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走进艺术殿堂的浮世绘——以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为例

2021-07-30 07:51伊红梅中国艺术报社文化时空执行主编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民画鼓楼三江

文:伊红梅 中国艺术报社《文化时空》执行主编 图: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

一、三江侗族农民画溯源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宋时置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因流经境域的榕江、浔江和融江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民风古朴,多民族聚居,其中侗族人口过半。这里有多项令世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香古色的风雨桥、鼓楼和吊脚楼,恍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以及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盛宴……这里还盛产一种侗族人纯手绘的美丽画作——三江侗族农民画。三江侗族农民画,生产传承基地目前主要集中在三江独峒乡,传承区域遍及该县的同乐、八江、林溪、古宜、斗江、良口、梅林等乡镇。这种民间美术的雏形,最初是具有绘画天赋的三江侗民,借鉴了本地风雨桥、鼓楼的民间彩绘及侗族传统刺绣、剪纸等姊妹艺术,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戏画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娱自乐。20世纪70年代受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影响,三江县成立美术宣传组,并率先进驻林溪冠洞村,美术老师刘克清利用劳动间隙悉心指导周边的农民画画,培养出杨培述、石万景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农民画家。同时期三江文化馆美术干部韦之旗也在县城举办了首届农民美术创作辅导班。此后,风雨桥、鼓楼、水车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三江地域文化符号源源不断地进入画面。但是,因迎合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宣传的需求,当时的这些美术作品更注重强调思想性的呈现,譬如,杨培述的《夸队长》被刊登在《人民画报》的封底,石万景的《开田造地》等作品则真实反映了当时侗族人民热火朝天学大寨的情形。

讲款 杨共国 80cm x 80cm 2016年

满载而归 陈玉秋 100cm x 230cm 2016年

改革开放后,出于美术工作者对文化的自觉,刘克清逐渐意识到地域文化的内涵在三江农民画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继而在农民画的创作群体中注重这种创作理念的引导。自1983年始,三江农民画开始凸显其独有的侗族地域风情,典雅瑰丽的艺术风格也逐渐显现。基于农民画家主体创作的审美诉求,陆续产生了一批现代与传统结合较好的作品。吴玉纯的《送新娘》、程兆麒的《禾花鱼满责任田》入选全国农民画展。位于湘、黔、桂交界处三省坡南麓的独峒乡,因民风民俗保存完好,成为三江农民画传承和发展的重镇。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些喜欢画画的独峒乡山民踊跃报名参加农民画培训班,许多夫妻、父子甚至祖孙三代成为同期学员。侗族人的田园劳动和形形色色的节日以及生活习俗现场,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被原汁原味地表现在画面上,喜庆与和谐成为大家创作的主旨。这些农民画家,选材随心所欲,造型夸张浪漫,用色大胆新奇,不拘于状物原色,全景式的视点,笔随心走,一幅幅侗族民族风情的画卷,凝聚着当代侗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与歌颂。三江侗族农民画逐渐发展到成熟期。杨培述、杨共国、杨清利、杨丹、陈玉秋、梁治荣、罗耘、吴述更、杨日芬、杨基艳、杨贤考、杨功存、杨梅香、吴凡宇、吴怀中、杨庆谊等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在广西美协和三江县宣传及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迅速成长为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与创新的骨干力量。独峒乡因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一跃成为重要传承基地。三江侗族农民画渐渐走出国门,名扬四海。2008年,独峒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期间,三江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农民画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其中杨共国的《讲款》《唱侗戏》《欢庆芭团桥》、吴述更的《多耶》《红军进侗乡》、杨日芬的《斗牛》《腌酸菜》、杨清利的《侗族大歌》《程阳八寨》、杨丹的《抢亲之夜》《对山歌》、陈玉秋的《赶集》《侗妹》、罗耘的《救太阳》《芦笙宴》《出寨门》、梁治荣的《侗乡夜话》《侗家斗牛》、杨贤考的《喝喜酒》《稻丰鱼香》、杨基艳的《新娘挑水》《晒谷子》、杨功存的《阿哥想妹今夜来》《斗鸟图》等作品,分别参加全国农民画展、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展、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民族画报》、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美术界》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三江侗族农民画迎来了鼎盛发展的新时期,渐渐成为三江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并因其较高的艺术和经济价值,成为当地政府脱贫攻坚和文艺振兴农村的重要载体。

二、侗家人的当代浮世绘

孝顺父母 杨庆宜 80cm x 80cm 2016年

三江农民画家大多不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自然也没有进行过严格的绘画专业训练,他们就是骨子里喜欢画画,宽阔的鼓楼坪上,吊脚楼的石板路旁,都是天造地设的画室。经常一放下镰刀锄头,手上的泥巴还未洗净,他们就信手拈起画笔,凭着自己的直觉与大胆想象,描绘那些渐行渐远的美丽乡愁。

以鼓楼为核心,涵括风雨桥、戏楼、吊脚楼等主题的民俗建筑、民俗风情、生活习俗等文化现象的鼓楼文化,是三江侗族农民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侗族“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鼓楼、风雨桥和吊脚楼几乎成为每一幅三江农民画的主题或背景。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作,我们的目光可以直抵这个崇拜太阳的民族的灵魂深处。譬如《讲款》,形象再现了本寨一众男女老少齐聚于鼓楼坪静听款首讲款的情景。这幅画的作者是独峒乡独峒村的农民杨共国,《讲款》画面的内容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鼓楼经常与寨门和戏台相连,这是侗寨最高最雄伟的建筑,被侗族人视作寨胆,称作“寨魂”。鼓楼最早的功能是击鼓报警预防外敌侵扰,后来军事功能弱化,逐渐演变成了每座侗寨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中心,约定俗成为讲款的教堂。《讲款》夸张描绘了站在鼓楼坪正中间的桌子上准备讲款的款首,人们从鼓楼附近的吊脚楼里鱼贯而出,星星般散坐于鼓楼坪四周的长木凳上,近百人的宏大场面,主色调为紫色、蓝色和黄色,彰显了款首的德高望重与该仪式的庄重神圣。这幅画是杨共国的代表作,为他带来荣誉的同时,也改善了他的经济状况,三江侗族农民画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勃兴发展的大环境中渐渐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受杨共国的影响,独峒乡不少人开始专注于农民画的绘制,还有人靠卖画盖上了新楼房,杨共国的妻子和儿子也都成了当地画技不错的农民画家。

喜事来临小河欢 杨梅香 60cm x 90cm 2017年

抢亲之夜 杨丹 80cm x 100cm 2010年

欢乐动车进侗乡 杨功存 80cm x 80cm 2020年

真、善、美是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初衷,亦是其终极归宿。同样在鼓楼坪前,吴怀中的《侗族百家宴》则呈现出主宾皆欢的明快的主色调,传递着这些真诚淳朴善良勇敢的侗族人对友谊和忠义的尊重与持守。杨梅香的《禾花鱼》别出心裁,将风雨桥、鼓楼等三江标志性民俗建筑涂画成宏阔构图里的远景,在梯田层叠、河水潺潺、祥云飘逸的原生态背景下,笔墨聚焦了禾花鱼的超乎寻常的体量,与侗家人的知足常乐的心态相映衬,氤氲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情画意。屹立在三江县城浔江南岸堪称“侗乡第一楼”的三江鼓楼,以及八江马胖鼓楼、独峒华练鼓楼、程阳大寨鼓楼、林溪冠小鼓楼、独峒知了鼓楼……从不同作者题材大同小异的画作里,我们可以按图索骥轻松地寻觅到这些三江县独特的人文地标。

带有浓浓远古遗韵的侗族婚俗,也是三江农民画乐此不疲表现的母题。杨丹的《抢亲之夜》以绚丽多彩的视觉语言,述说了这个曾经广泛流传于独峒乡一带的古老婚俗。画面中一侗族新嫁娘娇羞满面,身裹喜庆嫁衣穿过寨门旁的古榕,被面涂锅灰的新郎和伴郎“挟持”夜行于石板路上。一伴娘掩藏于吊脚楼旁青翠的芭蕉树后,伸手欲夺新郎手中的琵琶,另外两伴娘则倚窗高挑彩灯手扬侗帕,为被成功抢走的新娘送行,并高歌祝福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出寨门》则是罗耘对林溪乡程阳八寨婚俗的美丽再现。三个翩翩走出寨门的妙龄女郎身上,精美的银饰,衬托出新婚的喜悦,她们均手持芦笙,芦笙上插一碧绿枝条。不同的是新娘手中还紧紧攥着一方手帕,里面包裹着娘家人赠与的礼金。寨门两旁画有八卦图案,飞檐上饰有跃鱼,两棵风水树对称排列,拱护着寨门,花儿绽放,隐喻着侗寨有女初长成,正是适婚的芳龄。侗家人个个能歌善舞,对歌成为他们不同年龄段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社交礼仪。杨清利的《侗族大歌》、梁治荣的《赛芦笙》、吴凡宇的《侗家芦笙踩堂舞》、杨贤考的《木叶歌》等作品主题鲜明地描绘了侗家人的载歌载舞,倾吐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另外,杨庆谊的《舂米》、陈玉秋的《理纱》、吴述更的《捶年粑》、杨功存《打鱼归来》、杨基艳的《晒谷子》等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原生态再现了侗家人生产生活里的辛勤劳作和喜悦。

出寨门 罗耘 90cm x 80cm 2001年

三、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色、意义与价值

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装饰性、平面性与表现性。许多画面采用了全景式散点透视,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二维空间。画面的色彩饱满,充满了视觉张力。创作者擅长用纯色、亮色、对比色,从不囿于物象真实颜色。特别是他们的创作心态格外轻松自由,主观意识非常强烈,想象大胆浪漫。譬如杨功存的《阿哥想妹今夜来》中,一众青年侗哥手提彩灯,足踏楼梯,载歌载舞,宛若行云流水;而杨共国的《讲款》,则借鉴了中国传统年画灶王爷的构图手法,以夸张变形手法凸现了画面群像里的主要人物。三江县美术教师陈玉秋别出心裁地将剪纸与绘画相结合,用立体构成手法创作了《待嫁新娘》。这幅作品构图完整,中间形成了优美的圆形弧线,图案虚实相间,极具现代绘画感。特别是画面里的细节,刻画得非常巧妙。银饰的色彩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映衬着画中待嫁新娘的纯洁与高贵。

多耶丰收年 张军谊 80cm x 80cm 2016年

美丽乡村和谐侗乡 杨清利 吴凡宇 80cm x 110cm 2020年

三江侗族农民画作为中国侗族聚居区唯一以农民画为表现形式的民艺奇葩,近年来在全国农民画大赛中屡获大奖,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意义与价值,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把少数民族侗族的传统文化与审美精神融入农民画中,为中国当代农民画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从地域文化上来说,三江侗族农民画已经成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特有的文化符号;从民族精神层面上剖析,它又是中国侗族欢歌盛世的浮世绘。这些画都是当地农民画家原创,蕴含着侗家人生产生活习俗和美丽传说。几乎每位作者都是其所绘画面的群像中的一员,三江人的民风民俗及对美好生活的践行与追求,被他们用画笔真实呈现在画面中,并在轻松欢快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美的提炼与升华。三江侗族农民画更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还在于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审美精神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展,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成为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三江侗族农民画为时下的文艺界提供了一个具有深刻探索价值的独特的文化个案。

猜你喜欢
农民画鼓楼三江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鼓楼颂
鼓楼颂
金山农民画
到肇兴侗寨看鼓楼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