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021-07-27 03:46杨俊波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16期
关键词:摘除术腰椎间盘脊柱

杨俊波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骨科,山东 泰安 271608)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中[1]。这一病症的发生一般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或是有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促使对应的平面神经根受到异常压迫所致[2]。目前在该病症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有三类治疗形式,其一为保守治疗;其二为微创治疗;其三为开放手术治疗[3-5]。而伴随近几年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内镜设备也在持续的更新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6-8],以脊柱内镜为代表的微创治疗方案也为该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可能[9]。对此,此次研究主要以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脊柱外科2020年1~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例,探究在其治疗中予以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干预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纳入对象均为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数:64例;纳入年限:2020年1~12月),将此次纳入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均分为A、B两组,A组男女比例为17∶15;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为(67.22±3.14)岁;B组男女比例为16∶16;年龄62~77岁,平均年龄为(67.02±3.12)岁。对比两组患者间基础信息数据未见明确差异(P>0.05),可比。此次纳入患者均与《麦氏腰背痛》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相一致,且在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中确诊为腰椎间盘单节段突出[10]。另外,此次研究内容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且参与者知情。

1.2 方法 术前通过影像学方法明确患者椎间盘突出节段,并应用网格定位板进行定位;术中指导患者以侧卧位、患侧在上的体位接受治疗,具体治疗过程如下:应用利多卡因(1%浓度)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并选择18G针实施穿刺;在C臂机下明确手术节段椎间隙,合理调整穿刺方向及路线[11]。其中,B组针对平面突出者,穿刺针接近水平;脱出型突出者则需增加穿刺针角度;A组则保持椎间盘平面与穿刺角度间为15°~45°夹角。然后应用亚甲蓝、碘海醇混合液进行造影定位,明确责任椎间盘。此后需置入导丝,并以此为中心做切口(长度为7 mm左右),沿导丝置入扩张导管,并在C臂机下进一步确认扩张管位置,随后在该部位置入工作套管(直径约为75 mm)。连接椎间孔镜、光源以及影像系统等,于内镜下应用髓核钳去除髓核,同时松解神经根。应用射频电刀消融、止血,并实施纤维环成形处理,需将后纵韧带保留[12]。此后需调整工作通道,保持直视椎间隙,将椎间隙内破碎髓核组织摘除,重新调整工作通道,仍直视神经根,明确其周围是否有破碎髓核压迫及活动性出血[13]。此后需指导患者进行高抬腿以验证神经根上下滑移情况,并经工作通道为其注射稀释后的强的松龙注射液(5 mL),最后将工作通道拔除,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主要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透视次数)及手术效果[主要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应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及功能障碍评分(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估),二者均为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理想][14]。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集各项数据均输入SPSS25.0软件中加以分析处理。涉及到计量及计数方面数据以()、(%)表示,分别以以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A组术中出血量(20.30±2.15)mL,手术时间(59.41±6.22)min,透视次数(12.50±3.31)次;B组术中出血量(19.77±1.56)mL,手术时间(45.86±2.94)min,透视次数(8.29±1.96)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B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对比A组则有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2.2 手术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对比A组均出现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在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病症[15],这一病症的发生一般与高强度的劳动及外伤等因素相关[16]。在这一病症发生后,患者的临床病症一般以腰痛、坐骨神经痛为典型症状,且多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17]。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一般包非手术方式(如中医正骨手法、中药热敷及针灸等保守方法)、内镜下微创疗法以及传统开放手术疗法,这之中,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当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18]。对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倾向于选择保守方案治疗,且大多能够促进其病症的缓解[19]。但是其中仍有10%左右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尤其在内镜技术的高度发展下,临床上更加倾向于通过微创手术的形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20-21]。

相对比常规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的不足,微创手术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因而其近几年已经逐渐成为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案之一[22]。在微创治疗中一般包含内镜手术及介入手术两种形式,这之中,内镜形式由于适应证范围更加广泛而在多种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均发挥了较高的临床效果[23]。经脊柱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就是基于脊柱内镜技术开发形成的新型微创技术之一,其能够经过侧后方或侧方进入椎间孔,进而建立通道,使手术操作能够在安全工作三角区进行,大大降低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24-27]。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予以B组患者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干预后,其对比A组的常规穿刺入路而言,B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及透视次数分别为(45.86±2.94)min、(8.29±1.96)次,对比A组的(59.41±6.22)min、(12.50±3.31)次均有显著减少,且B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以及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2.45±0.74)分、(12.84±4.20)分,相对比A组的(2.97±1.15)分、(15.87±3.86)分也均有显著降低(P<0.05)。这一结果显示,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予以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促进其身体功能的恢复。分析可见,在该术式干预下,内镜能够为术者提供清晰视野,从而更好的观察神经根、突出髓核以及硬膜囊、增生骨组织等,确保更加准确的应用抓钳等工具进行组织修复及突出组织摘除,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避免造成神经损伤,更好的提升手术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康复[28-31]。

综上可见,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应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干预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建议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摘除术腰椎间盘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