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与露

2021-08-04 01:53叶安慧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8期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说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海面以下的。

许地山《落花生》里有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近年浙江省高考常见的新材料作文题,由两个名家的观点组成。第一则材料讲的是海明威经典的“冰山原则”,即在文学创作时,“藏”起八分之七,只“露”出八分之一。第二则材料讲的是花生相较于桃子、石榴、苹果等,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将果实“埋”在土里,而不是高高“挂”于枝头。综合两方的观点,它们都旨在肯定藏而不露的价值。

学生在立意时,既可从正向立意,认为藏而不露是人生智慧;也可反向立意,支持展露才能;更可以辩证地处理“藏”和“露”之间的关系,赞同以从容的人生智慧去平衡藏与露。

二立意角度

1.对立统一:“藏”是为了更好地“露”

“藏”是一种态度,“露”是一种深度,“藏”是为了更好地“露”。“藏”是韬光养晦的过程,“露”是厚积薄发后的一鸣惊人。如果没有“藏”的蓄力,我们的“露”将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露”的展示,前面铺垫的“藏”将沦为一种孤芳自赏。

2.正向立意:藏而不露彰显人生的智慧

于文学而言,藏而不露的创作带给人蕴藉的美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于为人处世而言,藏而不露是一种智慧,意味着以谦逊的态度面对人世的浮华。真正的思想往往被埋藏在深處,只有把它埋在深处不断涵养,它才会屹立挺拔。

3.反向立意:新时代需要展露自我的魄力

我们的传统文化过分强调谦逊,而贬损了我们“展露自己”的魄力。这副名为“藏”的枷锁,时而化作“谦虚”的使者,时而披上“忍辱负重”的外衣。在它面前,直抒胸臆成了轻狂乖张,自我满足成了自傲自满。它打着“高尚品格”与“优良美德”的旗号招摇过市,却越发不适应这个日新月异、渴望人才的时代。只有当我们突破这种“藏”,才能真正地回应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新世界。

素材运用

适用素材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对三位诗人创作的同一题材的诗做了如下点评:“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适用主题

蕴藉之美。

运用示范

在文学创作中,藏起一部分东西,能让露出的内容更富张力。明代谢榛曾经在《四溟诗话》中评点了三位诗人同一题材的诗,认为韦苏州、白乐天、司空曙中,司空曙的诗最佳。因为它隐藏起那些具体的苍老、秋天,只露出了黄叶树和白头人的关联,却表达出了秋天的凄凉。它们就好像两个电影镜头,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两个画面之外的第三个意义。这意义接近于“将老”“已秋”,但又不等于这两个确定的概念,而是比这两个概念的含意丰富得多、深沉得多。越是好的文学,越会运用“藏”的智慧———这种“藏”代表着余地,包含着无限可能。

适用素材

据《史记》记载,孔子年轻时曾向老子请教做人的道理。老子告诉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一个头脑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财货,而外表看起来好像一无所有;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内藏道德,而外表看起来好像愚蠢迟钝。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的处世态度,出自老子《道德经》:“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适用主题

藏的智慧。

运用示范

“藏”的本质是一种“和光同尘”式的谦卑哲学。老子言:“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判断,即我们需要把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藏入怀中,才足以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外在的一些炫耀与夸奖不过是“草船借箭”,而智慧的真正价值应当是成就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评判里。就这个意义而言,在“藏”起的锋芒中,我们才能自由地实现人生的从容与淡泊。

适用素材

宋徽宗在书法史上开创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瘦金体”,代表作有《秾芳诗》等。“瘦”指笔画的瘦硬挺拔;“金”是一种闪烁的光,是线条的锋芒毕露。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正是凭借这种“锐利”与“锋芒”,宋徽宗得以成就迥异于传统书法的“瘦金”美学。

适用主题

锋芒毕露的价值。

运用示范

“锋芒毕露”往往能让人拥有某种开创性的力量。宋徽宗突破了传统汉字美学对于“锋”与“芒”的禁忌,以瘦硬挺拔的瘦笔和锋芒毕露的金属质感的线条成就了新的字体———“瘦金体”。它无可辩驳地宣告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的美丽几乎都露出某种犀利的锋芒。

佳作展示

藏剑于身,适时而亮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张栩榕

一个人能否显现锋芒,往往被作为是否成功的判定标准。人们在生活中亦总被提醒,须“把握时机,一展风貌”。显露固然让我们看见了舞者婀娜美妙的姿态,听见了雄辩家慷慨激昂的利辞,在缺乏办法时得到能人的指点,在无路可循时拥有领导者的指挥,但“露”出来的不仅是优点与长处,还同时包含缺陷和短板。为何?

①开门见山引出话题。对偶句的使用让文章显得文采斐然。结尾提出疑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一来,显露不应成为行事目的。为“露”而“露”,一一责报,是浮躁的功利心作祟,使人失去本心,汲汲于外。

再者,所谓“动须相应”,显露的前提是有可“露”且足以“露”。“藏”,便为“露”提供了修炼的方式,是精华内敛,是乾坤暗涌。

②回应篇首的提问,观点清晰明确,辩证地点透了“藏”与“露”的关系。

“藏”,是谦逊向善、厚积薄发。毛羽未丰,何以扶摇直上?杜甫佳句连篇的背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徐悲鸿画的马之所以能栩栩如生,是因为他日常细心研究马的肌骨。潜心之“藏”给予人“露”的底气和资本。

“藏”,是不动声色、能伸能屈。暂且的低头隐匿,是为高贵昂首铺垫。如勾践虽沦为马夫,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又如公子重耳多年流亡,整整十九载蓄积力量,白首终成霸业。隐忍之“藏”磨炼人的心性、品格,使人步步接近显露之日。

③结合事例论证“藏”的本质。对于大家熟悉的素材,考生使用了“排例”的手法,避免了过度展开显得俗套,这对大家处理“老例子”而言是有借鉴意义的。

然而,韬光养晦毕竟不是结果,而是手段、途径。“隐”与“藏”的内涵,不能止步于孤芳自赏,而要通过“显”与“露”的形式表达才能实现其最大意义,否则也是对“藏”的成果的否定,最后只能发出“万金宝剑藏秋水”的唏嘘了。有人翻动土地,才能知晓在泥土中孕育出的花生多么可口。

但是,“露”也须有度。渡边淳一的话揭露了过度的露的危害:“人也罢,花草和其他生物也罢,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就会使观众扫兴,减弱了它本所具有的魅力。”杨修恃才放旷,终究招致杀身之祸;诸葛孔明择机用智,便被誉为“出山卧龙”。

④延续了主论点的论调,提出“显”与“露”能让“隐”和“藏”实现最大价值。论证时灵活地使用了试题中的第二则材料,并且能以多组素材进行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懂得“藏”,并非消极躲避;懂得“露”,也不算盲目自信。我们当以实干潜心打磨自己才能的宝剑,将其置于身后、备于身旁,静待其出鞘之日;要做星,在白天积攒能量,在夜的幕布上耀眼闪光。

⑤结尾重申观点,以比喻论证作结,富有文学气息。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52分。

内容上,赋值21分。本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表达上,赋值23分。本文符合文体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对比、比喻、道理、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发展等级赋值8分。本文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善用对偶、比喻等修辞,富有表现力,有较强的思辨性。(叶安慧)

做一个沉默但心中有一片海的人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高三蔡欣蓉

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每个人都很躁动,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似乎又很害怕与众不同,任何一点儿质疑或不同的声音,都很容易被狂躁的大众淹没。

然而有一群人,他们身处喧嚣却不附和这个喧闹的时代。他们的沉默并非是被生活和恐惧驯服,而是一种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无争与欢愉。比起疯狂地向外界呼喊、表达,他们显然是寡言的———有些事情不必多言,懂的人自然就懂了。他们不会急切地渴求与外界建立联系,或是沉醉于虚无的欢呼和关注,而是更注重自我的内心世界。当他们醉赏南山下的雏菊,世界便安静了。

①联系时代,对比了躁动宣扬个性和平静注重内心的两类人,引出话题,稍显冗长。

这世间从不缺少高调行事的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看似知识渊博、口若悬河的华丽外壳下,包裹的可能是贫瘠而空虚的灵魂。他们通过显摆自己琐碎的知识来获得满足感,却不曾意识到这碎片化的知识正把自己割成碎片,空隙中的空虚却是多少关注都无法填满的。越是空虚的人便越频繁地发声,而其贫乏的语言和思想却难以激起波澜———浅薄是表面的滔滔不绝所不能掩盖的。

相反,许多沉默者恰恰是实干者,不抱怨、不啰唆,不曾想着创作出什么惊人的理论来彰显自己的思想深度。那些博学多才的人总是谦虚又低调。当世界的喧嚣涌起,他们总是带着温和而谦逊的笑容,正如无边大海对潺湲小溪的包容,风平浪静等待百川归来。

②延续前面的对比论证,点明那些高调行事的人,恰恰容易陷入浅薄;而沉默者往往是实干家。若能以实例助力论证,说服力会更强。

所谓的“海涵”也是如此吧?这种沉默实际上是一种自信和修为,是敬重和谦卑,是对知识、对思想交流的一种严肃的态度,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审视。沉默,是表达自己尊严的方式。即便这个世界纷纷扰扰,让沉默的人看上去有些可笑,他们也不会轻浮地交出自己的思想。他们严肃地思考,批判地倾听,谨慎地组织语言,用沉默来坚守个人的情感、思想。他们的内心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不会热衷于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或是与别人进行无谓的口水战,你永远不会在舞台灯光最闪耀的地方看到他们,而正是这些沉默严肃而谦卑的人,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并带着思想走向未来。因为心中有海,他们便有了沉默的底气。他们目标清晰,从不会随波逐流。

③进一步论证,挖掘沉默者的内心和意义,使用排比句加强语势。

沉默而心中有海的人也并非永远沉默,他们的“声音”有如春蚕苦心孕育而吐出的纤纤细丝,似贝壳咀嚼沙砾多年而成的温润珍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们沉默地在这个喧闹的社会行走着,向世界歌唱,但并不渴求回音,因为听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④反写一笔,说明沉默也并非永恒状态,终有“一鸣惊人”之时,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正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状态呢?

譽訛以庄子的名言作结,含蓄隽永,平添理趣。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49分。

内容上,赋值21分。本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表达上,赋值22分。本文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上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较严谨,语言流畅。发展等级赋值6分。文章用词贴切,句式灵活,文句有表现力,结尾意境深远。

美中不足的是標题冗长,不够吸引人,建议改为“心纳广海,美何言哉”;若能在论证中添加实例,说服力会更强。(叶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