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的生活美学

2021-08-09 07:33寒石
农家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田头茭白植株

寒石

茭白以肥、白为美:白而肥、肥而白为上品,白而不肥、肥而不白次之,不白不肥者,则可以如敝履弃之了。

上好的茭白白得丰腴、水润、肥美,富有光泽,犹如雪夜月色,不带一丝瑕疵。茭白适应性强,喜温润气候与水域,凡是有水有泥的地儿,皆是其扎根、安生处。在江南水乡,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栽几株茭白,随处可见其郁葱葱、蓬勃勃的身影。谁见到零碎的水岸田头、闲塘野漕、烂湿泥沼,谁都手痒痒,忍不住想去插几株茭白苗。哪家有片茭白田,哪家的餐桌上就有份可口保障。秋后栽的苗,转年春后,那田就能被茭白宽而长、齐胸高的叶秆儿发满,风过处泛起层层绿波。待到暑伏天,一拨拨的时令嫩茭就可以上桌上市了,一直让人吃到秋风起。

茭白古称菰。最早的菰并不长“白”,而是结米,称“菰米”。古人最初把它视作谷物来栽培。《周礼》中将“菰米”与“黍”“麦”“稻”“菽”“稷”并称为“六谷”。后来“菰”受到黑粉菌的寄生,植株便不能再抽穗开花,转而于根茎处形成畸形肥嫩的菌瘿,古称“茭郁”。西周时期,人们发现这种菌瘿细嫩可食,“菰”于是由粮向“菜”转化。“菰”的地下茎呈竹节状,交叉横生在水下土壤里,古人于是名“菰”为“茭”。《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这是说菜了。《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人们已以茭白为菜了。”

茭白的白,竟始于一场 “事故”。事实上,现在依然有野生菰植株在不为人知的野外开花结米,只是极少见罢了。

具有戏剧性的是,入侵菰、让菰变“白”的菌,竟是黑的黑粉菌。如同冬虫夏草,因真菌寄生,最终生生由虫变成了“草”。我们偶尔在菜场会买到内含黑筋或黑点的灰茭,便是黑粉菌“不作为”的结果。黑粉菌的菌丝体入侵茭白地下茎芽体形成的植株,促进茎薄壁细胞分裂增多并高度液泡化,最终膨大成餐桌上白腴美味的茭白。当然,也有的茭还停留在“菰”状态,不长“白”,照常开化结穗。这就是说它没让黑粉菌入侵。

自被当作蔬菜后,“菰”的别名也多起来,如菰芛、菰瓜、茭瓜、茭笋、水笋、高笋等,不是瓜就是笋。剥去外壳后的茭白莹润如玉,玲珑可人。茭白收割时节,茭农们绾着裤腿,手握锋利的镰刀,在茭田里逡巡。那些成熟饱满的茭白,就像健美的村姑羞涩地藏茭的软壳之中,只有一层层剥去外衣,才能一睹其芳容──通体玉白,圆润光泽。直接生食,既有萝卜之脆嫩,又有莲子、菱角之微甘,自然本味,是蔬中上品。清代李渔说,蔬食之美,一在清,二在洁。茭白形质,堪当其美。鲁迅曾在《朝花夕拾》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岂止鲁迅,晋朝的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秋天来了,忽然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脍,便滋生缕缕乡愁,当即辞官弃职,回到苏州老家。

我年少时,家里田头田脑补丁似的也栽了几片茭白,每当母亲在灶间嚷没菜下锅时,父亲就赤了脚、甩着双手去几处茭白田转转,不多会儿就拎了一揳茭白回来,有时还顺带逮上几尾黄鳝、泥鳅(茭白田里多黄鳝、泥鳅)。母亲不一会就变戏法似地烧出一桌大受欢迎的茭白家常菜出来。

茭白有品,其质白嫩,色白晳,味清淡,既可以我为主,清炒、油焖、红烧、白焯,清雅脱俗,口味纯正;又可与别的食材配伍,煎、炒、烹、炸,无往而不胜,是公认的“百搭”。更可贵的是,其善于吸收其他配菜与调料的味道,兼收并蓄,融汇调和,毫无违和感。

猜你喜欢
田头茭白植株
太湖茭白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烧毛豆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创新政策如何“防漏”——有的政策遭遇漏斗,水到田头干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村姑
认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