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发展优布局

2021-08-09 01:34胡珊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长三角宁波发展

胡珊

在一个面临大变局、大机遇的时代,不论是对国家、城市还是对个人而言,善“弹钢琴”总能为发展占得先机。

“十三五”期间,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过程中,协调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不断深入人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互融合、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成为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作为首批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宁波站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风口上,统筹内外资源,精心谋划,缜密布局,多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亮点纷呈,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一盘着眼全局、纵横联动东西南北、联通市域内外的发展大棋局正加快形成。

全面融入长三角乘势而进激发新动能

早春二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西侧的湿地,成千上万株芦苇在和煦的阳光里争先恐后地钻出水面,点点绿意给春天的宁波前湾新区(以下简称“前湾新区”)带来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从20世纪80年代起,长三角区域合作经历了协作、协商、协调和协同四个阶段。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此,全国4个省份、41个城市、1/26的国土面积上的2亿多人口开始目标一致地推动这项战略实施,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湾新区呱呱落地。它的区位优势明显,自带湾区经济、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放带及“一带一路”等诸多热点光环,是宁波全面接轨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王牌力量,也是宁波吸引和承载长三角区域特别是上海先进生产要素、优质产业资源和高端创业人才的标志性平台。

自前湾新区出生起,宁波便对它寄予厚望,倾注心血,推动着它大步流星,奋勇向前。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的目标定位,一批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一条条交通要道架起城市筋骨,一项项公共服务设施从蓝图变为现实……站在浩渺的杭州湾畔,对望繁华的上海,前湾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巨变。

同样因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背景而兴的,还有宁波都市区建设。作为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宁波在长三角的南翼还承担着带动绍兴、舟山、台州等一起发展的区域责任。

前几年,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走向深入,甬舟一体化发展一直是众望所归。2019年8月,甬舟一体化推进会举行,定下了两市共同发展的大框架。一年多来,甬舟两地在深化港口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开放联动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人才合作共赢和社会治理联防联控等七个方面成績亮眼,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从“共识”全面转向“共建”。

除了甬舟一体化建设,近日,宁波、舟山、台州三地政府联合发文,公布了宁波都市区建设的行动方案,谋划建设包括甬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等在内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方案明确宁波都市区将努力构建“一主一副四片两带”空间结构,建设成为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国际港口名城,打造全球综合枢纽、国际港航贸易中心、国家智造创新中心、亚太文化交往中心、幸福宜居美丽家园。

无论是前湾新区,还是区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都是宁波在“十三五”期间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关键处的落子。在昂首阔步迈入“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新征途上,宁波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当好浙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的路径一步步清晰,脚印一步步坚定,未来也越来越令人期待。

提升城区首位度拉开城市发展新空间

不断链接长三角资源的同时,宁波也在统筹市域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构筑更高能级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2016年是宁波“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宁波行政区划大调整的一年。这一年,原来的江东区并入鄞州区。鄞州区的9个镇乡(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奉化撤市并区,成为宁波最年轻、面积最大的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直指宁波空间布局的优化,在宁波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次调整加快了宁波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的转型,便于在更大范围统筹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使各个区县(市)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新格局。而随着奉化撤市设区,宁波市区面积从462.4平方公里扩大到629.8平方公里,在省内仅次于杭州,使得杭州和宁波“双城记”的错位发展,在城市空间的量级上站到了同一个平台。

城区扩大,宁波的城市框架也随之拉开。五年来,宁波建成城市快速路43.3公里,累计里程达86.8公里,机场路、环城南路、东外环、北外环闭网成环,组成了“口”字形高架网,并向西、南延伸;市区建成主次干道179公里,累计里程达1390公里;轨道交通4条线路实现运营,总里程达到155公里;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438.54平方公里,辐射力和承载力持续增强,“拥江揽湖滨海”的空间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随着城区首位度的提升,宁波市级资源配置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土地、规划等的统筹力度不断加大,一批重点板块在资源集中导入下接连崛起。

六年前,位于宁波北门户的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刚刚成立,无数创业者的“电商梦”在这里扬帆启航。如今,随着人口、产业的导入,园区一跃成为宁波数字经济新高地,集聚了大批智慧供应链等新兴产业企业,入驻企业达1万多家。“十三五”期间,与电商园有着一样发展路径的,还有镇海新城、东钱湖新城、慈城新城……在强有力的市级统筹下,这些地块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来,宁波一方面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引领力,另一方面则推动余姚、慈溪和前湾新区联动发展,加大对宁海、象山的统筹力度。在北翼,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导入加快了传统经济的转型,科研院所的入驻提升了城市的创新、服务功能,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设加强了北翼与主城区的连接,宁波都市副城的形象在稳扎稳打中逐渐清晰。在南翼,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象山、宁海推动特色制造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建设品位,城市南翼建设扎实推进。至此,“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化”的发展格局逐步成形,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优化为“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极支撑、全域美丽”的市域发展总体格局,支撑宁波这只东海鲲鹏直飞九天。

坚持城乡一体化迈向融合发展新高度

第一次到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参观的市民往往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15.5万亩广阔田野形成 27公里的农业带,宽阔的道路通往田间地头和现代化厂房,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样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在山多地少的浙江十分罕见,也是宁波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缩影。

五年来,宁波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种业强市”建设,以园区为平台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造……一二三产、农旅文实现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仅仅是产业。“十三五”以来,宁波下大力气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构建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城乡关系和良好局面,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4∶1,城乡均衡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在制度改革方面,宁波深化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市、县、乡三级农合联体系,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一项项制度的出台,扫清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障碍,引导着城市优质资源成体系、成规模流向农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城郊十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新型城乡融合载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诗画水乡涌现;“五水共治”、垃圾分类,高标准推进环境整治,擦亮了美丽乡村的“金名片”;小康村、特色村、中心村、精品线等分类创建,不仅带来了高颜值的美丽村庄,还带来了新业态不断涌现的美丽经济……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条条美丽公路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带,一个个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乡村的生活更舒心,一座座文化礼堂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均等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生活。

一幅城市繁华、村美民富的画卷正在四明大地徐徐展现。

责任编辑:杨 芝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宁波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