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一词的地理语言学分析

2021-08-06 09:06田立
文教资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落雨北方

田立

摘   要: 关于降雨这一自然现象,《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5)将其归结为三大类型:“下X”型、“落X”型、其他型。北方以称“下雨”为主,南方以称“降雨”为主,本文分析南北方对下雨这一现象的不同称呼,探讨差异形成原因。主要观点有:(1)在“降落”义范围内,“下”有主动或有什么东西进行支配的意义,“落”只是客观地记述从高处往低处的运动现象;(2)“落”与“雨”的搭配使用受“落”使用范围广阔性的影响;(3)“落雨”很可能是汉代以前中原移民语言的遗留。

关键词: 下雨   落雨   北方   南方

一、下雨说法的三种类型

对于降雨这一现象,各方言区说法不同,根据曹志耘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5),“下雨”的说法可归结为三大类型:“下X”型、“落X”型、其他型。“下X”型包括下雨、下水,下雨占绝大部分;“落X”型包括落雨、落水,以落雨为主;其他型包括做雨、作雨、荡雨、来雨等。

二、分布情况

语宝工程共设一千五百个调查点,根据曹志耘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5),“下X”型以官话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线以北,“落X型”主要分布在长江线以南,长江线以南以说“落X型”为主,在这些调查点中,仅仅有少数例外。

(一)以“下X”型为主

官话区以“下X”型为主,主要分布在長江线以北,仅有少数例外。

这些例外包括:四川米易、泸定、宝兴、汉源、北川、成都、乐山、青川、盐亭、遂宁、屏山、资中、富顺、华蓥、旺苍、平昌;重庆大足、云阳、忠县;湖北武汉、广水、红安、应城、英山、蕲春;河南信阳、商城;安徽宿松、太湖、岳西、望江、怀宁、潜山、桐城、安庆、枞阳、巢湖、合肥、五河;江苏东台、如东、通州、如皋、靖江吴、靖江官、泰兴,以上这些调查点以混合说“下雨”“落雨”,或仅说“落雨”为主,四川资中混合说“落雨”“落水”。

(二)以“落X型”为主

长江线以南以说“落X型”为主,仅有少数例外说“下X”型和其他型。

这些例外的调查点包括:云南省的所有调查点,即保山、大理、临沧、楚雄、昆明、马龙、华宁、建水、富源、会泽、邵通、延津;贵州威宁、晴隆、安顺、贵阳、都匀、德江、镇远、铜仁、天柱、荔波;湖南隆回、华容;湖北鄂州;江西九江;安徽郎溪、广德、宁国;广西宜州、柳州、鹿寨、永福、临桂、阳朔。

(三)其他型

其他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北部及浙江省西南部。“荡雨”包括福建屏南、宁德闽、罗源、古田、闽清、闽侯、福州、连江、长乐、永泰、福清、平潭,浙江开化、常山、遂昌、松阳、云和、景宁吴、泰顺吴;“做雨”包括福建霞浦、福安、周宁、柘荣、寿宁,浙江泰顺闽;“作雨”分布在海南乐东、万宁;“来雨”分布在广西龙胜。

通过地理分布可以发现降雨这一现象的两种主要说法,“下雨”“落雨”在汉语方言区的分布以长江线为分界线,可概述为南北界限清晰、中部交织,即长江以北普遍说“下雨”,长江以南普遍说“落雨”,长江线周围地区以二者交织为主,或说“下雨”,或说“落雨”,或混合说“下雨”“落雨”。其他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北部及浙江省西南部。

三、“下”和“落”的争夺

(一)说“下”

“下”字的本义是下面、下边,即位置处于低处;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先秦语料中就有“下”和“雨”连用的用法,即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下”和“雨”搭配使用的例子较多,例如:

(1)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史记·宋微子世家》)

(2)天久不雨,蒸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全汉诗》卷五:《洛阳令颂》)

(3)北道星肯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论衡·明雩篇》)

(4)天至贤矣,时未当雨,伪请求之,故妄下其雨。(《论衡·明雩篇》)

(5)雨从天下……见雨从上集,则谓从天下矣。(《论衡·说日篇》)

(6)雨水暴下。(《论衡·无形篇》)

(二)“落”的兴起

《尔雅·释诂》中有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即“落”为开始之义。除此之外,《尔雅》中“落”字还与“下”“陨”等同义。《尔雅·释诂》:“陨、磒、霣、湮、下、降、坠、摽、零,落也。”从《尔雅》释义可以看出,上古汉语中,“落”字所占的义域很宽,但因《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其成书时间不定,所以“落”字包含下坠之义的具体时间不能确定。《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其《土部》中有“坠,陊也”,《阜部》中有“陊,落也”。由此可见,“落”字与“坠”字同义最迟在《说文解字》出现的年代,即东汉已经出现。

在笔者所调查的先秦语料中,没有“落”与“雨”搭配使用的例子,汉代至三国时期的文献中有2例:

(7)春雨不落,夏雨无多,秋雨无滴,冬雨生波。(东方朔《探春历记》)

(8)云重积而复散,雨垂落而复收。(三国魏应鐻《与从弟君苗君胄书》

从以上分析可知,先秦时期,“下”与“雨”已经搭配使用,“落”字在汉初开始用于搭配“雨”,“下”与“雨”搭配使用的时间早于“落”。

(三)“下”与“落”在北方的争夺

从《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05)中可以发现,北方方言和普通话选择用“下雨”作为“降雨”意义的主要表达,南方各方言以“落雨”作为主要表达,只存在少数例外情况。那么,普通话系统和北方方言为什么选择“下”而不选择“落”?南方方言为什么选择“落”而不选择“下”?我们对此进行考察。

“下”和“落”二者都含有从高处往下坠的意思,二者却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各自有独特的用法和含义。这和人们的认知有关,人们对雨的认知不同,导致“下”“落”与“雨”搭配存在差异,我们从二者的语言搭配环境可以得出结论。

有关“下”的搭配如下:

(9)勤喂的鸡多下蛋。(1994年报刊精选)

(10)生成北京长在北京,北京周围的风景点十有八九没去过。到外地出差,下车就办事,办完事就往回返。(1994年报刊精选)

(11)19%的人虽有工作,但无钱租房,下班后只能在街头聊以栖身。(1995年人民日报)

(12)1979年,他教的班上有位令教师烦恼的“坏学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1994年报刊精选)

(13)今年因为时间紧迫和地湿不能耕作,农民们就在那裂成龟背花纹一样的深阔的胶泥缝里,用手撒下麦种。(孙犁《风云初记》)

(14)最后,检察官将母亲下葬和海滩杀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证明“我”杀人是有预谋的。(《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有关于“落”的搭配如下:

(15)触景生情,那飘落的树叶,似乎有了灵性,更使她哀叹起人生的短暂来。(《宋氏家族全传》)

(16)相对地,后者的时间是疾病,渐渐丧失生命力,他变得衰弱,宛如凋落的花瓣,随着时间的流逝,患者更接近死亡。(《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17)天上不会掉落馅饼充饥。(1998年人民日报)

(18)他想起牢里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泪,说:“我老师的心肠,真是铁石铸成的啊!”(《中华上下五千年》)

(19)而早春或晚秋,女性由于激素分泌量的变化,生理状态不易保持平衡,有时一天掉落头发达100多根,这并不算病态。(《养生与健美方法100例》)

(20)这里景致、情调、有如美国加州和夏威夷的海滩,每当落日斜照,海面金波闪闪,遂名黄金海岸。(《1994年报刊精选》)

显然,以上例子中的“下”都不能更换为“落”,“落”也不能更换为“下”。原因在于,在“降落”义范围内,“下”有主动或有什么东西支配这样的意义,“落”正好缺失这样的意义,只是客观地记述从高处往低处的运动现象[1](31-34)。比如例13中,“下麦种”,该句子隐含的主语为“人们”,“下”这个动作是人为实施的;例10、例11、例12的用法同例13,“下车”“下班”“下课”都有一个隐含或浮现且主动实施“下”这个动作的主语,即某某人;例14中,实施“下葬”这一动作的主语“检察官”更是浮现在表面;例9中,“下蛋”,“下”的这个动作是由“母鸡”实施的。“落”没有这样的支配意义,只记录了物体从高处往低处、从上往下的运动过程。比如例15、例16叶子花草的凋落,例18、例19眼泪、头发或者牙齿的掉落,例20的“落日”,都没有主动发出“落”这个动作的主语。例17“天上不会掉落馅饼充饥”是“天上掉馅饼”的变异形式,意思为一切东西都是需要出力才可以享受到的,“天上不会掉落”说明天上没有发出“落”这个动作的主体。

那么,在和“雨”搭配时,北方方言区为什么与“下”进行搭配呢?李行健认为:“‘下雨和‘落雨的并存,很可能出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对‘雨的看法不同,即‘雨是否有什么东西在支配它呢?用‘下似乎暗含无形中有‘天在支配雨,‘落没有这种意义。”笔者认为,在北方方言中,“下”和“雨”的搭配使用与中国的农业经济有关。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的发展与雨情密不可分,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雨神是古代中国民间崇拜的自然神灵之一。中国北方缺少雨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下雨”的搭配自然更多地存在于北方,人们渴望天上有雨神,雨神支配雨水,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奏乐、歌舞,或者焚人等形式祈祷雨神降雨。

当然,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不断深入,科学文化不断普及,人们不再相信雨神的存在,但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四)“下”与“落”在南方的消长

现代北方方言选择“下雨”作为对降雨这一自然现象的表达,现代南方方言(如吴语、闽语、粤语)却选择“落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汉代以前中原移民语言遗留的影响。证据如下:

1.“落”的使用范围广

上古汉语不说“落雨”,也不说“下雨”,单说一个“雨”字,承载了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性。名词念上声;动词有上、去两读,念上声时是不及物动词,念去声时是及物动词(孙玉文,2001)。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是之时,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中的“雨”为不及物动词,念上声,《全汉诗》卷一:《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雨”为及物动词,念去声。

当时已到南方的中原移民后来要用一个分析性表达式“x雨”取代综合性动词“雨”。《尔雅·释诂》:“陨、磒、霣、湮、下、降、墜、摽、零,落也。”《尔雅》用“落”解释其他含降落义的词语,说明“落”在战国末期一定比“下”的使用范围更广,也更常用,显然,中原移民们选择“落”与“雨”搭配的可能性更大。

2.“落”的平行意义引申

南方方言选择“落”和“雨”搭配而不选择“下”,可能是吴、闽、粤方言中的“落”与北方官话中的“下”存在一系列平行意义上的引申,比如普通话中说“下葬”“下车”“下楼”,吴、闽、粤语说“落葬”“落车”“落楼”;普通话中说“下班”“下课”,吴、闽、粤语说“落班”“落课”;表示趋向意义时,普通话用“下来”,吴、闽、粤语说“落来”,如“跑落来”“洒落来”“掉落来”“接落来”“流传落来”;表示结果意义时,普通话用“下”,闽语(厦门)说“落”,如“定落决心”“定落目标”“定落下订单”等。

这种平行引申很像亲属语言中的语音对应[2](75-81)。古汉语中“下车”的说法早于“下雨”,《孟子·尽心下》:“冯妇攘臂下车。”《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吴、闽、粤方言中的“下”有低处义,但没有从高处到低处义,因而不会说“下车”,也不会说“下雨”。

四、结语

“下雨”与“落雨”的分布,南北分界线清晰,只存在少数例外,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水资源需求量大,自古以来,中国北方缺水,当科技尚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以神灵为心灵寄托,在这样的情况下,带有某人或某物主动支配意义的“下”成了人们的第一选择。“落雨”被南方选择是中原移民的遗留,“北方趋新、南方存古”是汉语演化的大趋势,从某种程度来说,“下雨”“落雨”在汉语方言中南北分布的格局正体现了这一点。有关“下雨”的一些其他说法,比如“做雨”“荡雨”等,其来源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行健.从语言发展和社会心理看某些词语的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7(05).

[2]张雁.兴替与选择:“下雨”“落雨”的历史比较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4).

猜你喜欢
落雨北方
雨中画景
落雨大
探讨北方有机大白菜栽培
果树在我国北方居住区绿化中心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