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美学教育的方法探究

2021-08-06 12:22冯克芝汪乐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审美能力古诗词

冯克芝 汪乐

摘要:古诗是我国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古诗学习对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小学古诗教学是提高學生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小学古诗表现形式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含蓄悠远,因而可以采用听、读、述、想让学生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和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受到美学教育,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健全人格和品格。

关键词:古诗词  美学教育  审美能力  教学路径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多年来,我们的小学古诗教育呈现模式化,单纯的诵读、讲解、中心思想归纳等已经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诗词本身所拥有的美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古诗词之美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古诗教学目的所要求的

古诗教学的目的包括培养爱国思想情感,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同情他人的品德等,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如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感悟人生哲理,享受审美乐趣。

(二)古诗的美育地位所决定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被选入小学课本的古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精品中的精品,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是二者结合的典范。古诗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它在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古诗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发挥的美学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二、小学古诗词的美学表现形式的特点

(一)直观性。借景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方法,所抒之情靠景物描写来支撑。因此,古诗中大多有一定的景物描写,把人物的情感、把作者塑造的意境美通过具体的形象直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集中刻画一个“愁”字,各种景物描写都让人感受到作者愁绪之浓重、思乡之心切。

(二)整体性。古诗的美体现在整体中,诗歌的语言和韵律从诗歌形式上体现出来,意境和哲理美则是通过内容体现,并表现出浑然一体的整体之美。如王安石《梅花》,作者通过“墙角、凌寒、独自、暗香”等意象描写把作者与梅类似的不欲炫耀、傲霜立雪、香气无形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含蓄悠远。古诗大多不直抒胸臆,通常采用含蓄悠远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感知、体悟。因此,理解古诗的难点也就是把作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内容品味出来。如王维《鹿寨》中则用“空”字营造出空阔虚无的境界。

三、小学古诗美学教育之路径

诗的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具有强烈的节奏美、丰富的情感美、立体的画面美、优美的韵律美、独特的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只有把握古诗的特征及其鉴赏规律,才能真正发现古诗之美,提高对古诗的美的鉴赏能力。

(一)听:通过仔细聆听去感知诗歌描述的画面美

一名会朗读的语文老师还需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们去听、去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聆听教师的朗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通过教师反复的朗读,学生去想象、去联想,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如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山村咏怀》,孩子们想象出一幅美丽的春天山水风景画。

配着音乐朗诵古诗也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为所要学习的诗词配乐。在音乐中,教师朗读或者学生自己朗读,用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们的情感,引起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聆听诗歌教学带。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带中声情并茂的朗诵配着优美的音乐为学生们勾勒出一幅精彩的画面,达到激发孩子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读:通过反复吟诵去品味诗歌的韵律美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集体的朗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古代的诗词与歌曲同源,都具有节奏美、韵律美。诗歌朗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小学的诗歌多是五律或七律,大多是“2+2+1”或者“2+2+2+1”的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朗读节奏,从朗读的角度来品味古诗词的韵律,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三)述:通过口述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词句,理解了词句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课文内容讲解上就词解词、就句解句,让孩子背诵诗句的意思,却忽略了让孩子口述诗歌内容这样一个过程。

口述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重复诗歌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把作者表达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起,向老师和同学展现一个包含学生思想的“新作品”。在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与自己生活经历中的情、景、物、人进行类比,建立起自己能够认知的画面与形象,通过形象美体现出诗歌的意境美,从而培养其观察美、发现美、审视美和品味美。

意境是一个比较深奥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悟意境之美。意境是通过景物、事物、人物和环境体现出来的,我们需要重点启发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和经验去把握诗歌中表现意境美的形象内容,并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感受诗歌包含的意境美。

例如,教学李白《赠汪伦》时,可以将其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做对比,比较他们所表现的情景与意境的不同。前者中的“小舟、故友、歌声、桃花、潭水”与后者中“黄鹤楼、杨柳、孤帆、长江、远山”形象不同,所表现出的区别是:前者近景,后者远景;前者欢快,后者寂寥;前者依依不舍,后者思念无边。通过口述,讲出诗歌中的人、景,把人和景串联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并将人物、景色展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学生们自然就能感受到诗歌表现出的意境美。

(四)想:通过启发想象去探求诗歌的哲理美

想象的过程是利用信息进行思维和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动情之后则自然容易接受理。“诗以言志”,很多不能直接说的道理通过诗歌来表达。要想学生们动之以情,必须通过鲜活的形象来打动他们。用想象来丰富孩子的认知形象,通过形象让学生产生情感,从而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哲理。以《悯农(二)》为例,此诗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蕴含的人文哲理。通过想象,再结合平时劳动场景,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从而产生要爱惜粮食、珍惜粮食的思想。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理,即对不合理制度的揭示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学生感受到的当下幸福生活,想象过去农民工作之艰苦,遭受种种压迫,在鲜明的对比中使学生们产生同情之心、怜悯之情。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审美能力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