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卒中弛缓期瘫痪的效果观察

2021-08-09 23:19魏学师张红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7期
关键词:脑卒中针灸

魏学师 张红华

摘  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中,应用针灸联合康复理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8例在齐河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等分为两组,每组39例。其中常规组接受康复锻炼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针灸疗法。将两组治疗后的功能障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明显降低了肢其体功能障碍的程度,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康复理疗;脑卒中;针灸;瘫痪;弛缓期

中圖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049-03

临床实践可知 ,弛缓期患者肢体的肌肉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变弱或者是消失,早期出现肌萎缩,也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等情况,通过肌电图检测可显示传递速度明显减慢,并产生失神经电位[1]。一般而言,脑卒中初期给予患者各项康复锻炼方法,加之针灸治疗,不仅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效用,还能即刻改善组织微循环,继而改善脑卒中弛缓期患者瘫痪的情况,明显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2]。临床上一般给予药物治疗,但是不利于身体功能的迅速恢复,故而给予其中医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针灸疗法的历史久远,其作用于人体后可以迅速通经活络,运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现就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78例在齐河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等分为两组。治疗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2~85岁,平均(65.23±2.66)岁;发病时间13 h~7 d,平均(3.36±0.89)d;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2例,大专以下学历27例。常规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53~84岁,平均(65.11±2.89)岁;发病时间10 h~7 d,平均(3.11±0.89)d;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2例,大专以下学历27例。两组的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脑卒中的判定标准,且处于疾病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的发病时间少于1周。

排除标准:患者不能接受针灸疗法患者依从性差,不能参与研究;患者有沟通障碍,不能参与研究;患者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疾病。

1.3  方法

常规组在接受脑卒中紧急处理之后,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在其病情稳定之后,给予康复功能锻炼:①在该时期应当定期变换体位,使得瘫痪的肢体始终保持在功能位置,之后康复师详细检查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平衡协调、肌张力、各关节活动度、有无认识障碍等情况,给予其相应的康复锻炼方案;②康复师协助患者被动活动其各个关节(活动15~20 min/次,2~3次/d),使得关节保持正常的活动度;③康复师在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时,应当注意其体位,避免将患侧肢体压迫,在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拉伸时,先要锻炼肢体各关节,活动的顺序当由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在患者能够适应的情况下反复进行训练;④引导患者注意偏瘫的情况,能够通过自主神经使患者恢复自主运动,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⑤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实施分级训练,若评定为0级,给予患者床上功能锻炼指导,协助其进行正确的患侧肢体摆放,给予瘫痪的肌腱以及肌肉,需要实施轻柔的手法进行按摩,并且强化足跟以及踝关节得的按摩,利于血液循环;对于Ⅰ~Ⅱ级功能的患者,需要进行一对一被动训练;对于Ⅲ~Ⅳ级的患者,需要进行抗组训练,并且强化协调性运动,利于提高肢体的敏感性。

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针灸疗法,上肢选取的穴位:肩    穴、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下肢选取的穴位:双膝眼穴、伏兔穴、双足三里穴;肘关节选取的穴位:肩三针、天井、后溪穴;医师在施针时先对穴位等处的皮肤进行消毒,之后采用一次性针对患者进行垂直进针,并采用捻转手法,得气之后停留20 min,治疗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之后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判定。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治疗前、后(2个月后)的运动功能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简化量表)进行判定,共计100分,其中低于50分表示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程度严重,分数高则意味着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轻[3]。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计100分,其中40分以下认为患者有重度功能损害,分数高,则意味着患者的生活能力好[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障碍评分

治疗后,治疗组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

治疗后,治疗组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討论

脑卒中弛缓期瘫痪也被称之为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发生在疾病的初期,发生的原因与下运动神经元,即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者是脑干神经运动核以及发出的神经纤维病变有关。中医认为脑卒中发生的原因是气血两虚、脏腑失调,进而引发情志失调,引发心律失常、忧思愤怒等问题,患者容易发生气血闭阻、经脉闭阻等病症。若能够立即对弛缓期瘫痪患者实施瘫痪肢体的功能摆放,并给予其正确的动作干预模式,逐渐使其掌握合适的自主锻炼的方法,可以明显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建立。

有研究指出[5],运用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利用针刺法对患侧肢体穴位进行刺激,继而可以疏通经络、刺激组织神经,利于机体气血运行,而且也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将机体组织微循环明显改善,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笔者利用肢体功能障碍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进行研究,该量表中含有对上肢功能、肌肉活动、协同运动等衡量标准,通过该量表的评定,可知患者通过治疗后的肢体障碍程度减轻,结果可知:相比常规组,治疗组运动功能障碍评分明显高(P<0.05),通过针灸治疗,可以迅速刺激机体组织得到恢复,改善血液循环,加之功能锻炼,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后续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种包含了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以及工具性生活能力量表两方面的内容,若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良好,则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的恢复。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应用于脑卒中弛缓期瘫痪患者中,明显降低了肢体功能障碍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吕春波.早期针灸理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影响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17):258.

[2]任艳芳,赵素红.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卒中弛缓期瘫痪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19):40-41.

[3]冉瑜.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卒中弛缓期瘫痪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9(30):248.

[4]鲍海琴,万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7):1925-1928.

[5]刘晓飞.温针灸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16):147-148.

猜你喜欢
脑卒中针灸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灸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