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运用 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2021-08-04 09:15王学华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段论点情境

王学华

作文备考,素材积累至关重要。然而,有了素材,不能很好地运用,往往会弄巧成拙。怎样才能把积累掌握的素材恰到好处且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呢?笔者结合高考阅卷实际和平时的写作情况,列举一些常见的素材运用失分误区,并提出规避策略,以便给同学们实质性的帮助。

误区一:貌合神离,似是而非

在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所用素材,是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所感,是真实的,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貌合神离,似是而非。有些文章看似洋洋洒洒,却是套路式、标签式呈现,不能契合文章的中心,如同一枚叶子,表面完整,却干枯无色,没有鲜活的生机。如下面的文段:

疫情期间,宅家的网友们化身美食、穿搭、健身博主,借助各大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抗疫日常,让屏幕这边的我们不禁感叹“高手在民间”。一些明星们尽显厨神体质,素人们也不认输,纷纷加入厨艺大赛。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得秀出来,加入这场互联网厨艺狂欢趴,让吃瓜群众大饱眼福。我的爸爸也开始对着屏幕学烧名菜,一天学一个,一个多月的时间竟然学会了30 多个名菜的烧法,也让我们在这些居家的日子里大快朵颐,寂寞无聊的生活逐渐变成了一种快乐和享受。“功成必定有我”,抗疫战争的胜利,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呀!

——2020年高考山东考生《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这段文字是疫情期间的真实素材,但这样的素材不见得就典型,不见得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见得有说服力,因为不能完全去论述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不能很好地为主题服务,更不能证明“功成必定有我”的道理,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貌合神离,似是而非。

【规避策略】

选用素材时眼光要犀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要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力争能够以小见大,能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个素材,联想到一种现象;从一个点,拓展到一个面;从一片叶子想到一棵树;从一棵树想到一片森林,这样举一反三,才能触及本质,紧扣主题。

误区二:忽视情境,选材不当

情境条件下的写作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如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考生以“青年当事人”身份,在五个特定情境中任选其一,以特定的身份完成规定任务写作。但不少考生在写作中却忽视了特定的情境——五四学生集会、开国大典庆祝游行、新生开学典礼、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或把这五个节点混在一起,或单纯地去叙述历史,或空洞地发表议论,不能很好地切合情境。如下面的文段:

……五四运动最大的意义,我想便是打破了我们的“一直都如此”,它也是之于愚昧落后的怒吼,是为改变满目疮痍而奔走,体现的是青年的胆气和担当。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

于是,“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二十六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三十多年的王继才,在浪花拍岸中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刚毕业青年学子的柔弱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喝洋墨水,走乡土路的秦玥飞,身怀梦想,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圆梦……

至此,让吾辈狂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019年高考陕西考生《在五四运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

这篇作文的具体情境是“在五四运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所以,写作时应该紧扣这一特殊的情境。然而,第一段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后人的评价,显然已经脱离了应有的现实情境。第二段表明并非现场演讲,而是回忆,脱离了情境。第三段所用素材均为近些年热点人物素材,与五四运动的情境不符。

【规避策略】

1.牢记预设情境。作文材料往往会预设一个情境。这一特征要求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读懂题目所设置的情境。比如,你要假设你就是处于当时场景下的一名青年学生,你参加的是1919年5月4日这一天的学生集会,你是当时千万学生中的一员。所以,你得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在文章中一定要体现出来。

2.明确写作任务。题目会在预设的情境中限定一个写作任务。这一特征要求考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写一封信,还是写演讲稿,还是写观后感,等等。明确“任务”,才不会写了“不该写”的内容。

3.理解交际语境。面对这类设置了交际语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交际语境,写作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题目所设置的交际语境当中,要懂得“设身处地”。

误区三:人云亦云,陈词滥调

作为阅卷老师,我们常常看到一篇又一篇考场作文,用着同样的素材,表达同样的思想,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和过滤,总给人千人一面的雷同感。由于材料平庸、内容雷同,总是令人感到单调乏味。这样的文章,即使观点多么新颖,情感多么真挚,结构多么精巧,语言多么华丽,也难以进入高分的行列。如下面的文段:

如果身处逆境,我会以苏轼为镜,对着这面“镜子”,把自己以豁达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的一面画出来。

如果身处逆境,我会以屈原为镜,对着这面“镜子”,把自己坚贞不渝、以死报国的赤胆忠心的一面画出来。

如果身处逆境,我会以李白为镜,对着这面“镜子”,大声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如果身处逆境,我还会以史铁生为镜,对着这面“镜子”,把自己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面对人生困境的一面画出来。

画好自己,需先对镜识己。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照出了自身的不足,并不断修正,完善自我,终成一代明君;鲁迅以国人为镜,照出了国民人性的弱点,为中国的改革找到了精神源头。如果他们没有对镜识己,如何能画好自己呢?

——2020年高考广西考生《人行“镜”波上,只在“画”中游》

作文运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尽管语言比较华丽,但只是列举素材,并未对素材加以分析,表面看上去素材丰富,实则是生硬地堆砌素材,陈词滥调,人云亦云,浮在表面,给人“油水分离”的感觉。而且其中鲁迅事例中的“镜子”只是在“照”别人,不是“照”自己,也有悖于事实。整体说理不充分,内容雷同化突出。

【规避策略】

素材选用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若实在难免与别人撞车,也请尽量改头换面。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生活摄取法。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对生活有了自己的体验,我们的视角就会与众不同,平凡的生活材料就有了灵气,自然就有新颖别致的特点。

2.时事聚集法。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应当与时俱进,把这些带有时代色彩的时鲜例子用入文中,与别人文章内容的雷同感就会减少。

3.旧例翻新法。对于一些经典人物的事迹和言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写出新意来。

4.逆向思维法。从已有的定论或常规的结论出发,向相反的方向思考,从超出或违逆一般常理的角度作逆向分析,可能得到新的发现。

误区四:生硬堆砌,缺少说理

有些同学在积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素材之后,想方设法在一篇文章中尽量多用,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顾题目材料,也不管文章中心,不在意写作的出发点,仅靠罗列、堆砌材料来凑足篇幅,例证缺乏典型意义和代表性,它所证明的论点必然软弱无力。这样的素材,即使堆砌再多,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素材繁杂显臃肿,导致文章不伦不类。如下面的文段: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选择用笔唤醒麻木的国民;孙中山先生弃医从政,选择用革命救国救民;“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的话仍铮铮在耳;“我是组织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雷锋同志的话仍感人至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那是林则徐的豪情担当;“愿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那是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博大情怀;“数万将士,血洒湘江,为国捐躯,长眠山岗”,那是红军烈士的慷慨赴死……南仁东说:“知识没有过节,但国家需要知识。”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坚守带领数字敦煌走向世界;“有的人从大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有的人回来,就再也没有离开”,初心不改,可度关山,为扶贫事业奉献生命的黄文秀,兰谷遗芳,在我国扶贫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高考北京考生《发挥所长,奉献时代》

这个文段用了很多素材,有鲁迅、孙中山、钱伟长、雷锋、林则徐、林觉民、南仁东、樊锦诗、黄文秀等,材料不可谓不丰富,但给人以生硬堆砌的感觉,只读到一大堆事例,却丝毫没有针对性的分析说理,因此,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也不能证明中心论点。

【规避策略】

运用素材注意“三要”。首先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具有代表性,切合主旨要求。不但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且必须是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的。只有典型的论据,才能充分论证论点,才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其次,运用素材要“一致”。论据与论点“一致”,指的是文章所运用的材料能证明论点。如果材料与论点不一致,论据即使确凿无疑,也无济于事,毫无价值可言。此外,要有分析。要在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把事例与论点内在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误区五:原样照搬,不加剪裁

有一些同学在写作时,将手中所掌握的素材不加区分、不加选择、不加提炼,原样照搬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结果是:材料芜杂、粗糙、臃肿不堪,遮掩了关键信息的表达,事无巨细、详略不分、主题淹没、拉杂无序。有些同学图省事,不动脑筋,照搬照抄作文材料,或者干脆将平时见到过的作文素材直接放到新的文章中来,又或者把自己平时写过的文章,不论是否与考试话题相切合,一概“拿来主义”,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这样,拿到理想的分数就比较困难了。如下面的文段:

在成为网红前,李子柒是一条饱尝人间辛酸的“毛毛虫”。李子柒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便离婚了,父亲早逝,继母待她很不好。爷爷奶奶看她过得太苦,实在不忍心,便把她从继母手中接过来抚养。李子柒从小便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去世之后,奶奶就成了李子柒在这世上的至亲之人。由于奶奶年事已高,难以供养她继续上学,14 岁的她便辍学出去打工。如果不是奶奶病重,她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普通打工妹的其中之一。但为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选择立刻回家,并在弟弟的帮助下,开始拍摄视频。就这样,一个农村女孩在没有背景、没有团队的情况下,自己身兼编导、摄像、演员、剪辑多职,开始做起了自媒体的工作。她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却也在生活的泥泞中养出了坚韧、要强的性格。

——2020年高考浙江考生《正视落差,做好自己》

这个文段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有关李子柒的素材原原本本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没有经过自己的选择和提炼,也没有紧扣中心论点展开阐述,这样的结果是,在繁杂的叙述中遮掩了关键信息的表达,使得主旨的呈现不清晰、不集中,读来如坠云里雾中。

【规避策略】

写作时,选好材料之后,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具体地讲,就是对准备要用的材料,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加以浓缩或概括,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提炼。同时,要切准角度。在写作时要加强思考,选准切入角度。素材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阐释文章的主题观点,因此表述素材时要注意运用角度,要保持素材与主题观点一致,使得素材运用更具有针对性。

猜你喜欢
文段论点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