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刘姥姥话语的语用分析

2021-07-30 15:04胡秀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对话者刘姥姥贾府

胡秀玲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这部经典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是对小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刘姥姥形象便是极其鲜明的一例。小说通过刘姥姥与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细节对话的巧妙描写,暗含深意,充分表现出刘姥姥的语言特色和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传神地刻画出刘姥姥这一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下面截取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试从语用的视角对刘姥姥的语言进行分析,探究其语言智慧。

一、语言运用应适应空间语境,做到因“地”择言

语言是交际的载体,具有工具性。《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语言体现出极强的语用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与刘姥姥对语言环境的驾驭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场景适宜选择差异化的语言,以契合实际语用场景,从而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目标。《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语言能够较好地适应空间环境,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适宜的语言。

如刘姥姥走到门角前,看到几个坐在大门上闲聊的人,她是这样称呼的:“太爷们纳福。”对于几个看门的角色,刘姥姥为什么用“太爷”一词称呼,看似不经意,却能够窥见刘姥姥缜密的心思,她能够从一般的空间环境向贾府这个特殊的空间环境穿越。在刘姥姥的眼中,贾府是“贵族”的代名词,是权贵的象征。因此,在刘姥姥的眼中,贾府中每一个角色的身份都是尊貴的,即便他是看门人。这无疑与封建时代环境是高度契合的,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况且是看门人呢?

从该处小小的称呼中,可以看到刘姥姥的语言能够适应语言交际的空间环境,能够随着语言交际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实际效果如何呢?看门人被称为“太爷”,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得到提升,心理优越感极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很乐于回答刘姥姥的问题,刘姥姥发问的预期目标就达成了。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让语言适应空间环境,根据空间环境的转变而改变语言内容和风格等。

二、语言运用应适应角色语境,做到因“人”择言

语言交际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充分考虑对话者身份,根据不同角色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语言尽可能地做到适应角色语境,包括角色身份、角色年龄和角色认知等多个方面。

先来说说刘姥姥语言对人物角色身份的适应。正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刘姥姥将这句话阐述得淋漓尽致。在王熙凤埋怨像刘姥姥这些亲戚不常走动时,刘姥姥是这样应对的:“我们家道艰难……就是管家爷们瞧着也不像。”王熙凤是什么角色,在贾府是持家者,基于人物身份,刘姥姥在选择语言时,语言及其谦卑,这样就使得王熙凤获得优越感。不仅如此,刘姥姥又变相地称赞贾府,让王熙凤的优越感得到提升。这样的语言,无疑较好地适应了持家者的身份。正是刘姥姥人物身份的语言智慧,使得她能够在贾府多种角色之间游走得风生水起。

再来看看刘姥姥语言对人物年龄的适应。不同年龄,人物经历不同,阅历不同也造成了对话者对语言的选择性。刘姥姥在贾府中,语言选择能够做到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如刘姥姥初见贾母时,看到丫鬟在捶腿,王熙凤陪着说笑,一下子就判断出其人是贾母,于是称呼道:“请老寿星安!”一个“老寿星”让贾母喜从中来,对于年龄大的对话者而言,福寿无疑是一个好的对话点,贾母对刘姥姥的热情也油然而生。再看看刘姥姥对巧姐儿的称呼,用了“好姑娘”一词,紧扣人物年龄特点;对话内容抓住“蛐蛐”话题,根据年龄小的角色,利用“蛐蛐”这个新奇的事物,无疑能够激发对话者好奇心,让对话者乐于进行对话。刘姥姥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语言,抓住不同年龄角色的爱好,让话题能够得以展开。

最后,再来分析刘姥姥语言对角色认知的适应。角色认知水平不同,谈话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应该有所差异。刘姥姥在与不同角色对话时,能够基于双重视角适应角色认识,以及角色对刘姥姥的认识水平。作品中写到鸳鸯这个情节的处理,一般人可以采用简单化处理,然而刘姥姥没有这样说,而是说“自己没恼”,主动将自己置于丑角的位置,是不是刘姥姥愿意成为丑角,从刘姥姥的身份地位来看,不难看出语言之后小角色的世故,以牺牲自我博取贾府这些尊贵角色一笑,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因角色而择言,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三、语言运用应适应风俗语境,做到随“乡”择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有限性就形成了风俗,这些风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就对人们的语言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进而影响语言交际的实际效果。刘姥姥作为一个世故的高手,其语言能够适应风俗语境,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做到入“乡”随俗,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刘姥姥语言对风俗语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鬼神,二是风俗习惯。

封建社会形态下,人们对自然、生活的认识还比较有限,迷信思想比较常见,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鬼神自然就成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话题和交际内容之一。如果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够主动适应对方对鬼神的认知,无疑能够较好地提高语言交际效果,与对话者建立起高粘度的共同话语。刘姥姥语言对风俗语境及鬼神方面的适应非常显著。看看刘姥姥与王熙凤的这段对话:“一则风拍了也是有的……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这段语言无疑是对王熙凤鬼神认知的适应,照着刘姥姥的法子,妞儿居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刘姥姥在王熙凤心中的地位就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后期贾府衰败之际,刘姥姥对鬼神的适应所达到的语用交际效果就更为突出。

再来看看刘姥姥语言对风俗习惯的适应,风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人们的心中得到了固化,因此,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是否尊重对话者的风俗习惯直接影响着语言交际的效果,如果不适应对话者的风俗习惯,会造成对话者之间对立关系的出现。例如“巧姐儿”取名这段话,因为在当时的习俗中,出生在七月七日,这个日子不是良辰,刘姥姥在帮助取名时,用“以毒攻毒,以火攻火”来应对,无疑较好地适应了当时、当世的风俗习惯。正因为如此,这个名字得到了王熙凤的肯定,并被王熙凤所采纳。刘姥姥通过取名取得了较好的交际效果,在贾府中刘姥姥自然就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让语言适应风俗语境,语言亲和力自然就得到较好的提升。

总之,《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语言智慧内涵丰富,取得的实际效果非常显著。刘姥姥的语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了“打秋风”,刘姥姥不惜借助自己的语言智慧,将语言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语言本身而言,刘姥姥的语言适应了交际语境,较好地促成了交际的预期目标;从语言交际功利性分析,刘姥姥在贾府更多的角色是一个“公关者”,为达到公关的目的,她将语言和语境高度粘合。细细品味刘姥姥语言,处处可见“语用”价值,如果学生能够深谙其道,语用能力必将得到较好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临泉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对话者刘姥姥贾府
刘姥姥吃鸽子蛋
刘姥姥
论知识获得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巨人会
问题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刘姥姥的爱情故事
冬·吴 相对论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