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生象外

2021-08-06 20:19蔡斯永
牡丹 2021年10期
关键词:闺怨思妇首词

蔡斯永

闺怨诗篇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闺怨意象的营造,而闺怨意象在诗词艺术构思、艺术表现、意境营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能画龙点睛,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联想。

人们都渴望爱情。但在封建社会,不少女性因各种原因没有爱情生活,身处闺阁之中,但孤单寂寞;也有不少妙龄女子,她们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却被锁在闺阁之中,她们的心灵是极其脆弱、敏感的,外面的景色变化都能引发她们的悲愁和怨叹。另外,由于中国文化中有家国同构和比兴的传统,诗人往往借助闺怨诗词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伤。唐宋时期出现了“男子作闺音”的文学现象,所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闺怨诗篇。闺怨意象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艺术构思的作用

精巧的艺术构思是评判一首好诗词的关键。诗人在选择素材、营造意境时,要先想好情节,而意象在情节设计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人们最为熟悉的闺怨名篇——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欲抑先扬,开头两句写不知愁的少妇开开心心地梳妆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她在远眺之时,忽然看到远处杨柳青青,春意甚浓,心情由喜而愁,由愁而悔。为什么她的心情会发生如此强烈的变化呢?这是因为杨柳使她想起了当年鼓励夫婿外出求取功名时,折柳赠别的情景。如今,夫婿远在千里之外,而自己只能独守空闺,青春易逝,这种状态使她感到后悔。由此可见,杨柳意象在全诗的艺术构思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一意象,诗歌无法实现这突如其来的转折,不可能有如此耐人寻味的韵味。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生动地写出了少妇心情的变化,而又没有直接说明变化的原因,只是抛出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杨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一个意象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使整首诗歌顿然生色。诗人也经常受到某一意象的启发,从而构思出一些美妙的诗歌,例如,金昌绪的成名作《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结构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余法而有余味。”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认为:“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这首诗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要归功于黄莺儿这一意象的妙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黄莺的啼叫声悦耳、动听,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但为什么诗中的主人公要把它赶走呢?这令人感到疑惑,诱人深思。接着,诗人作了回答:“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原来是因为黄莺的啼叫声惊醒了思妇与远在辽西的丈夫相会的好梦。在现实中,思妇与丈夫无法相会,只好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梦中,而好梦又被黄莺吵醒,思妇十分气恼。

整首诗不着一个“怨”字,但怨气深长。诗人抓住黄莺啼叫与思妇好梦之间的矛盾,以打黄莺为感情抒发的突破口,创作出这首千古绝唱,把一个独守深闺、不堪凄寂的思妇形象写“活”了,并突出了其孤独、烦躁的心情。

二、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唐宋时期的闺怨诗词多写风月之情,具有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化抽象为具体。明代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由此可见,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反对“情直致”,而是通过意象营造一种魅力无穷的艺术境界。

闺怨诗词在这方面就有比较突出的成就。例如,李珣的《菩萨蛮》:“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这首词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位春意萌动的少女。猛然一看,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景物,采用国画散点透视的技法,以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先将视点投向水面,即“回塘风起波文细”,春风乍起,吹皱一塘清水,幽静的水面涟漪荡漾,这暗示着少女的内心起了情感的涟漪。接着,诗人将视点转向岸上:“刺桐花里门斜闭”,花开门闭之景象征着少女情窦初开的爱情,景语中蕴藏着情语。然后,这首词展现了多变的视角:“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从天上的残阳到平旷的原野,鹧鸪双飞双落,仰视与俯视不断转换,而视角的转换折射出少女心底感情的起伏。从意象的内涵来看,“残日”蕴含着时不待我,须珍惜青春年华之意,在这里引申为珍惜感情之意,而“双鹧鸪”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象征爱情和美的意象。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少女萌动的感情通过一幅春日的图景及“波文”“刺桐花”“残日”“双鹧鸪”意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而非“情直致”。

这首词的下阕多写情语,但并非一味写情,而是通过“征帆”“烟水遥”营造一叶白帆在浩渺烟波中远去的意境,突出少女失意的苦闷。

为了追求这种含蓄婉转的审美效果,唐宋词人非常重视词的结尾。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说:“词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唐宋词人一般采用以景结尾的方法。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闺怨诗词拥有大量柔婉的意象,所以在以景作结上有很多成功之作。例如,谢逸的《蝶恋花》以“一川烟草平如剪”结尾,显得含蓄婉转,意味深沉。因为春草发芽意味着冬去春来,而迷人的春色很容易引发闺妇怀远、游子思归等情感。另外,芳草丰茂,伸展无边,能引起绵绵无期的离愁别绪。谢逸以一川芳草结尾,并把这一川芳草置于烟雾朦胧之中,更显得余韵袅袅。除此以外,尹鹗的《临江仙》以“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结尾;秦观的《南歌子》以“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结尾,同样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意境营构的作用

意象与意境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诗学概念,侧重点不同。意象指个别的物象和事象,而意境指整体的場景,着眼于全篇的构思。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里的“伙伴”,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诗格》中有一段关于意象的精妙论述:“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搜求于象”指意象的选择;“心入于境”指意境的营造;“神会于物”指意象的契合。《诗格》对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做了初步的论述,也就是境由象来。

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里说得更清楚:“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主要元素。

以毛文锡的《更漏子》为例进行分析: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

这首词写闺中怨妇因心有所想而彻夜不眠;因思之深、爱之切,故怨亦深、恨亦切。

全词分上下两阕。首先来看上阕,主要由“春夜”“子规啼月”“灯”等意象组合成一个孤寂的春夜之境,以哀景写哀情。

“春夜阑”一句,春风送暖,百花盛开,花前月下,佳景良辰,本应是情人互诉衷肠的大好时光。然而对于独守空房的思妇来说,却无法与情人互诉衷肠。这样的夜晚是最难熬的,各种相思情、离别恨以及独居的孤独之情很容易被勾起。

“花外子规啼月”,深夜里,明月高照,百花丛中子规哀鸣。鸟声本不大,但听得清楚,烘托环境的寂静。“子规”本来是思归的意象,其声凄楚,更容易勾起思妇的哀怨之情,这里用来表现思妇期盼亲人归来的感情。

“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思妇独守空闺,对着一盏残灯不能入寐,梦也难成,带着凄凉之感。“孤灯”意象对思妇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接着再看下阕,主要由“丁香”“宵雾”“晓霞”“双燕”等意象构成一个温馨的春晓之境,以乐景写哀情。

“庭下丁香千结”,庭院中的丁香含苞待放。诗人多用“丁香”意象来象征愁怨,例如,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更漏子》中描写丁香花含苞待放,这本是赏心悦目之“乐景”,但因为“丁香”意象的特殊内涵,表现了思妇的愁肠千结。

“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夜雾已散,晓霞吐辉,燕子双栖双飞,绕梁而舞,这也是一种“乐景”,然而思妇独居,容易让人产生人不如燕的落差。五代欧阳炯的《献衷心》云:“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毛文锡《更漏子》的结尾正是表达了此意,虽然没有明说,然而其中的怨恨之意十分明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以哀景写哀情,还是以乐景写哀情,都离不开意象。如果没有这些意蕴丰富的意象,就不可能营造出如此意味深长的意境,这首词也就没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了。

此外,这些意象通常不是孤立地使用,而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形成一个意象群。关于意象组合的方式,前人已多次论及,本文不再详述,只列举两个例子分析意象的组合所带来的审美效应。

韦庄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这首词中,思妇倚楼望远,只见芳草萋萋,不见归人。飘零的落花引起韶华消逝的无限悲愁,使她发出深深的叹息,流下了痛苦的眼泪。这首闺怨之作结合春天,以“芳草”“落花”等意象加以烘托,显得分外动人。

顾敻的《杨柳枝》:“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鸳帏罗幌麝烟销,烛光摇。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作者在词的上阕采用“秋夜”“漏迢迢”“麝烟”“烛光”等意象,把思妇安置在阴冷凄清的环境中。下阕把思妇空守闺房的寂寞凄苦融入潇潇暮雨之中,营造一种静中有动、动而更静的意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

(韓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

猜你喜欢
闺怨思妇首词
春 思
长相思·一重山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神回复
新闺怨
宋高宗的眼力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吴藻词研究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