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皮影戏

2021-07-25 11:34王舒
共产党员·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凌源岫岩皮影戏

王舒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是借用灯光投影表演的戏曲艺术。其中表演所需要的人物或者场景利用兽皮或者纸板制作,观众在幕前观看,艺人在幕后操作,配以口白音乐,是极具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皮影戏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2006年,凌源皮影戏和复州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乐传于百姓家

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朝宫廷,昔时汉武帝思念逝去的李夫人,令齐地方士李少翁招魂,李少翁借用帷幕投影,招来“李夫人”栩栩如生。李少翁招魂的做法同皮影戏的表演机制一般无二,这是记载于《汉书·外戚传》上的故事,也因此被视为皮影戏的起源。

实际上,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并没有确切考证,只是根據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僧哥、俎六姐,影戏”等相关记载,可以判断在宋朝时,皮影戏已经发展成熟。如今,在全国各地皮影戏衍生发展出诸多流派。有学者按照地域将皮影戏分为北方皮影戏、西部皮影戏、中南部皮影戏三大地域流派。其中北方皮影戏包括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的皮影戏流派,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据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方皮影戏第一次得以发展,始于金统治时期。包括影戏艺人在内的各类民间艺人被金兵带到北地,衍生出北方皮影戏,这被认为是北方皮影戏产生的第一阶段。后来明成祖实施“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的政策,影戏随移民再次传入北方,这就是北方皮影戏的第二次发展。第三次发展于明清时期,在北京兴盛发展的皮影戏,又从冀东传到东北三省等地,加上受各地风俗习惯影响,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支脉。在辽宁地区,就出现了凌源皮影戏、盖州皮影戏、岫岩皮影戏等分支。

“以声带画”的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在清朝时期自河北传入,距今已经有300年历史,是北方皮影戏的重要支系之一。凌源市文化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皮影戏影卷的收集整理,目前整理出的中国皮影戏影卷达3400多万字,传统及现代影卷约3300卷,以其影卷的数量和作品工整程度来看,可列为全国之首。因此,凌源在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

凌源皮影戏主要靠声音表现角色人物,也被称作“以声带画”的傀儡艺术。这是因为凌源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并不会根据人物的各种感情来替换影人,在表演喜怒哀乐时都是使用一个影人脸。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特定场景就要靠艺人的声音变化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通过演唱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的感情,正是凌源皮影戏的魅力所在。

“舒缓抒情”的复州皮影戏

明朝万历年间,有来自陕西的兵士戍边来到东北,皮影戏也随之传入辽南复州(今瓦房店市)一带,这就是最早期的复州皮影戏。此后在清朝嘉庆年间,又有大量来自河北的皮影艺人流入东北并进入复州。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止演出。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恢复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戏非常活跃,最兴盛时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皮影戏艺人有20多位。

皮影戏被称为“道情戏”,是因为它的表演特点是舒缓、抒情。复州皮影戏多用于庙会演出,演唱喜庆的主题,比如庆祝丰收、酬谢神明天地等。复州皮影戏的伴奏乐器独具特色,一般皮影戏在表演中除使用小弦作为主弦之外,还会使用二胡、笛子,配上锣、鼓、板、钹等用于伴奏。在复州,表演则会增加大四弦、双铜管、小牛角和葫芦头这四种独有的伴奏乐器,以更好地展现其表演风格。

“内容繁复”的岫岩皮影戏

在数百年的皮影戏表演历史中,从早期的“独影”表演,到清朝同治年间的“溜口影”形式,再到民国的“翻书影”,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经历了种种变迁。在以“翻书影”为主的皮影戏表演中,岫岩皮影戏则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态。在明末清初,皮影戏传入鞍山市的岫岩地区,至今岫岩皮影戏同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岫岩皮影戏具有影卷数量多、卷头大、内容繁复的特点,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总计有120余种。2008年,岫岩皮影戏同盖州皮影戏一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演唱表演方面,岫岩皮影戏分为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其中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出大小两种唱法,且各有固定的唱腔板式。岫岩皮影戏的唱腔音乐极为丰富,以唱词的句法结构为例,岫岩皮影戏可以分为“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等多种句式。在人物刻画方面,岫岩皮影戏吸收了戏曲的表演方法,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以剧情为中心进行人物的刻画,从而展现出岫岩皮影戏丰富的剧情内容。

张灯作戏调翻新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流派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各种流派之间,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有所区别,在皮影戏人物的制作和基本的表演技术上则大同小异。

制作皮影先要将兽皮(多为驴皮)刮毛去血,加工成为半透明状态,再刻制上色,雕绘出逼真的造型。如皮影人物要将头部、身体主干、四肢等分别制作成侧影,头部根据角色附上头盔帽子,身体四肢刻画出衣物服饰,再将影人的各部分连接起来,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连接身体与四肢的同时,在主干部分和手部扦上几根竹篾,方便操作演出。早期的皮影全靠艺人手工制作,新型皮影则可以使用胶片打印喷涂,制作更为方便。

皮影戏表演中的主要道具叫作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约3尺,宽约5尺,以白纸或者白布为幕,方便投影和艺人操作。另外还需灯源,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如早期会使用油灯、蜡烛等。在皮影戏中,一般由五六位艺人组成一个影戏班子,班子里的艺人根据分工有不同的名称和位置。影人的主操纵者称作“拿线的”,坐在影台前的左边位置。在前台中间,有一位协助主操纵者的艺人,叫作“贴线的”,而负责乐器演奏的位于前台右侧,在行话中被称作“打鼓的”或是“打着的”。一般表演中会使用班鼓、响板、大锣等乐器来演奏,但在规模较小的皮影戏班,有时只有一把四弦伴奏,被叫作“拉着的”。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民众的娱乐渠道不断拓宽,皮影戏艺术受到艺人青黄不接、演出市场缩小等因素的冲击,因此,保护传承皮影戏日益紧迫。当前,各地通过建立皮影博物馆、皮影艺术进校园、拓展皮影戏传播渠道等,从艺人培育、观众培养、内容创新方面探索着皮影戏在新时代的新传承。

猜你喜欢
凌源岫岩皮影戏
岫岩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研究
——以岫岩玉雕为例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浅谈岫岩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皮影戏
桃花飘零的季节,褪去艳丽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