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态语在演讲中的运用

2021-08-04 15:56荣丹
河北画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态语演讲者符号

荣丹

广东白云学院教育学院

演讲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丰富文化生活的方式,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许多演讲实例中,演讲者普遍重“讲”轻“演”,重视演讲中的语言因素,对演讲稿的内容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容易忽略演讲中的非语言因素——体态语的重要作用,从而一定程度降低了演讲的现场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对非言语交流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体态语 (body language)、身势语 (kinesics)、近体学(phonemics) 等新兴学科。美国人类学家 Ray Birdwhistell 于 1952 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提出了身势学的概念,全面阐述体态语交际在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首创了 kinesics( 体语学 ) 一词,意指研究体态语的专门学科。中国学者耿二岭在著作《体态语概说》(1988 年),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对体态语进行详细表述。本文的体态语概念沿用此书观点,包括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强调演讲者在演讲中综合运用以上非语言手段进行辅助演讲,使演讲更加鲜活灵动,引起受众共情共鸣,感召、鼓舞、激励受众。

一、体态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

演讲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就某个主题发表意见、阐述事理或抒发感情的口语交际形式。通过演讲这种单向的口语交际形式,演讲者要想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让受众得到感召并接纳观点,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演讲者不仅要“讲”,也要“演”,“演”“讲”结合、声情并茂,演讲者除了掌握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还必须以体态语作为辅助手段,多方式多角度地表情达意。

瑞士语言学家、符号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首先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这个符号系统并非是唯一的,它是由一套子系统组成的。”体态语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在演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作为辅助手段,补充和强调有声语言的表达

1971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艾伯特 · 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根据一系列实验数据,研究总结了“55387”定律,即一个人释放情感和态度主要通过肢体语言、语调、语言三种途径,分别占比55%、38%、7%。由此可见,包括肢体语言在内的体态语,对人际交流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体态语具有象征功能、强势功能、情感表露功能,能有效辅助有声语言进行表达。体态语的情感表露功能,在演讲中的意义尤其重大。演讲是一种单向口语交际形式,但演讲者的目的不是自圆其说、自我陶醉,而是和演讲对象共情共鸣,以期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共情是共鸣的前提。情感的同频共振,是演讲者与受众达成共识的基础。情感是演讲不可缺少、最有活力、最有激发力的要素。演讲者一味地理论灌输或者照本宣科,无法和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会导致演讲失效、演讲隔阂、语断裂的现象。情感对价值观可以产生一定驱动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诱发、转移、强化人们对某种价值的需要[1]。

在演讲活动中,演讲对象虽然在整个交际过程中看似处于静态,很少有互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演讲对象并非绝对静止在演讲的具体时空,而是“眼耳鼻身意”全身心的存在,其内在的情感和意识始终处于变化中的动态过程。

因此,伴随演讲者的有声语言,通过眼神、表情、手势、身势等体态语加强表达的力量,在演讲中是重要角色。充满情感力量和表现内容的体态语,会有效补充和强调有声语言的表达,能与受众产生良好的互动,扣人心弦、触及灵魂、同频共振,提高演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

(二)作为动态的视听符号,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一些演讲者容易将演讲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听众”,从而忽视体态语在演讲中的作用。事实上,演讲的对象并非仅为听众,更为“听众”+“观众”的结合体,是更广泛意义的“受众”。美国著名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演讲和电视一样,它既是 一种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丰富演讲内容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入视觉展示。”

与人类的有声语言相比,体态语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可视性。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有声语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听话人一般不靠听觉器官感知,而体态语则以表情、动作和姿势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以达到其表情达意的目的。就这一特征来说,体态语是一种视觉符号。人类作用于交际的每一个体态,实际都是具有连续动作性的图像[2]。在阅读快餐化、注意力缺乏的网络时代,有声语言往往不足以引发受众高度关注。体态语作为动态的视觉符号,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觉器官。演讲者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适时加入体态语元素,能刺激受众的视觉神经,调动受众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二、如何在演讲中正确使用体态语

朱利·法恩特在《人体语言》一书中指出:“一个懂得人体语言并善于应用人体语言的人,如果能将他所了解的姿势同周围人的感情联系起来,他将永远比对方胜过一筹,处于主动地位。”体态语是演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演讲者交流思想、表明态度、表达情感的重要信息载体。体态语作为复杂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演讲活动中运用得当得体,方能发挥极强的交际语用功能。

(一)与表达内容有机结合

演讲是“演”与“讲”的结合,演讲中,体态语和有声语言共同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在演讲过程中,体态语是表达的辅助工具,演讲者切不可“为表演而表演”。演讲者应明确“以内容为中心”的原则,体态语和有声语言均是演讲内容的呈现形式。演讲的内核是内容,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严密的逻辑、真实的情感。演讲应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体态语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工具。强调体态语的重要性,也不可舍本逐末。体态语始终为表达内容服务,应与表达内容有机结合。

演讲者的“演”,不同于演艺人员扮演角色或朗诵、歌唱、表演节目的艺术表演,而应该是真实自然地借助丰富、立体的表现元素展现自己。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表演才能有所附丽[3]。所有体态语都应为演讲内容服务,为信息的顺畅有效传递而服务。

(二)遵循和谐自然的原则

演讲是演讲者和受众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沟通。体态语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和谐自然的原则,方能有效发挥辅助功能。

所谓和谐,是指体态语作为辅助手段,必须与有声语言整体和谐。正确的方式是“表里如一”“言为心声”,二者不可处于游离状态,更不可南辕北辙[4]。滥用体态语可能会喧宾夺主,削弱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演讲者在演讲中保持得体的微笑,容易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有利推进演讲活动的开展。但演讲者笑容过于僵化,为了保持笑容,表情无法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则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反而不利于演讲的开展。

所谓自然,是指演讲者的体态语要符合情感和审美需要。体态语在演讲中的运用,应自然适度,动作要合情合理、得当得体。演讲者要做到体态自然, 一方面不要虚张声势、哗众取宠。切不可为了追求效果,用夺人眼球的手势及动作来取悦受众和评委,反而留给受众不自然不庄重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不要模仿做作、生搬硬套。如果演讲者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模仿知名演讲者的经典动作,可能会引发受众的负面情绪。

总之,演讲者的体态语应该是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化形式。只有演讲者的内心以情感为依托时,体态语的表现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美感[5]。

(三)尊重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差异性是体态语十分重要的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体态语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渗透着价值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多重文化内涵。体态语作为非语言符号,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文化环境,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民族的体态语经长年累月的使用,世代相传,该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风尚甚至思维方式都会反映在体态语当中。 同一体态语在不同的民族可能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体态语的民族性还表现在:用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体态语表达方式[6]。见面问候,东亚人习惯握手,西亚人习惯碰鼻子和额头,许多欧美人士则是拥抱。点头和摇头是人们日常交流体态语的重要部分。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在希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点头同样为肯定,而表示否定是扬起脖子。在保加利亚、印度和巴基斯坦,表示否定也会扬起脖子,但表示肯定时,则会朝两肩摆动脑袋。

基于体态语的文化差异性,演讲者在具体的演讲中,应根据受众的国别、民族等文化背景,辨析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歧义的体态语,避免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以免因误用体态语引发受众的误解甚至反感。

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演讲中传递着重要信息,对演讲的效果至关重要。体态语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并非一朝一夕练就,要勤观察、多揣摩,遵循和谐自然的原则,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与表达内容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体态语形式,方能充分发挥体态语的辅助功能,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补充和强调有声语言的表达,提升演讲的感召力与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体态语演讲者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会计时的话筒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阅读自然的艺术
中国符号,太美了!
职业院校文化教师体态语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