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逻辑理路

2021-08-09 01:35王资博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理想中国共产党

王资博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这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一百年。百年的奋斗征程雄辩地证明了,不忘本来的自强不息是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根本道理。百年圆梦历程充分地彰显了,吸收外来的开放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重要进路。百年初心使命深刻地揭示了,面向未来的人民体育是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体育强国  理想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2-0001-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2.001

理想内蕴着努力志向和奋斗目标之意,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从重视身体健康、关注美好生活向往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承扬了体育强国理想。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百年奋斗征程、百年圆梦历程和百年发展之路。当代中国体育强国理想更是承载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核心价值,凝结着广大人民共同的愿景追求。其出场和在场均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1]因此,站在2021年这个具有典型时间刻度的历史节点既回顾且瞻望,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逻辑理路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不忘本来的自强不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根本道理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承扬体育强国理想,秉持了不忘本来的自强不息这一根本道理。归结起来,其体现在体育自立、体育自觉和体育自强上。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是团结带领人民在体育领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征程。

(一)体育自立:发展体育运动,摆脱“东亚病夫”污名化而“站起来”

理想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指引其不懈拼搏奋斗的目标价值。首先,在曾经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带领中国人民发展体育运动,甩掉了“东亚病夫”的污名,重塑了中国形象。[2]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指出:“……体育运动,也是迅速发展的。”[3]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1942年9月5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登朱德题词“运动要经常”;贺龙在军队中首创配备专职的体育工作者;延安体育会号召每个人养成运动的习惯。吴玉章直接指出要“除弃东亚病夫的侮辱”[4]。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以求真务实而兴。

其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成为毛泽东体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成为指引体育强国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贺龙曾说过:“‘东亚病夫……帽子要摘掉!”[5]第一个五年计划要求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由于其观照现实、变革现实,体育运动发展得卓有成效。1956年,毛泽东指出,过去说中国是“东亚病夫”,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6]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首次向陈镜开、容国团等运动员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第三,政党来自社会,又依赖和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而谋长远。一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高低,与其运动人口数量的多寡息息相关。1984年邓小平要求“把体育搞起来”[7];随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出台。1997年,江泽民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见,体育运动的发展永远在路上,这是一个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过程。

(二)体育自觉: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而“富起来”

与时俱进践行理想,这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之路。首先,创造美好生活需要我們秉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呼唤体育自觉,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就是更加注重解决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央苏区时期,就连偏僻乡村也开展了田径赛;延安时期共产党健全各级组织,保证了学校体育开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成立了多个单项协会。第一、二届全运会召开时,毛泽东还曾亲自前往观赛。

其次,实现理想既要“仰望星空”,同时也要“脚踏实地”。1957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国家只能集中地举办少数的示范性体育事业,并且引导他们走向自给。他还指出,“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生产中锻炼身体”[8]。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战线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体育事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激励党群进一步坚定理想,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出台,强调自我发展活力。后来,《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出台,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这一切都缘于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社会各界的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

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体育事业的辉煌成绩、体育产业的快速成长使得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远高于GDP增速,其中2019年增加值增长11.6%。《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诚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规划领域的专家所指出的,“十四五”是体育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起步期。[9]

(三)体育自强:弘扬体育文化,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步伐而“强起来”

理想信念要以文化来内化和涵育,其中强国强民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突出的体育文化主题。先进的体育文化是加快体育建设的强力支撑,旨在实现以体强民和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人是先进体育文化的倡行者和实践者,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体育实践就涵盖了射击、体操、乒乓球等,[10]这些项目都是当今中国的优势项目所在;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是出色的篮球裁判员;在中央苏区首次体育运动大会上,中国工人运动早期领导人邓发获得了100米跑和200米跑冠军。这表明了体育理想实践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传导过程。延安时期,贺龙倡导“作风优良……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体育锻炼”[11]。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体育基本方针“普及与提高”就形成于延安时期体育文化实践中。

体育强国理想植根于文脉承接、思想承继之中,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与包容性。在传扬红色体育文化基础上形成了继往开来的气象,“赶超体育文化、商业体育文化和惠民体育文化”[12]以及生活体育文化渐次鋪开,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隽永篇章。勇往直前、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人体育文化基因不断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1978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要在20世纪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国家之一[13]。

体育强国理想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上,需要科学理论与创新实践的双向构建和推进。邓小平1983年为全运会题了八个字“提高水平,为国争光”,这已积淀和传承为我们时代永恒的体育精神财富。1984年后,创体育先进县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通过,表明了理论创新和文化自信是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制度文化带有稳定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特征。

新时代以来,关于体育强国的理论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社会共同参与体育运动促进了健康新模式加快构建,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实现体育强国梦、提升国家软实力。[14]理想践行的智慧缘于有目标有方向有路线图。《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文件对我国的体育发展既作出了长远的规划,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又弘扬了体育文化,加快了扎实建设体育强国的步伐。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15]。

二、吸收外来的开放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重要进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汇集、凝练和实践着体育强国理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从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层面来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彰显了体育“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使得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相辉映,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育方案”。

(一)体育交往:体育“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首先,体育是一种重要的国际交往活动,延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对红军体育文化活动就有专门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强调:“把体育作为人民外交的一部分努力做好。”[16]

其次,体育强国理想是当代中国的体育人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民心士气保持高涨的重要支撑。196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次锦标赛正是体育“请进来”的成功范例,从此掀起了国乒热潮。之后,贺龙积极从海外引进体育人才,为我国竞技运动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1963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举办则对于中国体育“走出去”起到了积极作用。学习训练是推动体育进步的有力杠杆,贺龙派国家体操队赴体操强国苏联训练等“走出去”行动取得了实效。体育“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的一个鲜明例证则是中美乒乓外交,这一次外交活动建立在科学认知、正确分析基础上,其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彰显了体育外交的实践性力量与中国智慧。1971年,周恩来就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参赛问题请示毛泽东,毛泽东指示“我队应去,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7],这就为后来邀请美国队访华推进“乒乓外交”打下了良好基础。197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随后又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三宅正一题写了“太极拳好”,这对国际太极拳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和传播意义,这种作用和意义贯穿于我国优秀传统体育发展的进程中。2020年,我国“太极拳”项目申遗成功,是一生动例证。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就提出,要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提升体育国际影响力。

(二)体育交融: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的日益深化,更加拓展了人民群众对现代体育运动的认识视野。参加奥运、申办奥运种种事迹都促进了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辉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人民力求实现体育强国理想的现实运动,是一条值得深入总结经验和开拓进取的重要理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曾历经3次参加奥运会均以失败告终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方针。[18]同时,贺龙也指出,“目的,就是和平与友谊”[19]。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飘扬。当代中国实践表明,我国以奥运参赛为先导的竞技体育逐渐冲出亚洲、逐鹿世界,当然,此间既有凯歌行进,又有曲折坎坷。1974年,邓小平指导我国参加亚运会,开启了进入“奥运的大门”[20]。1984年,中国重返奥运,不仅破“零”,更直取15金。在申奥、办奥、凝聚体育精神力量上,中国共产党有力地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1990年,邓小平提出“申奥”设想。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奥运争光计划从实施以来,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也有了振奋民心的时代表达——“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乒乓精神、“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等不断升华,集中彰显为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了党群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后来,根据江泽民对体育精神的深刻认识,体委在既有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华体育精神。江泽民强调,要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21]。2001年,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下,北京获得了奥运会的承办权。2002年,江泽民强调要实施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其后,“奥运三问”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而全部实现。对此,体育发展诚如胡锦涛指出的,“中国人民追求和奋斗了整整一百年”;“国运兴,体育兴”。[2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希望大家发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23]这些号召不仅是团结人民的纽带,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也有利于在更广阔的时空视域不断培厚良好体育生态的土壤。2014年中国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的开放自信。2015年中国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提出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不仅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作出新的贡献,更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就要高质量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24]这些正是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三、面向未来的人民体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发展逻辑

立场即是人们观察、认识与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是秉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理想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的,人民体育这四个大字,深深根植于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理想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体育事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不负人民的统一,也是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时代表达。

(一)人民体育为了人民: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人民体育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最重要成果,永葆党的性质、宗旨、本色。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把关心工农群众及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1922年5月,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一文,指出人体的健全全在身体和精神保持平均。[25]中央苏区时期,许多地方都开辟了运动场,满足了人民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工作为群众服务,群众就拥护,延安时期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26];边区政府强调小学教育使儿童身体与头脑健全发展,中等教育使青年个性、智力与体格健全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伟大事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1958年周恩来强调“体育必须从小学搞起……每天有1小时”[2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体育强国理想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倍加清醒。1984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在体育系统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通知》,将邓小平关于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思想落实到了实处。1995年国家体委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不断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07年,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强国理想践行在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从“理论科学”到“实践有效”的提升。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2020年8月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二)人民体育依靠人民: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体育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对于人民积极参与体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体育的生活化实践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践行、自觉创造。

1.体育发展离不开人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理想是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精神枢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任弼时、杨贤江等领导人以体育号召民众奋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委员会便是党领导创建的首个全国性体育组织。1940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延安体育会,其主要任务是积极组织和推动群众体育。1952年邓小平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29]。1983年,体委在给国务院的请示中提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要以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这已经成为一项深入人心的国策。没有人民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包括体育改革在内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竞技体育改革需要人民的积极性,需要在诸多系统要素支撑下协同实施,要调动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也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啦啦队精神。

2.体育发展离不开人民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新民主主义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使体育“向更广大的群众中发展”[30],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延安体育会主席李富春更是强调,要“把大众习作的东西体育化”[31]。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便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群众,万众一心发展体育运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更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需要综合考量相关实践规律与条件因素,但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理想。1985年邓小平指出:“中国足球运动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32]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要从娃娃抓起。[33]开展体育锻炼、科学健身是主动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务实举措,是更为治本的策略。

3.体育发展离不开人民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延安时期,党和人民对秧歌与腰鼓等传统体育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江泽民“科教兴国”等论述的指导下,“科教兴体”深入开展,唤起了广大人民的奋斗热情和创造精神。例如,适应技术发展的系列新器材保障了国球乒乓的引领式发展。1978年至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揭示,不断创新是体育政策实践的灵魂。[34]隨后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人民体育不负人民: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若没有社会理想,就无法维持共同体的存在。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是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同期盼。体育强国理想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其以各个阶段性的实绩预示着未来的光明愿景。

1.体育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体育在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情结,是能够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便是中央苏区的体育特色。[35]延安时期,村村有体育场,延安西区一乡等体育模范乡不断涌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排球之乡”万山、“游泳之乡”东莞等体育之乡不断涌现。1979年,《关于做好县的体育工作的意见》出台。1980年,《关于充分发挥体育场地使用效率的通知》出台。2002年,江泽民强调,“努力建设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36]。人民群众是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承载者。群众强身健体的意识越强烈,体育的作用越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就越明显。体育强国有体育自身发展和体育促进发展两个维度,[37]“小众项目快速崛起”[38],有助于新时代居民体育消费等的发展,还能促进人民获得感的提升。

2.体育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边区兴起新秧歌等体育文化活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关注民众福祉成为顶层设计的重要着眼点。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强调,让我们的国民都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体育建设、体育工作不只是宣传教育的口号,更是蕴含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行动。1979年,《加强群体工作的意见》出台;1980年,《关于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印发。中国共产党百年体育强国理想承扬的实践是始终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事关人民幸福感提升。2020年9月,《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出台。这些都表明了我国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推动传统体育向“现代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39],把为人民造福的体育发展推向前进。

3.体育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的安全感。健身康体、生命安全是一个历史性、全球性的课题,是人类世代追寻的永恒话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境遇和社会的安定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争取保障广大群众及其子女健康的体育权利视为革命运动的任务。[40]延安时期,党就注意把体育宣传同卫生宣传结合起来开展,朱德强调,要“普及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41]。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强调,“要各学校注意健康第一”[42]。1971年周恩来阐明,“……卫生是增强体质的外因,内因就是要锻炼身体”[43]。

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设想,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现实。改革开放后,据198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67.88岁。[44]治病防病,既要“治”,也要“防”,体育锻炼是预防慢性病和治疗亚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因此,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4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

[2]胡德平,朱兰芳.“东亚病夫”的污名化构建与体育的正名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12):80-89.

[3]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31.

[4]吴玉章.献词[N].解放日报,1942-09-05(4).

[5]本书编写组.贺龙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471.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2.

[7]张彩珍.论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2.

[8]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1.

[9]郭彬,赵雯婷,吴飞.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编制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7):1-13.

[10]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7.

[11]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9.

[12]任海.聚焦生活,重塑体育文化[J].体育科学,2019(4):3-11.

[13]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26.

[14]郑继超,张佩云,董翠香.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研究:热点与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6):670-675.

[15]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人民日报,2019-10-01(1).

[16]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革命史研究室.回忆贺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13.

[17]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38.

[18]韩天雨,张新安.百年体坛掠影[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01.

[19]本书编写组.贺龙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367.

[20]韩丹.邓小平:中国现代体育的创建者和指导者[J].体育与科学,2017(1):1-8.

[2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8.

[22]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9-30(2).

[23]习近平亲切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4-02-08(1).

[24]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N].人民日报,2017-08-28(1).

[25]吴志成,赵铁锁.伟大旗帜 领航中国(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296.

[26]黨挺,虞重干.延安时期体育文化创新的实践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43.

[27]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43.

[2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7.

[29]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9.

[30]体育运动文献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66.

[31]李富春.开展体育运动[N].新华日报,1942-09-09(4).

[32]何惠娴.新中国体育五十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68.

[3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 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34]张文鹏,等.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政策的发展变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5):1-7.

[35]崔乐泉,李剑中.中央苏区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7):71-74.

[36]江泽民接见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代表并发表讲话强调进一步规划和加快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大力协作切实做好奥运会筹备工作[N].人民日报,2002-08-24(1).

[37]鲍明晓,等.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体育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2):1-6.

[38]李崟,胡佳澍,黄海燕.新时代体育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20(7):14-24.

[39]胡磊,刘芳.地理环境视域下我国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7):88-94.

[40]谢荫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4.

[41]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解放日报,1942-09-02(1).

[4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81.

[43]中国历史博物馆.纪念周恩来总理文物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191.

[44]荣高棠.当代中国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8.

[45]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

责任编辑:李 亮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理想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理想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