看上去道貌岸然,内心却很肤浅。“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像彩虹一样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其他都是浮云。”正是外公对茱莉的偏爱,让布莱斯开始留意茱莉,并逐渐被她吸引。可此时的茱莉已经对布莱斯充满失望,不再爱慕。剧情反转,追逐者换成了布莱斯,在学校的午餐拍卖活动中,他勇敢地献出自己的吻,却遭到茱莉的拒绝。后来,布莱斯来到茱莉家,为她种下代表青春和纯真情感的梧桐树,茱莉原諒了他,两人一起为树培土。圆满的结局,让男女主人公自我认知的成长过程得到很好的呈现,两人都学会了直面内心,并且在冲突与和解后相互理解。

(四)道德认知觉醒的“叔叔”

如果说,《怦然心动》前段大多在讲感情的发生,那么丹尼尔叔叔的出现就是对人性及道德感的诠释。丹尼尔叔叔是茱莉父亲的亲兄弟,因为脐带绕颈出生后智商受损,一直住在疗养院里。茱莉父亲默默承担起照顾他的职责,并把家里的积蓄几乎都用在了他的身上,影响了家庭生活。布莱斯爱上茱莉后,很想找人说说心里的感受,他找到朋友加俐特。可加俐特对茱莉很没有好感,他甚至嘲笑茱莉家的智障叔叔丹尼尔,这一切被茱莉无意中听到,她因此确定自己不再喜欢布莱斯,同时产生了想见一见丹尼尔叔叔的想法。周末的早晨,得知爸爸要去疗养院,给丹尼尔叔叔过生日,茱莉提出同去。父女俩带着丹尼尔到甜品店吃冰淇淋,思维意识像一个三岁小孩的叔叔因为一个冰淇淋而狂躁地撞倒了桌子,茱莉这才真实地体会到丹尼尔叔叔的人生有多么不容易,同时,她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了爱和对家人的责任,重新认识了父亲。于是,面对发疯的丹尼尔,她没有害怕,而是用冰淇淋安抚住了叔叔。从疗养院回来,丹尼尔叔叔真正地在茱莉心里变成了家人。茱莉父亲对兄弟长期的关爱照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茱莉,在他身体力行的影响下,茱莉的道德认知迅速觉醒,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热情、开朗的女孩。

三、独特的叙事手法表现男女主人公认知差异

《怦然心动》的叙事手式十分独特。影片由八个大的组合段落架构而成,分别是初次相遇、梧桐树被砍、鸡蛋被扔、整理院子、看望叔叔、共进晚餐、午餐拍卖活动和正视爱情。在前面的7个段落中,男女主人公分别用自己的口吻讲述同一事件,而最后一段则是两人共同完成了段落叙事。同样的事情在两人分别叙述后形成截然不同的看法,男女主人公不同视角,让一件事呈现出相反的面貌,带给观众不同寻常的新鲜体验。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男女主人公认知发展上明显的差异,以及他们成长的差异。最后一段两人开始共同完成叙事,这也隐喻着男女主人公在此刻开始真正用心交流和沟通,获得重新认识。[5]怦然心动最终完成合拍。

双重的讲述手法,让茱莉和布莱斯展现了自己真实的个性和对社会对自己对成长的认知,把他们眼中的真实呈现给了观众,让观众更好地将自己代入影片中,感受青春的魅力。因为是两种视角的叙事,影片的独白非常密集非常细腻,观众在为男女主人公成长的烦恼与收获叹息和感动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纯真的恋情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通过一段青春爱情故事,展现了主人公的自我成长。女主人公茱莉从开始的任性,到学会审视自己,理性思考,成长的脚步清晰可见。茱莉通过努力,不断认知自己的现实和未来,不断自我完善,渐渐实现更好的自己。换个角度,这部青春电影也提醒着我们:你,是否也在实现着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37-38.

[2]杨春.21世纪美国青少年小说与青少年认知发展[ 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4):134.

[3][4]芮渝萍.范谊.认知发展: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 J ].外国文学研究,2007(06):29-35.

[5]李靖.《怦然心动》的双重叙述探析[ J ].青春岁月,2013(14):64,63.

猜你喜欢
茱莉布莱斯丹尼尔
流体力学之父——丹尼尔
乐游布莱斯峡谷
从《怦然心动》看青春期恋爱和成长
生命太短,没时间讨厌你(上)
法国总统的加分项
法国总统的加分项
布莱斯峡谷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