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峪绞胎瓷的前世今生

2021-07-28 02:09陈泓宇
速读·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摘  要:瓷器是中国的名片,绞胎瓷的历史已近千年。当阳峪绞胎瓷曾经在历史上代表着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文化强国大战略的今天,当阳峪绞胎瓷需要发现、挖掘和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当阳峪;绞胎瓷;历史;文化

1当阳峪绞胎瓷的前世

绞胎瓷始烧于唐朝河南巩县,北宋时期绞胎工艺传至省内外诸多窖口。唯独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窑大量烧制绞胎瓷。史书记载,当阳峪“以绞胎取胜,又以剔花著称,刻、填、绘、划间作”。

当阳峪现存的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三大“窑神”碑之一。碑文记述立庙之因:“遂蜀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而立庙像于兹焉”。碑上同时记载了当阳峪瓷器当时生产之盛况,“时惟当阳工巧,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

当阳峪为绞胎瓷提供了极佳的制瓷条件。当阳峪现隶属的焦作市,地名來源也因生产瓷器得名,许衡在《鲁斋遗书》中记载道:“焦为姓氏,作是作坊的简称,所谓焦作就是焦家作坊的简称”。焦作是一个在生产瓷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资源性城市。根据《宋·李从生墓志》,宋元佑三年(1088年),焦作李吉(李从生之子)煤矿的采煤工人就有几百名,辅助工人亦逾千人。这是目前所知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私营煤矿。而煤为北宋官窑东窑务作为烧窑的专用燃料。在当阳峪同一窑神庙里有一块后立的追记石碑,碑中写道:“村后土岑一条,取料子大白掌”。这个大白掌现在还有开采瓷土的矿井遗址。”《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这里的当阳峪便是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为中心的窑区,东西35公里南北20公里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了以当阳窑为中心的庞大窑群——“当阳峪窑群”。“当阳峪窑群”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浅山地带,山上有大量的制瓷原料,裸露于地表,易于开采。丰富的矿土资源、便利的交通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十分有利于各种陶瓷制品的开发、生产,为绞胎瓷的兴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精湛,达到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时任北宋景德镇管理烧瓷官员的江南提举程筠,在《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歌序首句中,把当阳瓷匠“陈立、子基之徒”同春秋时的轮扁、墨子相提并论,证明了当阳峪的制瓷工艺是“天下之绝工”,并对当阳峪瓷器倍加赞赏:“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钓尤精致。三日不余方可热,开时光彩真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由此可知当年当阳峪瓷技艺之精美。绞胎瓷以独特的纹理结构独树一帜,堪称诸瓷中的佼佼者。中国宋代五大名瓷“官、哥、汝、定、钧”虽然各具特色,唯有当阳峪绞胎瓷是以坯体纹理变化而出名。绞胎瓷的纹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纹理,比如有大理石纹、山水纹、云彩纹等。自然纹理创作比较简单,在成型过程中自然形成。另一类是规则纹理,这种纹理结构表里如一、内外相通、排列有序、纹理几乎对称。这类产品可以说是绞胎瓷中的精品。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纹理结构有羽毛纹、编织纹、树叶纹以及一些自由纹。从它的制作工艺看,其坯体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加工炼制而成,需要经过干燥、修坯、洗坯、上釉等各道工序操作,最后经过高温烧成。釉面光亮、纹理黑白分明,让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由于距北宋时的国都汴京不足200公里,当阳峪陶瓷为北宋皇室点检供御,大量高档次的陶瓷运往汴京。“成器曾将汴国呈,当时见者增羞愧”就是当阳峪瓷器运往汴京后被人称赞的真实写照。我国著名的陶瓷考古学家冯先铭和叶喆民称赞:“宋代绞胎装饰瓷器除当阳峪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也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的精致,可见其技术高超、独步一时……”。

当阳峪绞胎瓷的文化内涵及价值丰富深厚。圣人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和表里如一。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下不是只听他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表里如一”是绞胎陶瓷文化的独特现象,“君子之瓷”之美誉也由此而得。宋代仍受“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影响,公元1102年的崇宁年间,当阳峪实验不成功的绞胎牡丹花瓶砸开后,仍能看得出纹样表里如一里外均是牡丹花。于是就有了“百朵牡丹里外透,打断骨头连着肉”的称赞诗句。有文采的工匠看到此景象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了一首诗来赞其辉煌:“凤绕花瓶放异彩,疑是仙鸟凤飞来;洛阳牡丹瓶上开,花香透过里中外。”而这便是堪称一绝的当阳峪绞胎瓷。在世界所有陶瓷品种中,也只有绞胎陶瓷以胎内纹饰装饰表里如一、不可复制成为陶瓷大家族中的一道奇观,胜于其他瓷的美在其表。正因如此,绞胎陶瓷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是采用最原始的制作方法——陶瓷手工编花技巧来完成作品的创作,体现了表里相符、言行一致等文化现象、精神和境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阳峪绞胎瓷正是“和”的完美体现,著名的陶瓷学家叶民说过:“绞胎瓷因为它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又因为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不尽相同,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当阳峪绞胎瓷的各种纹饰均引人入胜,与器物自然和谐在一起,极具你中有我,静中有动的强烈艺术魅力,反映出宋代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当阳峪绞胎瓷技艺的消逝之谜。当阳峪绞胎瓷在北宋时期,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当时历史的颠峰。可为什么历经北宋王朝一百六十年辉煌后戛然而止?家住当阳峪附近的收藏家张义国先生认为:鼎盛时期当阳峪一代窑主,凭藉精湛技艺均成就了基业,富可敌国的当阳峪在朝廷眼中便成了一颗毒瘤。尤其在靖康之变之前,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国家动荡,农民起义烽火四起,朝廷内外风声鹤喷。当时的当阳峪有三百六十户富足的员外,眷养了大量的武装家丁。当地的官府慌报朝廷说当阳峪人聚集了武装兵丁要造反。于是,朝廷派了重兵围剿,最后被大量官兵所剿灭。瓷工大部分被杀。当地的老百姓中还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当阳峪的名字是因村里有一面“挡阳宝旗”而得名,在烧窑或者在炎热的夏天时,都会把这“宝旗”在南山坡上一插,整个当阳峪窑厂便在其遮挡下变得阴凉起来,窑工们在干活的时候也感觉凉快惬意。公元1125年,宋徽宗梦见天空昏暗无比,许久不散,被惊醒后大怒,疑有犯上造反之意,下令三千御林军取“旗”并剿灭“叛军”,把窑工、窑场、瓷器均烧杀掳掠一空。后来村民在盖房取土时,发现古窑址里有摆放整齐的瓷胚和半成品生瓷,在个别窑中还发现了虽已烧过却未出窑的成瓷。种种奇异的迹象表明,灾难来临的太突然,可怜的制瓷工匠们来不及处理善后,便四下逃命或已成为刀下亡魂了。据有关人士推测,当阳峪古窑业毁于公元1115年-1125年,十年内北宋战乱不断,又加上金兵入侵汁京,整个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人心惶惶。靖康之变后,宋金两军又在此陈兵激战,当阳峪窑火受到重创后极具衰退,兴旺发达的瓷业就此调谢了。

2当阳峪绞胎瓷的今生

古代焦作当阳峪绞胎瓷曾为华夏陶瓷艺术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之后绞胎瓷制作工艺失传令人遗憾。幸运的是,消亡的绞胎瓷在过了800 多年后的今天再次被发现。

英日学者对当阳峪绞胎瓷的挖掘。1933年英国的大收藏家司沃露到焦作福公司任职,发现了当阳峪窑瓷器和碎片并意识到了其艺术价值,之后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到当阳峪村考察,后来卡尔贝克发表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此后日本人小山富士夫从英国友人英葛拉姆处得来了卡尔贝克的文章,实地考察后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之后,日本陶艺家对当阳峪绞胎瓷标本做了制作工艺的细致研究和试验,逐渐形成了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一种陶艺形式,日本统称为“练上手”。至此我国失传近6个世纪的当阳峪绞胎技艺在日本复活。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复活绞胎的多是制陶工艺,烧成瓷的作品微乎其微。以“练上手”著称的陶艺大师松井康成(1927年-2003年)松井康成在晚年的创作由绞胎陶转向至绞胎瓷,完成了由陶而瓷的演进。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其的技艺恢复与发展。1951年,陈万里等专家被故宫博物院派往当阳峪实地调查研究,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和《谈当阳峪窑》。文中论述:“此处出品极为复杂,实在是宋瓷中最优秀的民间瓷器”。当阳峪绞胎瓷历史文化自此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大批陶瓷收藏爱好者把遗留在古窑遗址表层的瓷器碎片席卷一空,但关于当阳峪绞胎瓷的复活再生却无人问津。直至1957年,修武县在当阳峪村东头成立了陶瓷厂,着手全力恢复绞胎瓷技艺。但绞胎瓷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是通过手工编花,纯手工制作的。因此其技术难度大,成功率小;用料成本高,成品率低;多种原因导致生产能力下降,从业人员已寥寥无几。此种现实情况致使绞胎瓷技艺的传承发展极为不顺利,急需加大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对此,《修武县志.陶瓷》这样写道:“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当阳峪名瓷的恢复与发展……1975年至1978年,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修武县陶瓷厂)把恢复失传数百年的“绞胎瓷”列为厂内重点攻关项目,专门成立了试验小组,参考“绞胎瓷”古瓷片……成功地制作出了绞胎瓷器……”。1981年,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在看到中国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件宋代當阳峪绞胎瓷后亲临实地考证、制作试烧,对失传的几种代表性绞胎装饰纹理进行研发,制作出来的当阳峪绞胎瓷如出一辙。此刻千古绝唱的当阳峪绞胎瓷技艺在我国失而复得,重放光彩。

当阳峪绞胎瓷集萃了我国瓷文化精华,演绎了深厚的底蕴,在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衰则国衰的时代,保护当阳峪绞胎瓷的继承与发展是作为传承者的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从2006起,国务院规定就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当阳峪古窑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2009年被河南省任命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及焦作市政府在当阳峪村成立了“中国当阳峪绞胎瓷研究所”,创建了“当阳峪绞胎艺术博物馆”,催生了一批当阳峪绞胎陶瓷生产企业。目前焦作地区有绞胎瓷生产企业20余家,但整体规模较小,从业人员较少。

绞胎瓷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运用胎内花纹进行瓷器装饰的瓷种。其花纹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具有表里如一的美誉。经历了宋代当阳峪瓷业繁荣,“靖康之变”后,许多窑厂熄火停烧,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制作绞胎瓷的工匠们大都死于战乱,部分流于民间,绞胎瓷的制作技艺已停止了发展,并且由于变为家传的缘故,绞胎瓷的传统技艺也在慢慢的被遗忘。因此,研究当阳峪绞胎瓷的古今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探寻焦作地区瓷文化的保护策略,而且对于发掘焦作瓷文化资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如果重视保护和进一步发展绞胎瓷,用市场去配置资源,进一步激发当阳峪的文化创造活力,将会促进绞当阳峪胎瓷制作技艺和产品消费及其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当阳峪绞胎瓷必将重振雄风,扬名世界。

作者简介

陈泓宇(2000—),女,汉族,河南省焦作人,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方向:文化管理与传播。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新历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