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蜜蜂》为例,浅谈单元要素的落实

2021-08-09 16:53陶新云
天津教育·中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落实蜜蜂

陶新云

【摘  要】单元内的不同课文对同一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的排列先后顺序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教师需要根据课文所包含的单元要素的不同任务来展开教学,巧妙落实语文要素。本文以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蜜蜂》为例,谈谈此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本课中的落实。

【关键词】语文要素;同一单元;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0-0097-02

Take "Bee" as an Example to Talk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t Elements

(The Second Primary School of Experimental School of Xishan Senior Middle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China)TAO Xinyun

【Abstract】Different texts in a unit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elements of the same unit. The order of arrangement is different, and the reading methods used are also different. Teachers need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asks of the unit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text, and cleverly implement the language element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econd-volume text "Bee" in the third grade of Chinese as an example to talk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elements of this unit in this lesson.

【Keywords】Language elements; Same unit; Implementation

《蜜蜂》这篇课文来自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大自然”。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和“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一个指向阅读,一个指向习作。

一、对比勾连,解读语文要素

第一个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并掌握概括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出现过一个很相似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见表1)。三年级上册的“关键语句”其实是文中明显能找到的一句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就能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对比两条要素,途径是一样的——借助关键语句,能力是递进的——理解和概括,内容从“意思”变为“大概的意思”,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了。第二个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是一个指向习作的要素。课文就是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布尔为验证“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一结论而做的一项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非常完整。内容的勾连让课文成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研读教材,寻找要素落脚点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学生也只有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何将这个要素落实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值得教师深思。这个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第一篇《花钟》,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第二篇《蜜蜂》;第三篇略读课文《小虾》则要求学生对已学的方法进行巩固和运用。比对三篇课文发现,《花钟》和《小虾》中都有较为明显的带有提示性的句子。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借助已有经验,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然后引导他们找到关键句进行概括。这与要求学生直接摘录关键句是有区别的,所以在这一篇课文教学时,教师需明确说清楚教学要求。《小虾》是第三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就是:默读课文,说说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关键句就是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很简短,学生都能找到。然而,在第二篇课文《蜜蜂》中,却是无法找到这样直接或是半直接提示的关键句来概括某一段的大意。再三解读教材,发现课后习题一为下图。

介绍实验目的的内容来自课文第一自然段,“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实验。”这两句话,无论摘录哪一句,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实验目的。再读课后习题的例句: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听说……”表示不确定,“想做实验”就是想“验证”“是否”有这种能力,这就是借助关键语句来概括大意的范例。实验过程的叙述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第六自然段,教师想要学生讲清楚实验过程,就要引导他们说清楚每一个步骤,语言要简洁,但不能漏掉关键信息,这就是概括。实验结论也是如此。解读至此,教师才将看似没有落脚点的语文要素找到归处。当然,只有学生能够完整地说清楚实验过程,才能为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写作做好铺垫,按顺序说清楚是能够写清楚的前提。

三、实施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一)实验目的为“引”

1.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2.可以把两句话合为一句话,表达更简洁。3.“听说”表示半信半疑,“想做个实验”就是要验证别人的说法。合起来就是“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就是实验目的。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如何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文章这段话只有两句,存在因果关系,若教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来说实验目的,也是可以的。但本课语文要素需要训练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笔者又将“表达简洁”作为新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将思考的过程讲清楚,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

(二)实验过程为“扶”

1.画句子:法布尔做这个实验的句子。2.理清实验过程分几步——捉蜜蜂、放蜜蜂、做记录。3.提醒学生说清楚这里的“捉”和“放”特殊的地方。①捉些蜜蜂放进纸袋。②走到四公里外,给蜜蜂做上记号后放飞。③记录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和数量。4.提醒学生用上连接词,有顺序地说清楚经过:先是捉些蜜蜂放进纸袋,让它们与外界隔绝;接着走到四公里外,给蜜蜂做上记号后放飞;然后记录蜜蜂飞回来的时间和数量,发现至少有十五只蜜蜂准确到家。划出的句子内容是主人公整体感知实验的经过,但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说清楚实验过程时避免直接读句子。在课程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结把“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方法再次明确,按顺序把谁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说完整。

(三)实验结论为“放”

1.揭示实验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2.引导学生学着实验目的的概括方法,试着概括实验结论,要求他们不能直接摘录课文原话。“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句话中“本能”就是关键词语,所以实验的结论就是: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因为这句话简短,主要意思明确,所以教师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试着概括。以上步骤教师皆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完成,当学生交流结束后,要求他们准确填写表格,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的信息,对照着表头相应填写。其实,单元内的不同课文对同一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包含的单元要素的不同任务来展开教学,巧妙落实語文要素。

参考文献:

[1]汪洁琴.平实性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和教学策略——以统编教材三年下册《蜜蜂》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9(01).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落实蜜蜂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蜜蜂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蜜蜂
蜜蜂
蜜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