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日报》学写作2021年高考必背满分作文时评范本

2021-08-09 14:0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精神

时评即“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其在写作上往往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独到的观点。而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从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材料作文、全国Ⅱ卷“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材料作文、北京卷“2019的色彩”命题作文、天津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材料作文,到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材料作文、北京卷“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材料作文、天津卷“中国面孔”材料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精神、包含极强时代色彩的“时政作文”正在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而“时政作文”的写作方式与时评文的写作方式在素材、立意、结构和论证等方面,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那些优秀的时评文正是每个高三学子都应该学习、借鉴,甚至模仿的满分作文范本。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就结合“青年与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传统文化”“美育”等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从《人民日报》上精选了七篇时评佳作,并对其在写法上的亮点进行了点评。同时,我们还对这些热话题进行了写作上的拓展,只要大家认真研读,定能从中习得满分作文的写作之道,进而在高考考场上成就自己的锦绣文章。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之“青年与时代”

不负青春韶华

文/吴 月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2021年2月4日,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队员们唱起歌曲《少年》,无数观众被他们的活力和激情感动。

人们为何感动?不只因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们唱了一首年轻人熟悉的歌,还因为这些曾经的“少年”身上依然葆有可贵的青春精神。少年时代,他们有过无悔而不凡的青春,而后又在奋斗中度过不曾庸碌的岁月;如今,才能意气风发,“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这些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少年”们已不再年轻,但奉献奋斗的精神,依然有着青春的印记。这种心境与精神,对当下的青年来说,更加值得珍视与借鉴。

青春的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一定要干好。”舞台上,78岁的吴毓鸣这样说。1968年,他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服从分配,选择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是艺术团成员们在年轻时共同的选择。 1 今天的年轻人,依然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创新创业舞台上,在破解科研难题的日夜攻关里,理想之光继续闪耀。

青春的精神,是追梦路上的不懈奋斗。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是青年人奋斗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依然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闪光。在2021年1月评出的2020年“最美大学生”中,清华大学学生单思思争分夺秒,在疫情防控中用科研成果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武汉科技大学学生闻健主动申请去往西藏,为祖国守边疆、护国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刘智卓与同学们深入治沙一线,一坚持就是5年…… 2

当传承的青春精神与当下的青春年华交相辉映,意味着青春的延续,也意味着由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青春之我”,组成“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书写人生、创造历史。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当代青年应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迈向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3

文章先列举了吴毓鸣这样一个典型个例,同时在叙述的时候,做到了既有精彩的直接引语,也有对其人生经历的高度概括。如此一来,这个个例的呈现就十分完美了。接着由点及面,点明吴毓鸣的行为是整个艺术团成员们在年轻时的共同选择,就使得论述由个性走向了共性。当大家想描述一个群体及其具备的品质时,这种写作手法可以借鉴。

文章将青春的精神分成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和“追梦路上的不懈奋斗”两个部分来进行论述,并且把主旨句放在了段首,让人一目了然。同学们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也应把主旨句放在显眼的位置上,让阅卷老师能够一眼就知道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否则势必会影响作文的得分。

都说写一篇优秀的文章要做到“虎头、猪肚、凤尾”,文章的结尾要语言华美、气势充沛,令人印象深刻。本文的结尾就再次点题,升华了主旨,呼应了标题,对当代青年发出呼吁,语言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堪称“凤尾”。

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文/张 凡

时间见證成长,奋斗定义时光。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90后”“00后”义无反顾冲锋在抗疫第一线,让世人见证了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青春力量。

于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科技创新各领域,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广大青年燃烧青春、勇挑重担,保持着朝气蓬勃的英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青年一代冲锋在前,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嫦娥五号探月取壤的征程上,“80后”“90后”已经成为托举“嫦娥”的中坚力量,擎起了中国航天的未来。挺身而出的青春担当,开拓创新的青春智慧,脚踏实地的青春奉献,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奋勇争先的群像。 1

曾经有人说,“90后”“00后”是娇滴滴的一代,是“长不大的孩子”,但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青年人奋斗的身影成为亮丽的风景,青年人火热的干劲振奋人心。开山岛上的年轻人接过守岛接力棒,用青春奋斗续写爱国奉献的崭新篇章;扎根农村的扶贫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坚定脚步丈量脱贫攻坚之路;在故宫博物院深耕的年轻人,以匠心独运的创造,让古老的紫禁城焕发新的活力……各行各业的青年把理想和抱负熔铸于脚踏实地的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注入正能量。 2

时间长河奔腾不息,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做好开局起步的工作,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实现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中流击水的劲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广大青年应当坚定“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勇气和信念,踔厉风发、志存高远、攻坚克难,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如今的青年一代,既面临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时代机遇,也肩负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梦为马、珍惜韶华,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才能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拼搏奋斗中闪光! 3

在2020年,疫情防控和“嫦娥”探月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青年人已在其中成为亮眼的中坚力量。本段对此的表述凝练、准确,大家在写作相关话题时可以直接使用。而且“于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挺身而出的青春担当,开拓创新的青春智慧,脚踏实地的青春奉献”等对偶或排比句也写得非常精彩,大家可以合理引用或化用。

本段先从部分人对“90后”“00后”的误会谈起,树立起一个靶子,以便随后进行批驳。在批驳过程中,作者所列举的开山岛上的年轻人、扎根农村的扶贫干部、在故宫博物院里深耕的年轻人三个例子,都具有相当的时新性和典型性,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学们在使用举例论证的时候,也要尽量列举当下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让荆轲、屈原、韩信、司马迁等古人歇歇吧。

文章高屋建瓴、大开大合,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代青年。在对那些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青年进行褒奖赞美的同时,也对更多青年发出呼吁、提出期许。文章既回顾了过去,又立足于现在,还展望了未来,逻辑层次清晰,用例典型恰切,语言优美凝练,情绪饱满激昂,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链接

在面对“青年与时代”这一话题时,下面的言论大家可以直接引用。

★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文学家 鲁迅

★ 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文学家 巴金

★ 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大钊

★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挪威戏剧家 易卜生

在面对“青年与时代”这一话题时,下面的文段可以成为大家的论述范本。

★ 青春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无法再生,应有敬畏之心,不可以虚度,不能够荒芜。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 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 对勇敢者而言,要坚定的不仅是不畏惧、不胆怯的生活方式,更是不服输、不言败的人生态度,如此方能愿拼搏、敢担当、可成事。诗人郭小川曾说:“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大胆地想望,不倦地思索,一往直前地行进,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在年轻人的行囊里,勇敢的梦想必不可少,勇敢的行动才能讓梦想开花结果。

★ 青年应该有阳刚之气。何谓阳刚?在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中,所谓阳刚之气,少年之气,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就是“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而只有这样的少年才值得人们叹其“美哉”,叹其“壮哉”。如若要给青年画一张像,那应该是闪耀着蓬勃朝气、拥有着阳刚之气、葆有着向上向善的心灵,坚忍不拔、为理想而奋斗,心怀家国、志在四方。

★ 实际上,谁都可以成为青年人的“榜样”,关键是,要学习他的什么?是羡慕他腰缠万贯、挥金如土,还是钦佩他的奋斗之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是眼红他的前呼后拥、派头十足,还是崇拜他的废寝忘食、心无旁骛?这一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心里一定得有答案。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愿这个新时代,能唤醒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愿你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磨砺成自己的“榜样”“英雄”。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之“脱贫攻坚精神”

让脱贫攻坚精神放射新光芒

文/李浩燃

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丈量着前行的步履,标注着奋斗的艰辛,沉淀着精神的价值。 1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刻写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闪耀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精神的力量,令人心潮澎湃。“农民院士”朱有勇扎根农村,让马铃薯变成当地脱贫致富的“金疙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回乡奉献、驻村扶贫的黄文秀,为村里的孩子办户口、筹学费,带领村民发展砂糖橘产业、扩宽销售渠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派出的勘探团队,五进河川深谷、累败累战,终于在8公里外的山谷找到一处甘泉,为村民找到安全达标的水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映照着力拔穷根、默默奉献的精气神,并且有力证明,脱贫攻坚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 2

旌旗引征途,实干见精神。1000万以上——这是自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年均减贫人口的数字。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一批批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全力以赴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人民以不屈意志、实干苦干,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3

脱贫攻坚,感动山河;千年梦圆,就在今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激发出乘风破浪、阔步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首来时路,脱贫攻坚战凝聚了举国同心的坚强意志,激扬起不可战胜的奋进伟力,熔铸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砥砺再出发,一个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正带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永不懈怠、锐意进取,让脱贫攻坚精神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我们就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精神的力量无穷无尽。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必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勝利!

清代文学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妙语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本文作者深谙此道,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排比的句式开篇,可谓“先声夺人”。同时,“丈量”“标注”“沉淀”这三个动词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短短两百来字的文段,既有朱有勇、黄文秀等个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突出贡献,又有新疆水利厅派出的勘探团队在扶贫攻坚战中的辛苦付出,还有对人物事例的精辟分析。这种点面结合的选材方式、例理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简洁有力的文字,都是一篇议论文脱颖而出的必备要素,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时不妨多学习、借鉴。

列举准确、翔实的数据作论据,既可以体现出作者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又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时,可以根据论证的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列举数据作为论据,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列举的数据一定要精确、可靠,并且具有针对性。

相关链接

在面对“脱贫攻坚精神”这一话题时,下面的言论大家可以直接引用。

★ 我不是在做什么好事,只是不想让孩子因贫困辍学。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张桂梅

★ 脱贫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但经过这八年,我们确确实实是摆脱绝对贫困了。我走了这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乡村,它们都通过精准扶贫改变了原来落后的状态,真是让我由衷地感到幸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李 玉

★ 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我的家乡,我想为家乡建设出份力。而且,党号召我们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我是党员,就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黄文秀

★ 我的爱好就是帮助农民富起来,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想要继续奋斗。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赵亚夫

★ 打通村民的致富路,丝毫不亚于劈山开石,但流血流汗我们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呢?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毛相林

在面对“脱贫攻坚精神”这一话题时,下面的文段可以成为大家的论述范本。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样的伟绩,必将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所有推动梦想实现的力量当中,勤劳奋斗最为关键。未来的路还很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经历了脱贫攻坚精神洗礼的国人,必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未来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等不来、也送不来,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我们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钢铁勇士,只有为了信仰不怕牺牲的普通人。一声令下、扎根基层、殚思竭虑、死而后已,那些倒在扶贫路上的“钢铁战士”用生命书写了担当和忠诚,践行了初心和使命。每一个殉职的扶贫干部都是一束不灭的光,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星光璀璨、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足迹、他们的精神构成了对这段不朽战贫史的最生动记录。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那些用生命铸就辉煌的英雄,值得永远被铭记。

★ 从华北平原到秦巴腹地,从大别山区到黔西苗寨,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走出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人民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必将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 鲁迅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在最真切触摸老百姓脉搏的地方,青年干部就是这样的一星萤火,保持以梦为马的激情,发出能给乡亲们带来温热的光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人的干劲有多足,中国前进的脚步就有多稳健。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唯有把自己深深嵌在国家成长的年轮里,方能在奋斗中成小我、利大家。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之“人文关怀”

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文/李浩燃

高速铁路网不断延伸,运营里程向着4万公里迈进,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不调价,经停一个个小站,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疾驰如风的动车组与慢悠悠的绿皮车,对照鲜明、耐人寻味。

老乡口中的“小慢慢”,平均时速一般不足40公里,终年无休、票价低廉,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梦想。不只是“慢火车”,从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到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从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到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在多领域推出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公共服务项目。一项项务实举措,有针对性地破解民生难题,扎扎实实地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生动说明,新时代中国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 1

发展的温度,饱含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情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强化精准施策,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落下任何地方,也不让任何人掉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发展的温度,仰赖于不弃微末、解决问题的实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防控期間,一张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得到众多网友点赞。不久前,“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谋划更周全、举措更细致,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众提供温馨的公共服务。

发展的温度,展现出不以短期利益做取舍的境界。蜿蜒于崇山峻岭的“慢火车”,乘坐几站的车票价格仅仅几元钱,如果进行简单的经济成本核算,显然是亏本的,但它却是沿线百姓出行离不开的生命线、致富路。偏远山村没有几户人家,但通信基站依然如常架设、巍然矗立,因为造福群众不能囿于计算经济效益。我们深深懂得,发展不仅是国家的宏大叙事,更关乎个体的切身利益,是具体而微的。 2

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用实绩标注着创新发展的速度。“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九章”横空出世,“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神州大地上,到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毅前行,把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推向前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能在奔跑中日益丰富发展的维度,拓展发展的价值。

“我的使命就是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这与火车的快慢无关。”一列“慢火车”的列车长如是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永葆初心、砥砺恒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磅礴力量,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3

本段从“慢火车”推而广之,谈到为破解通信基站建设、小品种药供应、互联网适老化改造等民生难题,我国近年来所做的努力,然后再进行总结性议论,照应文章标题。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论述方法,大家可以学习、借鉴。

发展的温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分三段,从“饱含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情怀”“仰赖于不弃微末、解决问题的实功”“展现出不以短期利益做取舍的境界”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和回答,举例恰切,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采用了“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手法,即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回归到开头的事例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本文以“慢火车”开头,再以“慢火车”列车长的话结尾,首尾呼应,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而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如果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时能合理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定能成功获取高分。

相关链接

在面对“人文关怀”这一话题时,下面的言论大家可以直接引用。

★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

——春秋时期政治家 管仲

★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明朝政治家 张居正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

★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特蕾莎修女

★ 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那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

——美国成功学大师 戴尔·卡耐基

在面对“人文关怀”这一话题时,下面的文段可以成为大家的论述范本。

★“慢火车”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逢站必停,跨越时空的距离,为城市与山区搭建起一座座桥梁,帮助山区里的人们实现走出去、富起来的愿望。聚散的人群、流通的货物共同交织成一道道彩虹,在“流动中国”这幅盛大画面中,闪耀出属于“慢”的华彩。“慢火車”契合了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昂扬旋律,满足了沿线居民的刚性需求,是“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时代表达,也是铁路部门对社会责任的执着坚守和对民生情怀的生动诠释。

★ 一座城市有没有人文精神,不能光看有没有高楼大厦,也不能光盯着经济是否发达,更要看对弱势群体有没有关爱,有没有诚意站在困难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没有向边缘群体伸出援手。什么是善?什么是爱?什么是人文关怀?答案就在于让弱势群体感受到温情和善意,让他们尽可能地活得有滋有味。

★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在带给我们巨大福利的同时,它卷起的灰尘也遮掩了一些困难者的身影,它隆隆的声响也覆盖了一些困难者的叹息。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每一个在外行走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温柔相待。通过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通过细节彰显境界,一座城市就会在老百姓心中更有位置、更有分量。只有懂得对困难群体和特殊情形“温柔相待”,城市才会更有温度、更有希望。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小时的婴儿,我们全力以赴投入救治,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 2021年1月,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宣布,新冠病毒疫苗将为全民免费提供。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免费提供疫苗,意味着政府和企业需要承担很高的成本,需要一大笔开支。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因为成本高、压力大,就把负担转嫁给人民,让广大人民来负担接种疫苗的成本,而是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切为了人民”,什么是“人民至上”,什么才是真正的“执政为民”。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之“尊重英烈”

伟大崇高,不容消解

文/金 安

英烈之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如果英烈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崇,将会带来怎样的恶果?面对个别人侮辱、诽谤、抹黑英烈的错误言行,强烈谴责并且绳之以法是否小题大做? 1

在又一个清明来临之际,当我们悼念先辈、缅怀英烈之时,认真思考并回答好这几个问题,极为必要。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我们这个社会,每当诋毁英烈的错误言论出现,总能引来舆论的一致声讨。这足以说明,崇尚英雄、捍卫英烈,已成为我们社会的基本共识。同时我们也看到,仍然存在一些声音为那些诋毁英烈者叫屈,认为对他们的批评和惩处是“上纲上线”,实在没有必要。

我们认为,不论是对诋毁英烈者的严厉惩处,还是对上述言论的严词批驳,都非常有必要。 2

“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回望历史,无数英烈用智慧和汗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的血性令敌人胆寒,他们的精神让天地动容。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就是在坚守国家和民族的共有价值,凝聚发展前行的力量。

英烈的不朽,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英烈事迹彰显伟大,英烈精神诠释崇高。它们浇筑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搭建着社会的信仰基石。倘若英烈事迹任由抹黑、英烈精神任由歪曲,民族基因就会变异,信仰大厦也会崩塌。试想,如果没有了精神引领,一旦国家和民族面对生死存亡,还有谁能舍生忘死、挺身而出?

有人说,伟大的需要使人崇高,卑微的需要使人沉沦。诋毁并遗忘英雄,就是在磨灭一段历史,也是在摧毁一个民族 。历史昭示我们,“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是一些心怀叵测者的惯用手段,以乱其史来乱人心,动了根就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大厦轰然坍塌。这在任何时候都要高度警惕。诋毁英烈从来不是嘻嘻哈哈的说辞、随随便便的言行那么简单,其中深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无耻伎俩,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颗毒瘤。

尊重英烈,对诋毁英烈者坚决说“不”,既是尊重一个个鲜活的、可敬的灵魂,更是在尊重我们自己,照亮人性中最善良的那束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更不能放任诋毁英雄。时代不可缺崇高,历史不能断血脉。让英烈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保护英烈,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自觉。 3

开篇起笔不凡,连续发问。这种开篇方法,不仅能快速地聚焦话题、彰显主题,还能起到提纲挈领、启人深思的效果,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可以根据主题灵活运用。

作者既看到当诋毁英烈的错误言论出现时“舆论的一致声讨”,又看到“一些声音为那些诋毁英烈者叫屈”,然后顺势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辩证思维,还呼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由此可见,在写作“时政作文”时,大家如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便能充分彰显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文章结尾再次表明态度——“对诋毁英烈者坚决说‘不”,并将其上升到灵魂与人性、民族与时代的高度,进而发出号召、提出要求,不仅让文章立意高远,还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相关链接

在面对“尊重英烈”这一话题时,下面的言论大家可以直接引用。

★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作家 郁达夫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卫国戍边烈士 陈祥榕

★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

——无产阶级革命家 方志敏

★ 对英雄的崇拜可以造就出英雄来。

——英国政治家 迪斯累利

★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秦汉时期思想家 黄石公

在面对“尊重英烈”这一话题时,下面的文段可以成为大家的论述范本。

★ 一个向上的国家与民族,从不会忘记捍卫国家尊严、保护人民利益的英雄烈士。我国将每年的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用最盛大的礼仪来纪念烈士,传递着国家最清晰的价值坐标;用最庄严的仪式祭奠烈士,是最好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唯有铭记先烈遗志,才能坚守人间正道;唯有传承英雄精神,才能创造美好未来。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星,无数英烈是我们民族最坚实的脊梁,激励着我们不断传承民族气节血脉,鼓舞着我们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开拓前进。

★ 今天的盛世中国,是无数英雄烈士用血肉筑成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在今天,弘扬革命传统、傳承红色基因,是对他们最好的缅怀;不忘苦难历史、继续砥砺前行,是对他们最好的礼敬;坚守初心使命、实现民族复兴,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这是对革命先烈的深情告慰,也是对我们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 一些人披着“还原”真相、“研究”历史的外衣,手握一些七拼八凑、漏洞百出的所谓“史料”如获至宝,言之凿凿地公开批评、质疑英烈事迹。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标不是否定具体的人和事,而是通过否定史实、消解崇高,最终消弭民族意识、国家认同。在这种恶意为之的行为面前,法律之剑不容许丝毫的退让与迟疑。有底线才有自由,有边界才有秩序。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不仅要认清恶意抹黑者的险恶,也要避免自己成为错误言论以讹传讹的传声筒、放大器。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凝结了无数英雄烈士鲜血的奋斗史。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他们寸土不让、以身报国;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生死攸关时舍生忘死,他们心系家国,用一片丹心诠释无限忠诚。全民族抗战的同仇敌忾,解放战争的英勇无畏,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抗洪抢险的勇往直前,抗疫斗争的逆行出征……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直冲霄汉的英风浩气。

★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烈不朽,精神不灭。英雄前辈昂首开辟了历史,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先烈身上传承信仰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展现奋斗价值,书写人生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之“传统文化”

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文/张 凡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最近,一档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并带动“典籍热潮”,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古人思想的宝藏,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但提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典籍或高悬在象牙塔,或尘封在藏书馆。如何让经典不再“高冷”?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对古老的典籍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1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上的一大亮点。从《典籍里的中国》让厚重典籍变得愉悦可亲,到《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宝文物背后的传奇;从《上新了!故宫》寻觅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到《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形象,这些节目无不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表达方式与历史握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动于中国文化的弦歌不辍。推动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走来,让那些沉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故事、文物、遗产“活起来”“热起来”,一定可以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滋养。 2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如此强调赓续文脉香火?《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或许可为答案:“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形塑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3 中国人民历磨难而不屈、中华民族经考验而不衰,文化正是内在的密码。迈步新征程,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不断开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加饱满,我们乘风破浪的勇气必将更加昂扬。

本段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抛出大多数人的疑问,树立起古籍晦涩难懂、曲高和寡的靶子,再用《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来对此进行回应和解答,也就顺利地驳倒了这个靶子。这种驳论文的写作手法大家应熟练掌握。

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还是《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唐宫夜宴》,它们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再用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方式去进行表达的优秀文化节目,其广受欢迎可以反映出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列举多个相同类型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可以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与说服力。

上文已经阐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文章最后则以设问的形式,借用《典籍里的中国》的开场白来阐释赓续文脉香火的意义,语言简洁凝练,富有启发性。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时可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设问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而巧用一些知名节目的开场白、解说词等,则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相关链接

在面对“传统文化”这一话题时,下面的言论大家可以直接引用。

★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

★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遺产?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崇古,不是为了啃老,更不是为了极端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而只是为了证明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学者 余秋雨

★ 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

——德国哲学家 斯宾格勒

★ 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在面对“传统文化”这一话题时,下面的文段可以成为大家的论述范本。

★ 中华文化,一朵亭亭净植于世界东方的莲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展望,将伟大复兴的实现带给它植根的土地,将中通外直的君子之心带给养育它的人民,将香远益清之雅香拂过世界的文明。

★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传承,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为鲜明的标志。从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苏轼“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希冀,到那“胜却人间无数”的鹊桥一遇;从汪洋恣肆的翰墨书香、绵延千载的中华武学、余韵流风的京剧艺术,到精致多姿的亭台轩榭、无可比拟的古典园林、雅致不俗的琴韵笛声;从让人眼花缭乱的民间工艺、传统习俗,到让人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同一叶扁舟,满载着许多仁人志士、迁客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的曼妙幻想、离愁别绪,热忱探索,不断前行。

★ 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需要正视的是,当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遇,有的大放异彩,有的依然默默无闻。因此,让传统技艺拥有新鲜感,给老旧物件注入时代性,用年轻态的方式来呈现,将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记录故宫修复文物的影片,让年轻人一睹璀璨国宝背后的“守护者”;展现各地音乐特色的舞台,再现华阴老腔的豪迈韵味,等等。以传统手艺为载体,用现代表达做名片,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好之者众”。

★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人情味,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亲情、和善传统,体现了和谐、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也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用好这一载体,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凝聚人心、涵养文明,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操、家国情怀、集体意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进步。兹事体大,值得好好做文章。

★ 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文化创造的基点,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兴盛的标志。抛弃、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使我们的民族丧失文化的根脉。但是,传承中华文化既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盲目的排外,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热话题之“美育”

美育是一种刚需

文/赵婀娜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1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而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2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3

作者以儿童画展上小朋友对美的理解与呈现来开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引用孔子、蔡元培、乔布斯重视美育的言论,这些名人名言涉及古今中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大家在写作议论文时,也要注重举例、引用的生动性与广泛性。

“对个人来说”“对社会而言”,文章从个人、社会两个层次来论述审美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把重点论述的社会层面单独分段,一目了然且突出强调。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时也应注意论证层次的递进性,以及论述的侧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文章最后将美和面包对举,强调美不仅和面包一样是刚需,还会带给我们比面包更多的幸福感,升华主题。大家在写作“时政作文”时,在结尾处如也能用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的句子升华主题,定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相关链接

在面对“传统文化”这一话题时,下面的言论大家可以直接引用。

★ 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

——思想家、教育家 蔡元培

★ 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美能唤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积极作用的力量。

——苏联教育家 赞可夫

★ 实际上美育能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创造力的问题,一个是高尚纯洁,解决品格问题。用美育来塑造人,一个是塑造心灵的品格,一个是发挥它的创造才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薛永年

★ 审美就是让人学会欣赏并爱上生活。审美是人类实现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通过审美,通过情感宣泄、情感表达,让人少一点激愤,多一点平和;少一点呆板,多一点情趣;少一点郁闷,多一点快乐;少一点执拗,多一点深思;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人性。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叶小纲

★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作家 木心

在面对“美育”这一话题时,下面的文段可以成为大家的论述范本。

★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形成一个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 美育绝不是“无用”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雅好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的领域斩获殊荣。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呼唤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幼小的心灵,一朵朵美好的青春之花终将绽放于中华大地。

★ 一个情感麻木、枯竭或压抑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富足,他的个体人格也不会有全面的发展,其生存也不会完满、幸福。我们身处一个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青年的创造力与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等感性素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对于发展国民创造力、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感觉迟钝、想象贫乏、情感枯竭的一代,一定是缺乏创造力的一代。

★ 实施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帮助他人,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山河、爱天地万物。

★ 自古以来,中国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了灵动的色彩。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