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直接写答案”的考题的命题探讨

2021-08-04 10:42陆月平陆祥雪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

陆月平 陆祥雪

[摘  要]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中考数学试卷解答题中,出现了“直接写答案”的设问,即在主观试题中融入客观试题. 文章通过对2019年、2020年中考数学中此类问题的研究,探讨相关命题的缘由,思考此类命题的价值,以期达到对平时教学工作及命题活动的指导.

[关键词] 中考试题;直接写答案;命题探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地中考试卷在一些解答题中出现了“直接写答案”式的设问,这相当于在主观题中融入客观试题. 笔者分析了2019年、2020年全国45份中考试卷后发现,2019年有21份中考试卷含有这样的试题,而2020年则有15份中考试卷含有这样的试题,比例分别达到46.7%和33.3%,且有些试卷出现多道这样的设问,其中大多在压轴题中出现. 这种命题方式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此类命题的价值何在?本文主要对这类试题进行探讨.

基于考查几何直观

考题呈现 (2019·重庆A卷)在初中阶段的函数学习中,我们经历了“确定函数的表达式——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其性质——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在画函数图像时,我们通过描点或平移的方法画出了所学的函数图像.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绝对值的意义a=a(a≥0),-a(a<0).

结合上面经历的学习过程,现在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在函数y=kx-3+b中,当x=2时,y=-4;当x=0时,y=-1.

(1)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2)在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请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写出这个函数的一条性质;

(3)已知函数y= x-3的图像如图1所示,结合你所画的函数图像,直接写出不等式kx-3+b≤ x-3的解集.

考题分析  本题先通过阅读材料来复习解决新问题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再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既考查了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及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又考查了学生的现场学习能力. 第(3)问的要求是结合图像解不等式,直接写出解集,命题者之所以这样设问,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即把“图像特征”转化为用“代数表示”,借助图像直观求得解集,而非用不等式的性质去求解集. 题目本身已经给出了求解的方法——图像法,也就是要求通过直观判断来解,所以没有必要写出严格的演算过程. 实际上写过程也应该写观察图像的方法.

类似的试题还有:

(2020·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由函数y=x的图像平移得到,且经过点(1,2).

(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当x>1时,对于x的每一个值,函数y=mx(m≠0)的值大于一次函数y=kx+b的值,直接写出m的取值范围.

基于考查合情推理

考题呈现?摇(2019·北京)在△ABC中,D,E分别是△ABC两边的中点,如果DE上的所有点都在△ABC的内部或边上,则称 为△ABC的中内弧. 例如,图2中 是△ABC的一条中内弧.

(1)如图3,在Rt△ABC中,AB=AC=2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画出△ABC的最长的中内弧 ,并直接写出此时 的长.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2),B(0,0),C(4t,0)(t>0),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①若t= ,求△ABC的中内弧 所在圆的圆心P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②若在△ABC中存在一条中内弧 ,使得 所在圆的圆心P在△ABC的内部或边上,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考题分析  此题是以“新定义”为背景的代数与几何的综合性试题,突出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涉及几何直观、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思想,对考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学素养要求很高. 其题目设计大体为:第一步,结合图形通过解答一个条件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达到对新定义“三角形中内弧”的初步认识;第二步,引入坐标系,与代数综合,通过进一步解答特殊的数学问题来初步形成确定△ABC的中内弧的关键要素“圆心”的方法及结论. 设 所在圆的圆心为P,由△ABC的中内弧的定义,可知 上的点在△ABC的内部或边上,这样进一步转化为⊙P与△ABC三边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1:圆心P在DE的垂直平分线上.

结论2:①如果⊙P与BC相离或相切,与AB相切或相交的另一个交点在D上方,与AC相切或相交的另一个交点在E点上方,那么DE下方的 即为△ABC的中内弧;②如果⊙P与AB相切或相交的另一个交点在点D的下方,⊙P与AC相切或相交的另一个交点在点E的下方,那么DE上方的 是△ABC的中内弧.

结论3:①如图4,如果⊙P与BC相离或相切,且∠PDA≤90°,∠PEA≤90°,那么DE下方的 即为△ABC的中内弧;②如图5,如果∠PDB≤90°,∠PEC≤90°,那么DE上方的 是△ABC的中内弧.

结论4:①如图4,如果DE下方的 为△ABC的中内弧,那么⊙P与BC相离或相切,且∠PDA≤90°,∠PEA≤90°;②如图5,如果DE上方的 是△ABC的中内弧,那么∠PDB≤90°,∠PEC≤90°.

对于考题第(1)问,学生可以先画出△ABC的中内弧 ,对 的长短进行探索,于是可直观判断出当DE是 所在圓的直径时, 最长(如图6),且长度为π. 这里,结论的得到是通过操作发现的,是借助几何直观,通过合情推理、猜想得到的,体现了数学的发现,但要成为数学结论,还需要进行证明,即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以体现数学的严谨特性.

对于考题第(1)问,若要严格推理说明,可能所用知识已完全超出初中数学的范畴. 设 所在圆的圆心为P,由结论4可知,①当DE下方的 是△ABC的中内弧时,圆心P在DE上或DE上方(如图7);②当DE上方的 就是△ABC的中内弧时,∠PDB=∠PEC≤90°,则圆心P在DE下方(如图8). 设 所对的圆心角为2α(α是用弧度制表示).

在 的长度计算公式l=2αr中,因为r= ,所以l= . 从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α是锐角时,sin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这样分子、分母同时增大,据此我们无法判断l随α变化的情况. 要判断l随α变化的情况,需要用高中的导数来解决. 因为l′= ′= ,又(2sinα-2αcosα)′=2cosα-2(cosα-αsinα)=2αsinα,α∈0, ,而当α∈0, 时,2αsinα>0,所以2sinα-2αcosα在区间0, 内单调递增. 所以2sinα-2αcosα>0. 所以当α∈0, 时,l′>0,即l= 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α= 时,l最长,即当DE是 所在圆的直径时,DE下方的半圆弧 最长,且最长值为π.

从上述解答过程可以看出,将问题设计成“直接写答案”是合情合理的.

对于考题第(2)问,网上及一些中考复习资料上的解答都是借助直观来解决的. 其实此问的第①小题可以用结论1和结论2来解决. 如图9,连接DE,圆心一定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 作DE的垂直平分线FP,垂足为F,作EG⊥AC交FP于点G. 当圆心P在DE上或在DE上方时,只有DE下方的弧才符合要求. 此时⊙P与BC相切或相离就行,所以点P的纵坐标m需满足m≥1,m≥ ,解得m≥1. 当点P在DE下方时,设PF交AC于点M(如图10),⊙P与AC相切或相交且另一个交点在E点的下方即可,因为∠PME=45°,所以∠EPF≤45°. 因为AC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为y=-x+2,所以M , . 因为PE≥ME,由勾股定理知PF≥MF,即1-m≥ ,所以m≤ .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P的纵坐标m的范围为m≥1或m≤ .

考题第(2)问第②小题也可以用结论1和结论2来解决. 设P(t,m),则⊙P的半径为 ,点P到BC的距离为m. 若点P在DE上或在DE上方(如图11,K,L分别是DE的垂直平分线与BC,AC的交点),则当⊙P与BC相离或相切时, 是△ABC的中内弧,即m≥ ,所以t2≤2m-1. 因为AL=LE= EC,所以KL= OA= ,L点的坐标为t, . 因为点P在△ABC的内部或边上,所以1≤m≤ . 所以0

从上述解答过程可以看出,对于考题第(2)问第②小题,如果要完整地表达出解题过程,要花费不少精力与时间,对学生的表达要求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会解但表达能力较弱,此时他们就会感到困难,所以这里用“直接写答案”的设问,有面对大多数考生情况的考虑,当然可能还有便于阅卷的原因. 如果考生表达得不明晰,那么就会给教师阅卷及评分带来不便. 直接寫答案能让考生直奔答案而去,命题者此时充分考虑了考生所处的时空环境及考查目的.

2020年北京中考数学第28题第(3)问同样采用了“直接写答案”的设问,注重考查学生的直观猜想、合情推理能力,同样地,要将第(3)问清晰地表达出来也不容易. 具体的题目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O的半径为1,A,B为⊙O外两点,AB=1. 给出如下定义:平移线段AB,得到⊙O的弦A′B′(A′,B′分别为A,B的对应点),线段AA′长度的最小值称为线段AB到⊙O的“平移距离”.

(1)如图13,平移线段AB得到⊙O的长度为1的弦P P 和P P ,则这两条弦的位置关系是?摇_______;在点P ,P ,P ,P 中,连接点A与点_______的线段的长度等于线段AB到⊙O的“平移距离”.

(2)若点A,B都在直线y= x+2 上,记线段AB到⊙O的“平移距离”为d ,求d 的最小值.

(3)若点A的坐标为2, ,记线段AB到⊙O的“平移距离”为d ,直接写出d 的取值范围.

基于学生整卷用时

考题呈现?摇 (2019·河南)在△ABC中,CA=CB,∠ACB=α.点P是平面内不与点A,C重合的任意一点.连接AP,将线段AP绕点P逆时针旋转α得到线段DP,连接AD,BD,CP.

(1)观察猜想:如图14,当α=60°时, 的值是________,直线BD与直线CP相交所成的较小角的度数是________.

(2)类比探究:如图15,当α=90°时,请写出 的值及直线BD与直线CP相交所成的较小角的度数,并就图15的情形说明理由.

(3)解决问题:当α=90°时,若点E,F分别是CA,CB的中点,点P在直线EF上,请直接写出点C,P,D在同一直线上时 的值.

考题分析  此题属于图形变化问题,考查了图形中一些变中不变的内容,及变中有变的特征. 由第(1)问变到第(2)问,△PAC∽△DAB的关系没有变,只不过第(1)问中是相似的特殊情形——全等. 将第(1)问设计成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可能是一方面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另一个方面第(2)问与第(1)问的解法类似,且第(2)问比第(1)问难度大. 对于整道题来说,第(1)问为第(2)问做了铺垫,没有必要重复写出解答过程,直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可为考生节约一点时间,让考生将时间花在更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上,有利于有实力的考生取得好成绩. 当然,第(1)问的这两个答案也容易被考生猜到,不过任何一份试卷对某一考生的效度、信度都不可能是100%的.

对于第(3)问,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解答. 因为点P在直线EF上,故将点P分三种情况来考虑,即点P在FE的延长线上,点P在EF上,点P在EF的延长线上,其中点P在EF的延长线上的情况是不可能的,这样就只用分两种情况:

如图16,当点P在线段EF上时,因为∠APC=∠APD=90°,E为AC的中点,所以PE=AE.所以∠PAE=∠APE. 因为E,F分别为AC,BC的中点,所以EF∥AB. 所以∠APE=∠PAB. 所以∠PAE=∠PAB=22.5°. 所以∠BAD=22.5°. 所以∠CAD=67.5°. 因为∠ACD=90°-∠PAE=67.5°,所以∠CAD=∠ACD. 所以DA=DC. 设PA=a,则CD=AD= a,CP=CD-PD= a-a= -1a. 所以 = =2+ .

如图17,当点P在FE的延长线上时,AD=CD仍然成立,这是一个变中的不变. 设PA=a,则CD=AD= a,CP=CD+PD= a+a= +1a. 所以 = =2- .

从上述解答过程不难看出,第(3)问要求省略过程,直接写出答案,一方面是为考生的时间让路,另一方面,可能是两种情况的解答有类似之处,若要写过程,会感觉是重复一遍,没有必要.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解答题设计“直接写答案”的问题,基本上是基于下列情况:一是侧重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合情推理能力;二是考查内容的重点不在解答的显性过程;三是题目解答过程冗长、重复,说理时不易清晰表达;四是考生的时间有限. 在2020年的山西、河北、广东的中考试题中,“直接”两个字的下方还加了着重号,用于提示学生节约时间.

结合以上关于解答题中“直接写答案”考题的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 教学思考

这种命题的设问方式,有客观性试题的特点. 解题时,要有合理的分析和判断,要求推理、运算的每一步骤都正确无误. 这种命题的设问方式,从题型看是小题,实则都是一些具有探索性、思考性、综合性的大问题,它们大多在压轴题部分出现. 教师在讲解时,要尽量讲清解答的過程,做到“讲清道明”,充分发挥题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的作用,引发学生对题目的深度思考. 对学生来说,做题时也要写出过程,注意平时练习与应试作答的区别,以达到对问题的清晰认识,而非雾里看花.

2. 命题思考

这些设问一般都出现在试卷的压轴题中,作为一道解答题,看不到解答过程,似乎与我们通常对解答题的一般要求相违背,当然,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考查的实质也无可厚非. 但缺少解答过程,会让不少解题思路正确,甚至解题方法非常优美的学生,因算错答案而遗憾地失去过程的得分,也会使通过审读考生的详细解答过程,评估考生的真实水平成为空话,且这样还训练了学生的应试策略. 如上述考题中的2019年河南中考题,对于第(3)问,学生可以通过设“PA=1”这种不严格的方法得到结论,或者有学生直接用22.5°的正切值来快速得到答案;对于第(1)问,学生也容易猜到答案,所以我们在命题时,采用这种设问方式时,还是应尽量避免出那些通过应试技巧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比如靠“猜、蒙、量”等方式得到答案的问题,要综合考虑整套试卷的设计,以及考题考查的内容、重点、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合理使用这种设问方式. 笔者认为,考查学生的几何直观、合情推理能力时,采用这种设问方式比较合适.

3. 价值思考

从正面来看,如前考题分析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直观猜想只是数学发现的方式,发现的结论还是必须经过论证才能得到确认,否则总归是猜想. 而我们在评判时,只要求学生猜到正确结论. 如果学生可以清晰地说明猜想,那我们是否采用“直接写答案”的命题方式,还需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如果学生不能清晰地说明猜想,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先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否则如何对待学生的追问?此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题目可以替代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考查?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
一道中考试题引发的思考
中考比较阅读题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中考试题看课题学习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小说阅读题解题指津与典型错例指正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浅谈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