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新农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1-08-06 05:19杨顺强吴银梅程立君冉秋月陈悦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农科昭通应用型

杨顺强 吴银梅 程立君 冉秋月 陈悦

[摘 要] 新农科建设的着眼点是面向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是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农业类专业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面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地方高校需要避免同质化发展路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构建新农科建设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兼容开放的组织体系和适应学校发展的新标准,促进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地方院校;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昭通学院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昭通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项目教学法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Ztjx201806);2018年度昭通学院校級科研项目“以食用菌为纽带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研究”(2018xj02)

[作者简介] 杨顺强(1980—),男,四川雷波人,博士,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第一作者同时也是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5-0108-04   [收稿日期] 2021-02-22

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提出了新农科建设要开创“三条路径”:一是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径;二是要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三是要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宣言》为新农科建设做出了总体部署[1]。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涉农高校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

一、新农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新农科建设的提出适应了高等农林教育的新形势,指出了当前高等农林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与国家战略需求不相契合,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农科建设的着眼点是面向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是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包括新模式、新专业、新课程、新要求、新标准等,目的是要重塑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在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关注三个转变:一是从服务单一的农业产业链向全产业链转变;二是从农业学科支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三是从促进农业发展向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新农科建设不是对传统农科的全盘否定和全部抛弃,而是要对按生产分工来设置专业的传统农科进行彻底改造,将农科改造成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学科。从外延上看,新农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服务好工业、农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能农业、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和生态修复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要重点关注三个面向:一是面向新乡村,致力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二是面向新农民,致力于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推乡村人才振兴;三是面向新生态,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这些都必然要求对农科人才培养进行根本变革[3]。

二、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地方院校办好农科注入了新动能。涉农学科新农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不仅需要借鉴高水平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而且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与实践,避免同质化发展。

(一)理解新农科内涵和外延,找准专业定位

新农科建设要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1]。农业类专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定位,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区域发展,突出服务地方的宗旨。昭通为典型高原山地地形,这里多为碳酸盐岩喀斯特集中连片分布和发育的高山峡谷区。区域内山地面积占97%,平地面积仅有3%[4]。农业是本地区广大农户的主业。昭通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高度的组织化推动产业扶贫,大力发展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和花椒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六大产业对昭通地区农业脱贫、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产业增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地方农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对接社会需求,融入行业企业元素[5]。一方面,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及相关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地方行业企业对农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量、职业技能要求等;另一方面,聘请相关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专家参与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论证,从不同角度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类课程模块相互贯通,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传统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知识积淀与情怀养成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昭通苹果、天麻、马铃薯等农业特色,经过长期实践和充分论证,凝练提出了“2+1+1”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一、大二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大三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天麻、苹果和马铃薯三个特色班课程的学习,聘请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从栽培、病虫害防控、保鲜、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全产业链开课,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四进入苹果、天麻、马铃薯等对应行业或企业实习,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培养产业人才。

猜你喜欢
农科昭通应用型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