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清芝古筝艺术研究

2021-08-05 05:27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古筝乐曲河南

刘 燕

(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古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生不息地根植于民间、传延于我国的大江南北的过程中,流派纷呈、万紫千红,名家辈出。正如曹正先生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在中华各具特色的陕西、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福建、朝鲜、蒙古等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是诸多流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流派之一。河南筝派因其地域特色鲜明、曲目繁多、名家名师荟萃。河南筝派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河南筝重要代表人物魏子猷、曹东扶、王省吾、任清芝等前辈的不懈努力和河南地方戏曲、曲艺及民间音乐文化的支撑、也离不开河南民风民俗、方言声腔的滋养和孕育。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所以,常称河南筝乐,为中州古调。河南筝派的发展过程中任清芝先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筝界誉为“任派”古筝。

一、任清芝古筝艺术特色

1.地域特色鲜明

任清芝先生生于1924年,卒于2000年,河南叶县任庄人。据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志》记载:“叶,古应侯之国。”据《水经注》:“应城在鲁山县东,水之北。”今考其地,西去今城六十里。叶盖在古应国境内。《左传》云:“于、晋、应、韩、文之昭也。应候,文王之子,武王之第”。由此可见,叶县历史之悠久。悠久的历史使叶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清同治辛未《叶县志》写道:“春正月元旦,祀神祀先,拜尊长。宗族邻里,互相称贺。元宵,张灯放花炮,夜游鼓乐”。清代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记载了叶县民间霸王鞭的歌舞表演活动:“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也记载有:“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黄士富在《河南坠子在叶县的发展及现状》一文中,记述了河南坠子在叶县的流行状况:“民国初年,三弦书、琴书、坠子(即河南坠子)、鼓儿词、大鼓书等曲艺品种开始在叶县各地流行,观众日多,不少三弦书、琴书、鼓儿词艺人逐渐舍弃自己演唱的曲种,向河南坠子演变”。任清芝古筝艺术风格除了受上述艺术氛围熏陶影响外,更重要他还受到曲剧--“高跷曲”即“小调曲子”以及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极大影响。

2.艺术创作与时俱进、接受新观念、鲜明的时代特色

任清芝创作的每部作品,都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强音,与时代发展同步。1958年,他创作的《幸福渠》表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愉快劳动、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1956年创作的《新开板》音乐源于河南民间筝曲《山坡羊》,乐曲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将翻身农民面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任清芝古筝艺术形成原因

任清芝家境贫寒,祖辈务农。其父任榜鼎和其小弟在任清芝成年前饿死于饥荒之年。不幸的境遇使任清芝少年时期即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田间劳作、务农为生。童年时学奏扬琴、是个戏迷,即会唱大调曲子,又会唱小调曲子,性格开朗、幽默诙谐、善解人意。任清芝在民间曲艺和民俗民风文化的环境中成长,少年时期奔波于叶县、临汝、宝丰直至湖北襄阳等地流浪卖艺。使他具有直爽、豪放、粗犷性格,也具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积累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为其日后的筝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演奏风格及技法特征

1.演奏风格

任清芝先生从小受到源于民间的高跷曲即小调曲子,曲剧戏曲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直爽豪放的性格。关键是他本人的天生性格也开朗乐观向上。他的作品同样具备了这种演奏特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风味突出:明亮、粗犷、刚柔并进、洒脱;多点音、打音、游颤、游摇、大跳、反刮奏、大关节密摇等技法,他的作品《汉江韵》中无不渗透着鲜明的地方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韵。《汉江韵》这首乐曲是由任清芝先生本人取材与河南曲剧《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1958年通过对素材加工、提炼,改变而成,故名《汉江韵》。

第一段欢快雀跃、描写劳动的人们欢天喜地闹春耕、热火朝天促生产的场面。全曲其他段落也有句子与大起板相像、具有河南的方言声腔韵味特征,去声多,音头重,右手大指大关节夹弹,名中指同时扎桩。尤其是大指托劈用大关节。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丰厚,发音结实有力,河南味足。

左手的滑颤、右手游摇、滑按(左手按至6音,音讯速滑上小三度1)右手大指大关节,从靠近琴码地方开始,托劈游摇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做大幅度的揉颤,这一“游摇”加游颤(颤幅大、跌宕起伏,使乐曲音乐富有河南戏剧音乐的特色。是内在慷慨激昂的情绪的彰显)。

“河南古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在演奏风格上,突出升4音和7音直接按到1的河南特质音。颤的音头很快,重、没有缓和余地。特别是大量的装饰润色歌唱性的下滑音使用,使旋律重抹了中州方言的色彩,终显河南人粗犷豪迈之气魄,是任先生河南筝乐最富特色的表现技法之一。

第二段慢舵{汉江}素材,用密摇强音头,游摇,展现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突出了河南筝的歌唱性特征。表现出河南声腔的互相问话与对答,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愿望。演奏此段时,右手先是突出重音5音大关节长摇,强劲的音头犹如进发的火花,接下来是跨八度3高音3左手按、颤、滑等技巧及密集摇指的使用,造成一种紧迫感,在河南筝曲中,四、五、六、八度大跳音程很多。在四度大跳中,表现出的亢奋情绪的乐曲,激昂;在欢乐的乐曲中,音程的上、下行大跳表现为情绪的波动,充分润饰旋律,抒发内心情感。

2.技法特征

a.以大指大关节为主,“托”和“劈”指法快速与慢速使用。“左颤右摇”和“游摇”,弹奏时右手从离筝码较近处由弱至强逐渐向前岳山移动,幅度增大。“游摇”较大指“密摇”较疏,在由离筝柱较近处逐渐向前梁移动时,音色随乐曲力度要求变化而变化。

它构建的乐思的感情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悲泣效果。在河南筝曲中两种。“密摇”是以腕部作为支撑,整个大指关节肌肉部位一起连续快速“托劈运动”:音头重,密度大,气贯长虹。强的音头,用密摇奏出时具有曲剧的歌唱效果。表现了河南地方特色。右手摇指的同时总是配合左手的揉、颤、按、滑的技巧进行,具有亢奋热烈的艺术效果。

b.点打音和点颤,曲中的“点打”音不占时值,只音与音之间既连贯又清晰,并有音色和力度的变化。左右手同时发响。左手揉弦使用的技巧有大颤、小颤、揉颤、点颤、打颤、滑颤等等。大颤,这种颤音的幅度比一般颤音的幅度要大,超出一个小二度。在乐曲中表现激励的情绪。揉颤,突出乐曲的河南地方风格凄苦,铿锵、悲怆、高亢、弹奏时要求左手指先把弦按至需要的音高在之基础再上滑至原音高。时间短、速度快、音头重,曲调昂、起落大、风情浓。

C.右手大部分都用夹弹法。右手扎桩,弹完一个音后搭到下一根弦上,尤其是大指托劈用的更多,而且用的大关节,如:这样弹出来的音色圆润、饱满,发音结实有力,河南味很浓。

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如:在清新流畅中见铿锵,顿挫雄壮。又常把游摇和慢滑急颤相结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特别适合中州抑扬顿挫的声调“使筝曲具有纯正的韵味。这种长句在一首乐曲中还往往以换位、对答等形式反复出现,激昂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啭久绝,此为河南筝的一大特色”

四、现存状况

1.后继乏人

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多采用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方法。口传心授的长处在于针对性强,而其短处在于受众面狭窄、往往出现“人在艺在、人死艺亡”的情况。

2.创作乏力

晚年的任清芝在其客厅中书写了“壮志近半途,恨发过早苍”的中堂对联,表达了晚年任清芝壮志未酬的心境。1993年任清芝突发脑血管疾病,身体偏瘫、失语。疾病的打击,阻碍了任清芝古筝艺术的创作。创作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是艺术繁盛的加速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任清芝身体上的力不从心及其传承人在古筝艺术上的创作乏力,任派古筝作品鲜有出现。任清芝古筝艺术发展不尽如人意。

五、几点建议

1.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任清芝古筝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

2004年4月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写道:“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承续传载息息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源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

任清芝古筝艺术应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的平台,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以弘扬河南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扩大自身传承面,使任清芝古筝艺术发扬光大。

六、结语

任清芝古筝艺术作为河南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浓烈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当下牢固河南传统文化本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繁兴任清芝古筝艺术时不我待。

猜你喜欢
古筝乐曲河南
河南药茶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第一次弹古筝
悲伤的乐曲
我爱古筝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