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教育与地理开放式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1-08-02 16:51纪凤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辐射量开放式信息化

纪凤清

摘 要:高中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特色,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学生会感觉地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比较生涩抽象。因此,教师应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有兴趣、有积极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从巧设开放式问题、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究高中地理信息化教育与开放式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问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地理;开放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使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不仅仅是课本和老师这两个有限的途径。这一代高中生生活在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其具有很强的电子设备的使用和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教师运用开放式教学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会从网络上获取有用的学习资料,拓宽自己的眼界。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掌握通过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巧设开放式问题,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提问的内容与方式较为简单,学生在课本中可直接找到问题的完整答案,这样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能力。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清晰地梳理出一节课中知识点间脉络的串联,尤其是通过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推演。对于教材中基础性与概念性的知识,教师可以大胆放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而对于教材中主干的重难点知识,教师需巧妙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与探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得学生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本的活动题,根据图1.8《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来回答:(1)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规律?(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很容易能得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与生物量有相关性,即纬度越高,太阳辐射和生物量会越低。到这里,为了引发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更深入挖掘问题,教师可巧妙设计如下问题:(1)在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上,为什么有些地方并不是纬度越高太阳辐射量越低呢?让学生观察地图,赤道的太阳辐射量比我国青藏高原要低,让学生对这个矛盾进行思考、畅所欲言。(2)那一天当中,太阳辐射量会不会变化呢?一天当中晴天、阴天时太阳辐射量有何不同?(3)在一年中,深圳的夏天和冬天的太阳辐射量又不一样,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对“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因素”这个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即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纬度因素,还包括海拔、天气状况和日照时间长短等因素。

剖析教材內容的重难点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教材内容延伸到自然现象,由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推理。这个过程,正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思考,对解决地理问题有更全面与综合的探究。

二、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迸发具有探究性与创新性的思维

开放式地理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其生活体验,去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中,对话与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开放式的地理问题,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和机会去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开放式的问题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地理视角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不同观点。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无需给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而且对学生勇于表述观点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课堂上要迸发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思维,首先教师就要运用信息化技术营造出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自由的课堂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观点的平台。

除了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外,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方法。例如,在讲热力环流的实例应用时,教师可在课前播放一首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所改编的《奔跑》歌曲,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通过视频的画面,对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还能迅速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再如,讲“水循环”的课前导入时,可给学生播放有趣的小视频“水的一生”,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呈现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循环的过程。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

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尤其是高一自然地理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度较大,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改变以往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地理实验教学、图表分析、角色扮演、调查研究、多媒体动态教学等方式,特别是信息化与开放式教学的深度融合,化抽象为直观,化生涩为有趣,促进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地理的生活性与学科魅力。

例如,必修1“热力环流”的教学,这部分知识是为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作铺垫的,因此,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为此,这里可结合学生生活的经验并采用“地理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看到的热水与冰水的水汽流动的方向,然后可布置学生在课后自行完成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模拟最简单的热力环流过程,操作可行且直观,学生可将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视频的现象一起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地理原理,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体验与探究地理问题的乐趣。

总体而言,信息化教育与开放式教学深度融合的地理课堂构建,仍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在教学实践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用开放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学生。

参考文献:

[1]徐晓秋.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地理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5).

[2]赵永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9(13):121.

猜你喜欢
辐射量开放式信息化
基于YOLOV5与Raspberry PI及Arduino的视觉开放式智能机器服务平台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游戏元素分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间质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晨星开放式基金业绩排行榜
高中物理实验室开放式教学与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