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认识并理解中国画的本质和自律性

2021-07-31 06:36张立辰
中华书画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纸本笔墨中国画

□ 张立辰

中国画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础,西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由于基础不同,两者在艺术精神、造型观念、风格特征、观察方法、表现手法、绘画语言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差异性。要想学好中国画,就必须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本质和它自身内在的规律性。现从以下几方面试做分析。

1.中国画的中国精神和写意精神

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不是纯技术的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释、道”文化。这样的民族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画必然既不拘于客观物象,也不限于个体世界,而是在“技进乎道”“技道统一”中,以大道至简的表现形式完成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由。

因此,中国画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写意精神,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形从意”“法从意”艺术法则、尊重个体生命的哲学精神相统一。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精神,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没骨、小写意、大写意等画法,其本质都是写意的,写的是具体物象的象内、象外之意和画家主体的心中之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之所以得到具体体现,主要来源之一是“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念,是具有书写性的线条为中国画写意精神提供了表现手段。

近一百多年来,在“用西画改造中国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蚀和破坏,当前中国画表现出严重的制作化、工艺化、写实化倾向,长此以往,中国画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精神必然会变异,真正的中国画也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当然相信不会消失),所以我们要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守住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底线。

2.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

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因此,中西绘画的“极则”主要表现在造型观的绝然不同。

科学思想决定了西画的写实造型观念,决定了它在断裂式变革中却始终不离其根——写实性,决定了它对客体写实素描的造型手段,而且是在其艺术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独立训练的意义。

中国画传统中从不使用“造型”和“素描”这两个词,因“造型”不能从意象的意匠中独立出来,它只能作为一个要素包含在中国画体系“技”“道”合一的法则之中。

因此,关于中国绘画“意象造型”的理论体系和画理、画技均在中国画学的道统之中。从《周易》的“象”、老子的“气”“道”“象”、孔子的“绘事后素”、淮南子“神贵于形”、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传神论、苏东坡“形神兼备”和“形”“理”论等等,绝妙地阐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深邃之理。中国绘画秉持这种“观念”和规律,实践了几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艺术的审美高峰。

20世纪以来,中国画教育“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之风盛行,以写实造型观代替中国画意象观,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国画“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训练;在写实状物能力上虽有裨益,但却丢失了独有的笔墨语言的审美含量和表现力,已有偏离中国意象艺术轨道的倾向。加上文化语境逐渐变迁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画传承的空前危机。

其问题的要害在于:在几十年的教学中,造型观念、造型方法被西画代替的同时,将素描造型训练与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之道严重分离,导致了不少人拿毛笔、水墨画素描的后果。

中国画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它可持续自律发展的无限性和融纳百川的可能性。至于中西绘画之争,亦可休矣!如能遵照潘天寿先生的“拉开距离”论,明确文化立场,“两端深入”(潘公凯);不论是西画的民族化,还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薛永年)或传统出新,只要坚持本体艺术之道,并深明“技”必从“道”之理,做好互用因素的艺术语言转化。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中西融合”“以西润中”“以中国画改造西画”,抑或是传统出新,都是可行的、合理的,也只这样才能出现中华艺术多元繁荣的新局面。

3.中国画的笔墨结构

中国画笔墨结构的基础元素是中国书画的“一笔”功夫。中国书画最基本的“一笔”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中国功夫”。

中国书画的“一笔”,讲究要有笔法,有了笔法,意自法生,自然就有了“笔意”,中国画“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欧阳修)。中国画的一点一线、一笔一墨除了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外,还有很高的状物功能。笔法、笔意已为中国画的意象状物能力奠定了基础,足以神明地将法、意、形统一于“技”“道”合一的法则之中,成为独特的意象造型体系的构成因素。

由于笔法、笔意通神、通道、通造化,物形、物态、物神必在其中。笔法的严正来自哲思、物理,用笔有神、妙、奇、巧之功技,意境深邃,气韵在胸,为意象立,“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这也是中国画“不似之似”(黄宾虹)的法理。

中国画在一笔一墨中,在一点一线的笔法笔意的基础上,要写出具体物象的本质结构、神情气度和形、质、动的必要因素,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及“造型”观。一笔一墨形态中的文化内涵,即为中国画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国画从境界到艺术语言的一笔一墨皆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画的意象精神,一笔一墨皆是学问修养,此为中国画之独到,其他画种未涉足之领域。

另外,从一笔一墨中可以看到画家的个性、胸襟。说起个性,人人都有,但将个性融入自己的艺术之中,在一笔一墨中表现出来是极难的事情。个性既要鲜明、本真,格调高雅,不要故作姿态,又要能将它寓于民族性、现代性和本体艺术的特征之中,方可成功获得个性与艺匠的融通,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张立辰 秋浦夕照 300×143.5cm 纸本设色 2020年

张立辰 双栖 34×47cm 纸本水墨 1993年

什么是笔墨结构?有了最高质量和最大含量的“一笔”,以形态丰富各异的一笔一墨为因子,通过它在特定环境和画面的题材、主题、造境、章法、布局等中的衔接、对比、转换与渗透及笔墨的复加、冲、破与黑白的合成有机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构成完美的“意象造型”,包括空间在内的虚实境界,加上题跋钤印,从而表现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生命运动与画家艺匠、气质鲜明个性及艺术品格的完整画“体”——即画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空间的整体笔墨结构。

所谓笔墨结构,其内在结构的理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表现物象结构,依据物理的形、质、动概括出来的点、线形态在自然生长规律的制约下进行的组合;二是笔法、笔意在运动间与表现画体意象统一中的衔接、对比、转换、渗透和行气的节奏韵律,并与主题精神结合形成的笔墨组合形式。以上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在形与神、理与法、技与道的高度结合完美统一下,形成了中国画极为丰富、极高表现力的艺术程式。

说起“程式”,中国艺术多具程式。中国画、戏曲、诗词包括许多民间技艺,中国人玩什么都玩得很精,均有高度程式。我认为凡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程式,程式是法之根,代表着艺术体系、规律的成熟与完善,代表着高级性和经典性。我们从事中国画创作就必须通过程式寻找艺术规律,既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进“技”,“技”“道”统一。

4.中国画的黑白韬略和开合战略

在中国画的笔墨结构中,有完成意象形象的笔墨点线组合,更有表现整体布局的黑白、空间、虚实、呼应成章的集团式笔墨组合结构,运笔运墨时气、势、力的起、承、转、合,即可完成画面内外整体格局,使真体内充并溢于画外。这正是创作欣赏中国画的最终意旨。

中国画的黑白韬略来自于传统哲学的阴阳、黑白观念,老子的“知白守黑”,成为画中布黑用白的法则,因此发生发展了中国绘画的多种对比关系。黑白就成了中国画审美主体之一。画画在画什么?可以说画黑白。在黑白对比、黑白塑形中,空白本身就有形,并分虚实,同时又决定着画体的捭阖造型,其中空白的实虚也是关键,实空白决定形体分割,虚空白决定形体的虚实、空灵、厚度和丰富性。同时,空白还关系到画内画外气量的吞吐,从而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

中国画的不写实,意象表现中往往“画意不画形”“画气不画形”“形神兼备”。画中形、神、意、气全在画“体”之中,“体”又重在气、势、力凝聚而成的“气势线”,在画内外跌宕起伏的起、承、转、合的大小开合的关系之中。

张立辰 碧池晨霜 365×400cm 纸本水墨 2008年

张立辰 腊月边炉煨二冬 31×61cm 纸本设色 2001年

张立辰 草莓 29×61.5cm 纸本设色 2001年

张立辰 梅雪共春 355×218cm 纸本水墨 2006年

猜你喜欢
纸本笔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张睿作品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中国画
笔墨童年
《远方》中国画
陈芳桂艺术作品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