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

2021-07-28 02:09王静
速读·下旬 2021年5期

◆摘  要: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手法,不同于形式主义与新批评主义将文本视为封闭自足的个体,它主张历史与文本的互动,重视“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本文将以这两个角度分析解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试从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中来窥探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旨在揭示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活着》既能文学化地反映历史,又能促进历史文化的塑造,实现文学与历史的互动。

◆关键词: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活着》

自新历史主义提出以来,国内外都不乏对其的研究,不论是对其理论本身的探讨,还是将其运用到电影,小说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取余华所著的《活着》作为文学文本,该小说自发表以来也获得学界不少的关注,但是大部分研究是探讨其叙事结构以及其对生命引发的思考,所以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中的两个角度“历史的文本性”以及“文本的历史性”来分析《活着》,试图让读者通过这种不书写历史,却处处承载着历史的小说去触摸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生活。

一、《活着》与“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的文本性”是指只有通过文本,我们才能了解过去真实的踪迹。小说《活着》所反映的背景是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中国过去近乎六十年的灾难,都一一发生在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上。福贵的几次重大人生苦难以及小说中人物的死亡,都无不反映了当时的战争与政治灾难。然而作者用福贵震撼人心的苦难使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力退居幕后,从而使读者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窥视出那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着》所处的时代,相继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打地主,分土地,三年自然灾害……在小说中,福贵因为去给母亲买药的途中被抓去服兵役,雖然背景是在解放战争,但是没有过多描述解放战争的爆发,只是通过一个非自愿兵的生活来反映整个战争阶段人民生活的困苦。

小说中没有对哪个重大的事件进行细致的描绘,也不从浓烈的历史风云中揭示历史的本质,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来描绘历史,但恰恰是这些生活最真实的状态才更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质,福贵所生活的村子便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作者以这样描写底层人物生活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触目惊心的历史真实感。但同时,正如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不是一种只提供认识的客观实体,其主张主体对历史的干预以及改写。所以对于《活着》这样的文学文本,它自然不能像专门的历史文献那样,展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历史,它自然也会带有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比如文中的每一次死亡,都带有强烈的偶然性,有庆的死是因为输血过多,王教授的死是因为馒头吃太多,苦根的死是因为豆子吃太多……最后福贵身边的人一一死亡,只剩下福贵和一头牛相依为命,好像作者是为了写死亡来凸显活着,颇具戏剧性和小说性,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素材进行加工和想象,从而扩展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二、《活着》与“文本的历史性”

所谓“文本的历史性”,是指一切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因此作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会影响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文本的构成,所以任何忽略作者本人生活时代背景的分析都是以偏概全的。这部小说的作者余华出生于1960年,他亲眼看到了中国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农民与此相伴的戏剧人生。因此,彷佛是作者以“福贵”的口吻讲述这一段伤痛的历史:解放战争,似乎都在“福贵”的叙述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文本对历史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小说《活着》透过描些这些小人物的生死,让我们窥视到了中国过去大半个世纪的历史,从而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同时透过福贵的人生,也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面对亲人一个个离去,福贵没有埋怨生活,经历种种世事变迁,他比别人有更多的理由死去,但他却能够好好活着,依然以一种坚韧,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生命,化解痛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新历史主义中“历史的文本性”可以看出,作为一部虚构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所产生的,但是它也并不会是完完全全对真实历史的复述,只是将一定的历史戏剧化的置于文学文本中,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学作品和真实世界的矛盾和冲突,使文学作品和真实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从新历史主义中“文本的历史性”可以看出,小说在被创作的时候,会受到作者所处时代的主流意识的影响,也会被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想法所左右,余华创作的这部作品具有能动性,不仅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也能让读者在一次次死亡中理解活着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正润.文学的“颠覆”和“抑制”——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和意识形态论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4(03).

[2]杨会芳.讲述另一种历史———余华《活着》再读.文史博览(理论),2012(12).

[3]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王静(1997.10—),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