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21-08-06 01:48李芹仙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等待时间溶栓脑梗死

李芹仙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河南 新乡 453000

急性脑梗死(A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该病发病急、最佳救治时间窗较短,且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对急救时间具有较大依赖性,因此开展积极有效急救护理对帮助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间具有积极意义。常规院内急救护理多在患者入院后开展,但院前和院后流程衔接不够完善,患者病情评估和急救时间较长,易延误患者最佳抢救时间。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通过院前开展有效急救措施,并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进行高效衔接的急救护理模式,能够为患者院内急救争取救治时间,利于改善患者预后[1-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在AC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收集的2019年3月—2019年8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院内急救护理+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纳入观察组;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4.57±8.65)岁;发病时间0.3~4.4 h,平均发病时间(2.36±0.47)h。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4.61±8.62)岁;发病时间0.5~4.2 h,平均发病时间(2.35±0.48)h。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3]中ACT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等检查均确诊为ACT者;②首次发作ACT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①存在颅内肿瘤等其他重疾者;②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存在气压脑血管病变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院内急救护理,患者由家属护送入院后,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史、症状等进行询问,进行头颅CT等临床检查,根据患者病情开展急救措施,护理人员遵医嘱进行急救护理。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措施如下:(1)院前急救:①出诊指导:120急救中心护士在接到120指挥中心调度后,在5 min内跟随急救队出车,在途中与家属联系,核实患者病情并指导家属采取放松患者衣裤、平卧等初步救治措施;同时与家属确认事发地点,以合理规划路线,减少路上延误时间。②现场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开展急救措施,彻底清除口腔分泌物,测量患者生命体征,给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协助医师进行病史采集和病情评估,并对患者进行快速心电图检查,在患者同一上肢迅速准确地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选用静脉留置针,以确保抢救药物及时应用。③转运途中急救:采用3人平行快速搬运,以确保患者身体平卧;护士在转运途中保持对患者心电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汇报医师进行处理;采集患者血标本;利用急救车上通讯设备向院内急诊室提前汇报沟通患者病情,并申请进入绿色通道。(2)院内急救:①院内绿色通道:急诊科接到有患者就诊通知时后立即启动院内脑梗死应急流程进行溶栓前准备,在患者到达急诊后,开放绿色通道,立即送入CT室进行救治,同时院前急救小组快速和院内急救小组交接,协助医师对患者病史确认及再次检查,将相关血标本立即送往化验室检查。②溶栓治疗:神经重症医学科护士在脑梗死应急流程启动后5 min内整理好床位,以保证溶栓患者及时住院,医护人员将患者处理措施、用药情况等和病房护士交接,病房护士在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1.4 观察指标

(1)记录并比较两组病情评估时间(医护人员对两组病情做出初步判断所用时间)、溶栓等待时间(患者入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所用时间)。(2)观察并比较两组出现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百分比(%)和例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时效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时效比较(±s) min

表1 两组急救时效比较(±s) min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P病情评估时间3.72±0.68 5.47±1.12 8.673<0.001溶栓等待时间116.14±12.58 133.72±17.93 5.200<0.001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消化道出血1例),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0%(7/40,消化溃疡3例,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5,P=0.019)。

3 讨论

ACT为临床常见脑血管高危病症之一,目前临床治疗该病最有效措施即为早期静脉溶栓,但该治疗办法对患者时间窗要求较高,故尽早进行溶栓准备、缩短溶栓等待时间等对患者是否能够纳入急救时间窗具有重要作用。而常规院内急救护理多在患者入院后开展,由于院前、院内救治无法有效衔接,患者入院后病情评估、急救、溶栓准备和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患者最佳抢救时间,故探寻积极有效急救护理办法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通过院前开展有效急救措施,并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进行高效衔接的急救护理模式,能够为患者院内急救争取救治时间,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情评估时间、溶栓等待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示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链条进行最大程度地规范紧凑化,更加明确急救人员的救治分工,促进急救过程更加井然有序,从而提高抢救效率[4-5]。其中,院前急救出诊指导中,120急救中心护士在接到120指挥中心调度后5 min内跟随急救队出车,在途中保持和家属联系,核实患者病情后指导家属采取初步救治措施,同时和家属沟通确认路线,一方面可加快对患者的第一时间抢救,防止其病情恶化,另一方面可减少路上延误时间,使120急救中心护士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专业急救措施[6-7]。现场急救中,为患者进行低流量鼻导管吸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细胞供养,在患者同一上肢迅速准确地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选用静脉留置针,能够保证溶栓药物及时输入,便于多渠道补液、加用抢救药物等,利于提高抢救效率[8-9]。转运途中护士向院内急诊室提前汇报沟通患者病情,采集血标本,并申请进入绿色通道,能够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流程,缩短患者入院后溶栓等待时间[10]。院内急救中,通过立即启动院内脑梗死应急流程进行溶栓前准备,并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可有效把握患者最佳抢救时机[11-12]。

综上所述,ACT患者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病情评估及溶栓等待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等待时间溶栓脑梗死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你承受不起让每个客户都满意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