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鲥苗种绿色生产试验

2021-07-27 08:14杨吉平王韩信宓华明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轮虫鱼苗亲本

杨吉平 王韩信 宓华明

(1 上海嘉金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上海 201800;2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 200433)

美洲鲥(Alosasapidissima)隶属于鲱形目、鲱科、西鲱属,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西岸、太平洋海岸和亚洲东南沿海的水域中,是美国重要的野生渔业资源保护品种,其种群支撑着条纹鲈等北美洲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渔业资源[1]。作为鲥鱼(Tenualosareevesii)的替代品,国内自1998年起,由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率先从美国引进美洲鲥的受精卵进行人工育苗和试养,并于2003年突破了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难关[2]。随后,国内美洲鲥养殖面积日益扩大,现已在全国12个省市形成了一定的养殖规模,成为国内经济效益较高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3]。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结构与布局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4]。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美洲鲥养殖利润丰厚,市场需求大,为美洲鲥绿色养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但要实现绿色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的绿色生产。在苗种绿色生产的技术标准方面,《上海市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操作规程(试行)》[6]和《绿色食品 鱼》[7]都有相应的要求。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关于鲥鱼苗种生产技术的的报道[8-17],但普遍不符合绿色生产要求。比如:(1)主要依靠厂区内自有适龄亲本,亲本多样性差,不利于生产高品质苗种;(2)孵化育苗用水未经严格的消毒处理,育苗水多采用流水,而不是循环利用,且未进行处理就排放;(3)在自然产卵可行的情况下使用了激素(禁用药物)进行催产;(4)鲥鱼开口饵料大多采用野外捕捞的经网目过滤的轮虫或鱼虫(桡足类),用这样的饵料投喂很可能会带入污染物和病菌;(5)鲥鱼转食过程中使用的饲料为非绿色认证的饲料,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美洲鲥苗种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期归纳和总结出1套实用的美洲鲥苗种绿色生产技术,供水产同行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亲本

试验用亲本由美国进口的美洲鲥受精卵孵化培育并养成。2017年6月,自美国西雅图内河捕捞的野生美洲鲥经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通过浦东口岸进口至上海嘉金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经孵化、培育、饲养成为亲本。亲本无病无伤、体形饱满、规格不一,数量共计360尾,雌雄比为1∶2.1。

1.1.2 养殖和储水设施

亲本培育在上海嘉金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进行。养殖池为20 m ×15 m的长方形水泥池,池的四角为圆形切角,水深0.8 m,并有高度3 m的塑料大棚保温,保温棚顶部覆盖黑色遮阳膜,四周可开启通风。

蓄水池为30 m × 15 m(长×宽)的混凝土水池,水深3 m。孵化育苗用水经漂白粉消毒、沉淀后,由蓄水池泵入8 m ×4 m的长方形循环水养殖池中。养殖池配备有8 m × 1 m的生物过滤水槽,过滤水槽中有2 m × 1 m的藤棉6块,毛刷120根,使用100 W的轴流泵驱动水流循环。苗种生产结束后,采集循环水养殖池中的排放水进行检测。

开口饵料培育池为直径为5 m、高1.2 m的圆形水泥池,共8个,每个池均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基础营养物质为氨基酸肥水膏,由南京海耶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初期用量为1 kg/池,后期酌情添加。培育的开口饵料为蛭轮虫,种源由上海沁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蛭轮虫饵料为异养发酵培养的蛋白核小球藻。需要开口饵料时,用孔径0.054 mm(300目)的筛网捞取(或滤水)后计量投喂。

开口后的饵料为桡足类。采用面积300~1 200 m2的土底池塘培育,当水温超过15 ℃后即投入天然粪肥,提高水体肥力,促使桡足类大量繁殖。使用时,用孔径0.15 mm(100目)的筛网捞取后计量投喂。

1.1.3 集卵、孵化和育苗设备设施

用集卵袋收集卵粒。集卵袋是由多孔布制作的网袋,为避免水流冲坏卵粒,网袋长度须超过100 cm。集卵时将网袋后半部弯曲,保留一定区域使之不会被水流直接冲到。为避免卵粒被冲出,多孔布的孔径以1.5 mm为宜。

考虑到美洲鲥自然繁育受精率较低,未受精卵破裂易引发受精卵感染水霉,故制作了鱼卵分离装置。鱼卵分离装置由直径50 cm、长100 cm的亚克力管制成,连接直径20 mm的PVC进水管,进水管上安装有控制水流的阀门,分离器供水由水箱提供,保持水量稳定,流速缓慢。亚克力长管底部与进水管以PVC变径接头连接,内垫孔径0.2 mm(80目)的尼龙网片,用于阻止卵粒下沉至进水管中。

鱼苗孵化装置采用特制的加长版鲥鱼苗专用孵化桶,孵化桶的材质为透明亚克力,直径15 cm,高100 cm,底部为半球形。孵化桶内有1根直径2.5 cm、延伸到半球形底部的硬管作为进水管,水由进水管流入后在半球形底部分散,然后经由孵化桶上部溢出返回育苗水体中。

育苗桶直径为1.5 m,高0.8 m,底部中央排水。鱼苗孵出约10 d后,将鱼苗舀入面积30 m2、水深0.5 m的长方形池塘中培育。

1.1.4 饲料和水质检测设备

亲本饲料为彩优鱼用颗粒配合饲料(绿色生资编号:LSSZ-03-1709150025),主要原料为鱼粉、高筋粉、花生粕、鱼油、血球蛋白等,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5%。

鱼苗饲料为彩优鱼苗微粒子配合饲料(绿色生资编号:LSSZ-03-1709150024),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精炼鱼油等,其蛋白质含量为53%。

快速水质检测仪器为桑普生化生产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试剂盒,以及衡欣852型便携式溶氧仪。水质和鱼肉品质由谱尼测试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并出具报告,其中养殖水和育苗水的水质标准为NY/T 391—2013《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18],排放水的水质标准为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19],鱼肉品质的标准为NY/T 842—2012《绿色食品 鱼》[7]。

1.2 苗种培育

1.2.1 亲本培育

2019年10月,选择3冬龄的后备亲本开始暂养培育。冬季保持水温在10 ℃以上,接受自然光照,自然通风,保证水质清新,投喂绿色标准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1%,按照天气和温度情况适当调整。每隔2~3 d吸污1次,避免池底长青苔,影响后期卵粒收集。

2020年1月下旬,对亲本进行低温刺激:每天上午7:00打开保温大棚的卷帘通风,使大棚水温下降,夜间19:00关闭大棚卷帘,如此连续刺激4~5 d,刺激期间不换水。之后正常饲养。

1.2.2 水质管理

将河道水经水泵抽到蓄水净化池后,泼洒10 mg/L漂白粉(含氯32%)进行消毒,再经24 h沉淀后,方可用于亲本养殖、藻类培育和孵化育苗。蓄水净化池配套的过滤水槽需稳定运行15 d以上,确保藤棉和毛刷上已长满生物膜。用试剂盒检测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当水体氨氮小于0.2 mg/L,亚硝酸盐小于0.05 mg/L时方可使用。孵化育苗用水需经孔径0.125 mm(120目)的滤网过滤后使用。

1.2.3 饵料培养

2020年4月10日,采购活体轮虫及蛋白核小球藻,使用轮虫培养装置培养待接种轮虫。4月12日开始在室外圆池内培育轮虫。首先培育小球藻,在持续晴好天气条件下,一般加入氨基酸肥水膏和蛋白核小球藻后5~7 d水色转绿,镜检可见水体内有大量小球藻。然后加入待接种轮虫,5~7 d后,即会产生大量轮虫,其间须保持水体溶解氧充足。使用4个圆形池分别培养轮虫,接种轮虫时间要有序分开,确保后续使用时始终有圆形池的轮虫密度处于高峰期。4月15日开始培育桡足类等较大饵料,在室外土池中施入天然粪肥以提高水体肥力,10~15 d后,桡足类自然大量繁殖,使用时用孔径0.15 mm(100目)筛网捞取后计量投喂。

1.2.4 亲本自然繁殖

2020年4月10日,水温18 ℃。经检查,后备亲本中部分鱼腹部逐渐隆起,但仍然较硬,此阶段应加强投喂管理,减少水流刺激。20日左右,水温持续高于18 ℃,亲本逐渐达到性成熟,此阶段应减少换水频率,减少水流刺激,加强投喂管理和排卵监测收集。25日收集到零星卵粒,卵粒较小,大多发白,透明卵粒约占5%。26日,水温20.5 ℃,从亲本中挑选出性成熟雌鱼70尾、雄鱼120尾放入集卵池。27日,再挑选雌鱼55尾、雄鱼67尾放入集卵池。成熟的亲本体质量为450~1 500 g,其中雄鱼个体小的为450 g,大的超过1 000 g,雌鱼体质量均在750 g以上。成熟雌鱼腹部柔软膨起,生殖孔红润、肿胀、略松弛。成熟雄鱼个体较雌鱼小,生殖孔可挤出精液。此期间集卵池应加强水流管理,晚间20:00至翌晨5:00开启射流式增氧机,对雌亲鱼进行水流刺激,同时促进受精卵粒向水池中央集中。

1.2.5 集卵与孵化

4月28日起持续用集卵袋在排水口收集卵粒,收集时间一般于早晨5:00进行。除去粪便垃圾和未吸水膨胀的卵粒后,将卵收集于鱼卵分离装置中分离。每一批卵需分离3次,首次分离在集卵后立即进行,去除不透明卵粒,下午17:00和次日上午8:00再次分离时受精卵已发育过了原肠期,去除受精不好的死卵。经3次分离后,剩余卵粒基本为透明的正常发育的受精卵。通过对分离前后的卵粒统计,可计算出受精率。

分离后的受精卵放入鱼苗孵化装置中孵化。孵化前用高锰酸钾对鱼苗孵化装置进行消毒。孵化用水须通过孔径0.125 mm(120目)的筛绢过滤,以防止混入蛙卵等敌害生物。受精卵孵化期间,保持水温在18~23 ℃,pH为7.0~8.5,溶解氧充足。鱼苗孵化装置运行时保持流水循环。使用后的孵化水进入循环水池塘,经生物膜处理后循环使用,确保其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符合循环使用或排放要求。经过4~5 d的孵化,可以目测到带卵黄囊的鱼苗。出苗后,收集未破膜的卵粒进行统计,计算孵化率。

1.2.6 鱼苗培育

早期鱼苗活动能力弱,易受水流影响而被育苗桶溢水口吸附导致死亡,故早期应控制水流速度,及时清理溢水口,避免鱼苗损伤。采用育苗池静水充气方式育苗,充气幅度以不造成水面大幅波动为宜。早期鱼苗投放密度为3 000~5 000尾/桶。孵出约2 d的鱼苗,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后开始摄食。此时开始投入经孔径0.125 mm(120目)筛网过滤并去除桡足类,然后经孔径0.054 mm(300目)筛网过滤去除废水后的轮虫,投喂量以满足1d摄食为依据,每天投喂1~2次,下午视进食情况进行补充。孵出约6 d后,可适当补充投喂桡足类,投喂前需使用孔径0.15 mm(100目)筛网过滤,投喂密度以满足1天摄食为依据,每天投喂1~2次,下午视情况进行补充。孵出约10 d后,将鱼苗舀入水深0.5 m的循环水池塘中进行培育。孵出15 d后,鱼苗长到2 cm左右,对光线逐渐敏感,在投喂天然饵料的同时,每天逐渐增投配合微粒饲料,至培育后期可完全投喂配合饲料。每天投喂饲料4次,起始量为每次0.8 g/千尾,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每天增加量不超过10%。转食饲料后鱼苗开始集群,此时每3 d吸污1次,并及时补充新水。

2 结果

2.1 养殖水环境

经检测,本次试验的水源水、育苗水和排放水均符合相应标准。具体水质指标见表1和表2。

表1 育苗水和水源水水质情况Tab.1 Measured values of the water indicators in the source and breeding water

表2 排放水水质情况Tab.2 Measured values of the water indicators in the outlet water

2.2 幼鱼孵化及生长

自4月28日开始有零星卵粒出现,至5月19日结束。前期白卵比例很高,5月3日起白卵比例明显降低。繁育期间受精率在5%~32%,平均受精率为15.3%,孵化率在40%~89%,平均孵化率为64.8%。高峰时期(5月3日—5月15日)集卵数量较多。集卵及孵化情况见表3。

表3 繁育阶段卵粒收集及孵化情况Tab.3 Total number of the collected eggs and their rate of fertilization and hatching

由于采用蛋白核小球藻培育的自培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孵出后2~6 d时的鱼苗游动姿态正常,进食动作有力,腹部饱满度较好,每天使用手电筒检视育苗桶底部,仅见零星死亡。经31 d培育,鱼苗体长达到2.5 cm。经统计,存活鱼苗4.67万尾,成活率为38.7%。

2.3 鱼苗质量

经检测,美洲鲥鱼苗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 鱼》[7]中的相应标准,详见表4~表5。

表4 美洲鲥鱼苗感官检测结果Tab.4 Sensory evaluation of Alosa sapidissima fry

表5 美洲鲥鱼苗鱼肉检测结果Tab.5 Measured values of the indicators in the flesh of the fry

3 讨论

3.1 水质达标是绿色生产的前提

实现苗种的绿色生产需要调节好养殖水的水质,并能够处理好养殖尾水的水质。目前已报道的有关美洲鲥孵化及育苗的研究[10,13,20-21]中,对水质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孵化水温和溶解氧,尚未见对孵化育苗用水其他指标的全面报道。水体中的污染物不仅会直接在苗种体内累积,污染苗种[22-23],而且还会传递到卵子中累积,从而由亲本传递给子代[24-25]。本试验中通过消毒、沉淀、滤网过滤、微生物处理等方式对养殖和苗种培育用水进行处理,依据《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以及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对水源水、育苗水和排放水的水质进行判定,检测结果均达标,说明这种生产方式可以保障苗种繁育用水和排放水达到绿色标准。

3.2 绿色饲料是绿色生产的基础

开口饵料生物培养是美洲鲥育苗的关键技术之一[9],饵料受到污染也会影响苗种[26-27]。作为开口饵料的活饵料,其培养方式会影响它的品质。传统的发塘方法可控性差,底泥、肥料中的污染残留会通过饵料生物的累积和放大污染苗种,野外采集的饵料生物更有可能受到污染。本研究采用的是集约化培养的轮虫,能够保证饵料无污染,为绿色生产提供了绿色开口饵料的保障。但目前尚未有绿色开口饵料生物的标准,本文采用氨基酸肥水膏、天然粪肥和蛋白核小球藻等培育轮虫和桡足类等生物饵料的方法为制定绿色开口饵料标准提供了一种思路。本试验中采用的氨基酸肥水膏是小球藻等的肥料,而不是直接供给鱼苗的饵料,该类产品目前尚未通过绿色生产资料认证。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绿色认证过程中,投入品的绿色认证需要追溯至哪个阶段?未进行或者不符合绿色认证的渔业生产资料投入品可占多少比例?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采用的鱼苗微粒子配合饲料和成鱼饲料均符合绿色生产资料标准,其中使用微粒子配合饲料与使用其他饲料驯化的苗种在后期培育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本研究之外,使用绿色成鱼饲料养殖的后备亲本养殖至商品规格的时间较之前未使用绿色饲料的要长1~2个月。由于绿色饲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饲料品类,配方不尽完善,对养殖后鱼的品质和养殖时间目前尚未进行系统评估,故建议今后加强对绿色饵料和饲料的研究。

3.3 亲本质量对受精率和苗种存活率影响

研究表明,亲本质量对受精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有较大影响。张呈祥等[10]利用来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受精卵孵化养成的2冬龄亲本,通过自然繁育获得的鱼卵平均受精率为10%,孵化率为70%~80%,通过人工催产后获得鱼卵的受精率为0~21.5%,孵化率为0~70%。严银龙等[9]2017—2019年连续3年利用人工繁育的子多代亲本开展自然繁育,受精率分别为6.68%,15.8%及8.8%,苗种成活率分别为11.01%、15.00%、15.72%。比较本试验中的野生亲本子一代繁育的相关数据,结果显示,野生亲本子一代所产的卵具有较高的受精率,培育出的苗种有较高的成活率。这可能是由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美洲鲥人工培育的子代亲本繁殖力有所下降。以后应在亲本培育的环境条件、营养需求等方面加强研究。另外,美洲鲥是洄游性、分批产卵的鱼类,人工催产的效果不佳,因此探索在养殖环境下如何有效促产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3.4 提早繁育

本次绿色生产试验中,亲本采用自然繁育方式,未经过激素催产,育苗水也未进行加温,以这种方式生产的鱼苗一般需要到6月中旬才能培育至商品规格(体长3 cm左右),比采用加温催产繁育的鱼苗晚1到1个半月,而此时大多数养殖户已完成苗种投放,这将对鱼苗销售带来困难。因此,建议绿色苗种生产者能够进一步研究绿色苗种与非绿色苗种的差异,加强宣传,以苗种品质赢得养殖户青睐。另外采用大棚保温或其他控温技术手段提前生产苗种的办法是否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也值得探讨。

综上所述,实现美洲鲥苗种绿色生产任重而道远,建议加强美洲鲥苗种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尽快开发出成套实用的美洲鲥苗种绿色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轮虫鱼苗亲本
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亲本保护对策研究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几种苹果砧木实生后代与亲本性状的相关性
云瑞10系列生产性创新亲本2种方法评价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油用向日葵亲本繁殖及杂交制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