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艺融入“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8-04 04:09李晓丹
纺织科技进展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艺服饰服装

李晓丹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传统民艺文化是典籍之外的一支活态文化,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也是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 传统民艺融入“服装史”课程的意义

1.1 传统民艺为“服装史”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与传统民艺有着生生不息关联的“服装史”课程,可以从这“源头活水”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其一,传统民艺的技艺本身经过转化可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活传统民艺的活力。

其二,传统民艺中囊括了丰富的设计素材,通过开发和转化,可以为服装专业的教学提供庞大的设计数据库。数据的采集不仅局限于侗锦、湘绣、蜡染、花瑶挑花等与服装专业相关的传统技艺,诸如皮影、剪纸、菊花石雕、浏阳花炮等看似与服装专业无关的传统技艺都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上成为有用的设计素材。

其三,传统民艺不仅表现为“形而下”的器物形态,也是“形而上”的道的载体,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以及匠心精神,为学生的美育、德育提供良好的浸染氛围。

1.2 传统民艺在“服装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透过“服装史”课程的教学,传统民艺本身也可以得到真正的传承与恰如其分的创新。

首先,在现阶段的传承局面中,传统民艺面临着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的危机,导致传承困难,甚至出现无人可传的局面。而在“服装史”教学中,则可以将传承人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徒。受过服装专业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更容易理解、也更有兴趣接受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民艺的精髓。

其次,生产化、商业化的所谓创新迫使传统民艺放弃了自身承载的文化内涵、符号和技艺而为流行、利益而创新。例如现在的苗绣“倾向于制造市场认可度高的和技艺简化的图形”[1],使得比较复杂、古老的破线绣和双针绕线绣技法濒临失传。在“服装史”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不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潜下心来研究、寻求传统民艺更适合的创新路径,让传统民艺从形式到内容,真正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民艺融入“服装史”课程的教学经验也可以为其他服装专业课程提供思路,推广传统文化资源设计转化计划,以此促进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原创设计、创新设计的发展,将设计变成影响、推动国家文化安全和繁荣的强劲动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间的转变。

2 课程组织设计

2.1 教学设计思路

“服装史”是服装与服饰专业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并不被重视,教学方式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理论讲解,收效颇微。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度的水涨船高,专业课程改革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了“服装史”这门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上。当下教学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两类,其一,坚持理论教学方向,探寻多种辅助方式提升学生对枯燥理论的学习兴趣,如开发电脑游戏、观看电影、增加历史情境角色扮演等。如此一来,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兴趣确实有所提升,但课程本身与其他专业课程脱钩的状况依然没有解决。其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如增加“服装复制教学”、“服装创新教学”等设计与工艺制作环节,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传统的创新应用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对传统元素没有理解导致成品效果呈现不尽如人意。

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提到:“越是优秀的设计、品牌,越是基于民族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结合。”[2]因此,“服装史”的教学改革可以着眼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借助新技术手段辅助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理论的基础上,提取每一历史时期的典型民艺作为该时期的记忆点,通过传统民艺的实践教学过程加深感知与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对传统进行恰如其分的现代表达,从而充分挖掘出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作用,理实一体、承前启后,服务专业。

2.2 教学内容划分

结合“服装史”课程教学时长相对较短的现实情况,课程将各历史时期进行整合,以划分的历史阶段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整体教学。每一个项目教学中选的传统民艺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学科特色、地域优势等情况自行安排。以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见表1。

表1 服装史课程传统民艺实践教学内容

3 课程教学实施

每个项目的教学可以划分为认知传统、解构传统、传习传统、创新传统四个阶段。

3.1 认知传统

课程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基础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背景和服饰面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这一阶段的教学仅依靠教材的图文难以形成具象的认知,所以在教学素材上需要拓展更多直观性的素材。得益于网络的发展,数字博物馆、直播看展等新兴观展方式的出现让学生在遥远的千里之外同样可以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展陈服饰的面貌,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而如今热播的影视剧在服化的制作上也越来越精良,亦可成为教学内容的辅助材料,如《女医明妃传》中的明代服饰、《延禧攻略》中的清代服饰等。不同于博物馆里的服饰展品,影视剧中的服饰存在于生活情境之中,能给予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服饰的穿着场合、方式等,深化基础理论知识点。

3.2 解构传统

作为一门理实一体的专业历史课程,“服装史”课程教学改革设计的目的围绕着“古为今用”展开。“古为今用”的关键前提在于掌握每一历史阶段服饰的显著特点,并将之提取为设计元素。然而经过多次的授课实践发现,面对教材上笼统的描述性语言,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住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而对传统服饰进行分解,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历史的“关键词”。在授课过程中大致将每个时期的服饰划分为形制、纹样、色彩、织造工艺、印染工艺、配饰等要素,然后选取一个或多个时代典型的要素作为小专题,如唐代服饰中的夹缬和蜡缬工艺、宋代服饰中的缂丝工艺、明代服饰中的补子、清代服饰中的盘扣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以PPT 的形式展示与讲解自己收集的资料以及传统与创新两方面的素材图片。经过进一步细化的研究与汇报,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点,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服饰面貌的认知也由模糊变得清晰。

3.3 传习传统

设计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建立在对工艺的深入理解之上。在传习阶段,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传统工艺实践进行教学。传统民艺的传承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师徒式的口传心授,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亲身示范至关重要。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工艺细节的观察与理解,如蜡染点蜡时不同线条绘制时的手法、染色时如何观察染色颜色等。各个学校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地域优势邀请相应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教学,对于师生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传统工艺的学习不仅仅是用眼和用手,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过程的点滴,理解技艺背后的内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作业不框定于作品的还原度,重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设计思维的发散,为下一步创新设计环节打好基础。同时,在本阶段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传统民艺制作过程中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3.4 创新传统

创新应用是本课程的难点,本阶段的学习要在对传统民艺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的匹配需要建立在适当的处理之上,因此,本阶段教学主要是以训练学生对传统元素的创新表达能力以及将传统与现代恰当结合的能力。学生在此阶段需要完成一套系列设计,由第二阶段拆解的五个方面入手,分别从项目教学内容和流行趋势中选取传统服饰元素和现代流行元素进行组合训练。

从表2所示的款式一到款式四,服装的一般表现形式由传统向现代逐渐转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具象的方向,使学生在设计初期能迅速找到设计切入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设计元素的分类和组合形式可以根据历史时期和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灵活的调整。

表2 传统与现代组合能力训练系列设计元素分解表

4 结语

传统民艺的传承困境已经在敦促我们要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服装史”课程教学将专业历史中丰富的传统民艺文化教学素材在具体的实践中转化为合理创新的设计素材,一方面解决了理论课程孤立无援的境地,真正发挥了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专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生产与生活智慧凝聚而成的结晶只有回归到当下的生活,和当代人的审美联系起来,才能赢得更长远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民艺服饰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道具服装
爱民艺的小集市开张啦!
我们为什么关注民艺??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民艺是什么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民艺记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