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项目式学习推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

2021-07-27 22:17金丽萍戴燕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2期
关键词:小山坡小草儿童

金丽萍 戴燕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深知幼儿园的课程不在文本中,而在儿童的具体行动中,没有儿童的行动,没有儿童参与的活动,就没有真正的幼儿园课程。而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将所教的知识与问题情境相结合,并改变过往传授知识的方法,让儿童展开的一项完整的、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行动式探究活动,这正是有儿童参与的行动课程。

为此,我园以“寻找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与教育”为课程核心理念,用项目式学习推进课程园本化,将焦点放在支持每一个孩子和他们对项目主题的经验、知识、技能和兴趣上,积累了宝贵的幼儿园项目式学习案例。下面以大班项目式学习“一米实验田”为例展开探讨。

一、观察自然,发现问题,形成项目

进入四月,整个大地像是精灵施了魔法一般,芳菲一片。带着对大自然的好奇,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走进省定教参“神奇的大自然”这一主题。随着“芬芳的泥土”小主题的开展,孩子们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时常会拿着铁锹、铲子翻翻找找,一块石头、一个贝壳的发现都能让孩子们兴奋很久。

一天,阳阳在“小山坡”游戏的时候,拔了菜园的草种到小山坡上,这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纷纷问阳阳:你为什么种草?种下去的草会活吗?小山坡上为什么没有草,而山坡的周围却有草?

这次意外的发现与热烈的讨论是项目形成的好契机。首先,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小山坡上发现了问题,并且十分感兴趣,而这个问题源自真实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就在幼儿园里,方便孩子们进行后续的观察、探究。其次,孩子们正在进行“神奇的大自然”这一主题学习,可以达成对自然产生好奇,感叹自然神秘与神奇的主题目标。而项目式学习可以全面调动孩子的视、听、嗅、味、触觉去感受、去认知泥土的芬芳,去领悟大自然的奥妙,在亲身经历中促进学习与发展,这也正是“神奇的大自然”要达到的主题目标。

因此,我们认为项目的形成可以有效推进课程园本化的开展,最终实现让孩子们感受到泥土与生命的关联,体会生活的美好,并以此获得全面的成长的主题与项目的共同目标。于是,“一米实验田”项目就这么开启了。

二、提出挑战性问题

项目性质的学习需要项目情境、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来开启,整个项目学习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需要儿童持续地探索和努力,儿童也会不断遇到问题,生发新的学习。“一米实验田”就是在孩子们的问题情境中引发的。

(一)幼儿的自发问题:小山坡上为什么不长草?

一天,孩子们就“小山坡上为什么不长草”自发展开了激烈讨论。

懿轩:因为没有种。

诗诗:小草还没长出来呀!

叮当:肯定是被人踩光了。

晨艳:因为那个土不合适呀,它就长不出来。

俊哲:小山坡上的树太大了,太阳照不到。

……

孩子们能够从实际出发,针对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测,认为植物的生长与光照、土壤、时节有关。观点的提出有理有据,有推理性。然而,班里半数以上孩子支持诗诗的想法,认为还没到时候,所以小草没有长出来。为了让孩子们自己去求证结果,于是,我们一起等待……

(二)教师的挑战问题:为什么小山坡上就是不长草?

一天又一天,一周过去了,孩子们发现:小山坡旁边都绿油油的了,小草长得很高,可小山坡上却依旧光秃秃的,小草还是没有长出来。为了引发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问题:为什么小山坡上就是不长草?

俊哲:肯定是我们小朋友老是去小山坡玩,把小草踩死了。

晨艳:我上次就发现了,小山坡那里的土最硬了,最难挖,一定是我们踩的。

懿轩:我可不喜欢小山坡上光秃秃的,好丑的!

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从最开始的无意识行为到每天的有意观察,他们能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对自己得出的结论不断地进行修正。

(三)教师的驱动问题:怎样才能让小山坡长草呢?

当孩子们确认小山坡上不长草与泥土有关后,我提出驱动问题:那么怎么才能让小山坡长草呢?显然,这种充满疑惑的驱动问题就是开启探究的钥匙。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带着疑惑开启了实验求证之路。

三、制訂项目活动计划,形成实验方案

小山坡是全园孩子们游戏的天堂,为了不妨碍其他班级孩子们的游戏,我们在小山坡的边上,以一米为单位,用桩和绳围出了几块正方形的地,孩子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一米实验田”。名字取好了,怎么实验呢?

(一)共同商讨,决定如何实验

经过师幼的共同讨论,我们决定“一号实验田里只撒下小草的种子”“二号实验田松土+种子”“三号实验田松土+营养土+种子”,比一比哪块实验田里先长出草。

一天,孩子们在小菜园里看到一块盖着塑料薄膜的菜地,于是提出也要增加一块盖膜的实验田。我们发动家长收集薄膜并与孩子们聊聊盖膜的作用。在家长的协助下,“松土+营养土+盖膜+种子”的四号实验田也诞生了。

显然,这时的孩子们并不是很清楚盖膜的作用,但这恰恰丰富了实验的材料,让实验与探究更加多样化。

(二)小组设计,确定保护牌子

“一米实验田”有了雏形,孩子们的担心来了:别人不知道我们在做实验,如果弟弟妹妹弄坏了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知道呢?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开始设计实验田标识。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六个小组六种创意。

第一组的设计图,既有警示图,又有实验前对实验结果的猜测。孩子们认为,一号实验田是不会发芽的,二号实验田会长出一些,三号、四号实验田应该是长得最茂盛的。第二组和第四组的设计,更像是实验的效果图,表达了孩子们的愿景以及对一米实验田成果的期待。第三组和第五组的设计,类似警示牌,起到了提醒、劝诫他人的作用。第六组的设计图,从聚焦具象的事件到出现了抽象的标志,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有了新发展。最后,通过投票,第六组的标识成功成为“一米实验田”的标牌。

四、确定核心目标,确保活动有效

幼儿园教育一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定是指向儿童发展的。因此,我们制订了确保幼儿有发展的核心目标。

认知关键经验:知道小草的发芽、生长与土壤、水分、营养、阳光、温度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关键经验:能细致观察、记录、发现不同实验田里小草的生长速度不同,发展观察、比较、测量、记录等探究能力。

情感关键经验:体会自然的神奇力量,培育热爱大自然和植物的情感,增进小组合作的友情。

五、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验证

在经过共同清理场地、开垦土地、添加肥料、播撒种子、浇水等工作后,实验基地终于完工,我们开启了观察、探究之旅。观察离不开记录,记录本上怎么区分四块实验田呢?孩子们设计了属于自己专属符号的记录表。

(一)记录实验田里的观察结果

有了易操作的观察记录表后,孩子们开始了近一个月的观察记录。

4月9日,出现“小黄点”:每一块实验田都出现了小黄点。有的孩子认为是发芽了,有的孩子觉得不是发芽。那到底是不是发芽呢?我们继续观察。

4月12日,小黄点不见了:周末连着下了两天雨,小黄点不见了,四号实验田棚子也倒了,三号实验田出现了一个顶着两片叶子的小苗,孩子们开心极了,都认为是“小草”长出来了。

4月13日,出现了很多“针”:实验田里冒出了很多“针”一样的东西,有些上面还有点绿绿的。一号实验田里最少,四号实验田最多。孩子们私下纷纷议论:这个到底是不是小草?

4月14日,小草长出来了:随着绿色部分越长越高,孩子们终于确定,就是小草长出来了。孩子们感叹,小草真厉害呀,哪里都能发芽。同时,孩子们发现四号实验田里的小草长得最高、最快、最茂盛。

(二)共同讨论,分享观察经验

围绕着小草的长势我们展开了讨论:为什么四号实验田长得最茂盛?

嘉宸:因为我们给它盖了个小帐篷(盖膜)。

老师:那盖膜有什么用?

晨艳:可以保温的。每次食堂送来小点心的时候,也都有这样的塑料膜。

可欣:我妈妈带我去采草莓,那里也是搭棚子的,里面很热很热的。

俊哲:可以防风,风吹过来很冷的。

景颐:还可以让土变湿,我看到别的实验田的土都是白的、干干的,四号实验田里的土是黑的、湿湿的。每次打开塑料膜,上面都会有水滴。

叮当:还可以保护种子,有了这个小帐篷,小草种子就不会被小鸟吃掉,也不怕被风吹走。

通过谈话,幼儿交流实验的感受与收获,梳理盖膜的作用和意义,清楚了温度对于种子发芽与生长的重要性。

(三)再次验证,得出新结论

过了三天,孩子们发现二号实验田和三号实验田的草看起来一样高。新的疑惑又产生了:二号实验田的小草和三号实验田的小草一样?真的一样吗?加了营养土会有区别吗?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孩子们想到了用尺子测量。于是,从19日的2组到20日的3组,再到21日的5组。越来越多的小组开始尝试测量记录。

测量得出二号实验田的小草和三号实验田的小草只相差了0.5cm,实验证明二号实验田和三号实验田的差别真的很小。这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赞叹土壤的养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一天,雨后的早晨,孩子们发现草都躺下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新问题又产生了,孩子们在问题驱动下直到5月还在研究“一米实验田”。

六、分享项目活动的成果

由一个问题诞生的“一米实验田”项目包含了开垦、设计、观察、种植、测量、记录、分享、分析、表达等众多的活动。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生成很多新的学习内容。那么,他们收获了什么?有何成长?

(一)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们开展了一次实验后的分享活动,组织孩子们说自己的感受。

诗诗:我以前以為种子小时候都长两片小叶子,原来小草发芽是像针一样的。

老师:不同种子的芽是不一样的,你学到了仔细观察。

宇辰:我了解了小草发芽、长大的过程。真的好神奇!

老师:是呀,小草发芽、长大就是生命的力量,大自然的神奇。

晨艳:我觉得小草不是很快长大的,它是慢慢长大的,让我学会了等待。

叮当:对,不能拔苗助长。

可欣:以前我觉得花儿好看,现在我觉得小草也是很好看的。我喜欢小草,也喜欢我们的“一米实验田”。

老师:对呢,喜欢会让事情变得很美好。

(二)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一天,有一个孩子在测量时不小心拔下一根草,同伴很心疼,这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正巧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和孩子们分享了《花婆婆》。故事里,花婆婆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孩子们听了,纷纷表示也想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亲历了“一米实验田”后,孩子们纷纷说要让小山坡上长满小草。我们和孩子们商量之后,决定举办一场“缤纷实验田”来总结此次项目。

经过两个多月的项目探究,孩子们通过亲身的观察、提问、猜想、讨论、验证,对幼儿园山坡上能否长草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整个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爱心、自信、责任、勇敢、分享、尊重等美好品格,审美情趣、理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也都得到了培养,同时勇于探究、热爱自然的闪光点也被我们共同见证。

七、反思项目学习的收获

(一)项目式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和深入

如果以传统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我们可能会从五大领域着眼去设计活动,以帮助孩子了解小草的生长环境与变化过程等,即从开始预设好所有的活动,并且按照知识的逻辑设计出教案,到按照预设的活动一个个去实施。那么,这就与引导儿童做具有挑战的事、力所能及的事、有趣味的事、有思维参与的事的新课程观相违背。“一米实验田”的项目学习,活动不再是预设好的,是根据孩子们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断生成的。因此,我们会看到,整个活动的开展顺序不是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而是按照儿童的探究逻辑:孩子们先发现了山坡上不长草,所以一开始孩子们了解的不是草如何生长,而是到底为什么不长草,怎么才能长出来,草能否长出来与什么有关系。整个过程研究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二)项目式让孩子们建构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尽管孩子们没有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来探究,但是最后他们也完整地了解了草与土壤、营养、空气、阳光、水分、温度之间的关系。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他们一直在不断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持续性的探究。每一个探究活动都在真实的场景中展开。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学习了猜想与验证、反思,并且学习了如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展示出来。而这些正是核心素养中提到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

(三)項目式让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与成长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能够捕捉孩子们关于山坡能否长草的感兴趣的事件,引发他们不断探究的兴趣,充分把握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活动都是生成性的,我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不断为儿童抛出问题并与儿童一起探究问题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后我们感叹三种魔力:一是驱动探索的动力。“一米实验田”源于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是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步步引领我们走向这个探究活动。二是感悟生命的张力。实验田小草的生长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见证了生命的神奇。原来看一棵草萌芽、长大是那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三是敬畏孩子的能力。在测量过程中,当一个孩子在测量时不小心拔下一根草,惹来同伴的指责,这是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用项目式学习推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过程让儿童的行为和感受得到教师的关注,儿童的尝试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儿童的问题和困难能得到教师的适宜回应,儿童的活动能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儿童之间有针对问题的讨论,儿童有自己的思考,这是莫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小山坡小草儿童
小草的烦恼
牛小草的牛
邓立海作品
小山坡
留守儿童
那一片山坡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