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 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

2021-08-09 02:09汪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寄宿制主观幸福感

汪岑

〔摘要〕基于依恋理论,探讨寄宿制小学生的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重点关注师生关系的中介机制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 1810 名寄宿制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可显著正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性别调节了亲子依恋通过师生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可为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亲子依恋;师生关系;性别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8-0004-07

一、引言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目标。从理论上来看,以往的科学心理学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重点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但对于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却没有深入探索,忽略了周围的文化环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这提示我们在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中, 应在已有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广泛的探讨, 扩展主观幸福感的外延,理清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使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能真切反映个体现实生活中的境况和需求,从而帮助个体提升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1],它影响儿童的学校适应[2],并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3]。亲子依恋(parent attachment)是个体与父母在儿童早期形成的特殊关系,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4],且这一影响稳定而持久[5],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6]。 寄宿制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7], 他们长期远离父母和家人,家庭层面的关爱缺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会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人格发展的缺失或不平衡[8]。研究表明,寄宿制小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情感缺失,而且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满意度低于非寄宿制儿童[9],在成长中更容易出现健康和行为问题[10]。提高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从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还是从维持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进一步聚焦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心理教育研究尤为必要,这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预防相关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 认为, 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与心理发展[11]。高质量的亲子依恋会让儿童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拥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幸福感[12]。此外,亲子依恋质量高的儿童在情绪、行为、自我等方面都表现出更多的优势[13], 他们的抑郁情绪和问题行为也更少[14]。对寄宿制小学生而言, 他们当前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短,但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亲子依恋仍然是比较稳定的情感联结。据此, 本研究假设:亲子依恋可正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H1)。

(二)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亲子依恋除了影响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之外也影响他们的师生关系。依恋理论认为亲子依恋是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基础[4], 高质量的亲子依恋会让儿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5]。师生关系作为寄宿制小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對他们的学习、情绪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有影响[16]。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从而影响他们与教师的关系[17]。研究表明, 师生关系与亲子依恋的质量紧密相连,亲子依恋越安全,师生关系越和谐[18]。此外,儿童的亲子依恋质量与其在学校的师生关系质量呈正相关[19],高阶段,男生的亲子疏离得分高于女生[33]。其次,前人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质量与学生性别、年龄和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有关[34], 女孩在参与教学活动时的合作性高于男孩, 师生冲突更少[16], 与教师的亲密程度也更高[35]。因此, 在亲子依恋水平相同时,也许女孩和男孩会拥有不同水平的师生关系。据此,本研究假设:性别可以调节亲子依恋与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质量的亲子依恋会促使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20]。(H3)。

由此可见,亲子依恋是影响寄宿制小学生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师生关系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21], 而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显著[22]; 作为儿童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23]。对寄宿制小学生而言,师生关系是他们在学校里获得情感支持的主要渠道,师生关系和谐,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舞,進而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从而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18]。 人类发展领域的“ 保护因子 - 保护因子模型” 的“ 促进假说” 认为, 一种资源因素会放大或增强另一种资源因素的有利影响,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24]。父母和教师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重要他人,会共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25]。据此,本研究假设: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师生关系发挥作用(H2)。

(三)性别的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将探讨寄宿制小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师生关系和性别因素的作用(假设模型见图 1),以期揭示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为寄宿制小学生幸福感的保持和提升提供有益指导。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 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广东省某三所寄宿制学校的 3~6 年级小学生进行团体施测。 主试在详细讲解指导语之后, 所有被试在约40 分钟内完成全部问卷, 回收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 1810 份(97.99%)。被试平均年龄在 8~14 岁之间对教师群体而言,主观幸福感的变化不受性别 (10.03±1.24),其中男生 1044 人(57.7%),女生 766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26];对大学生而言,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27];对高中生而言,性别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主效应[28];对初中生而人(42.3%)。

(二)工具

1. 亲子依恋。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言,女生的生活满意度更低,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的父绪[29]。由此可见, 当个体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时, 其主观幸福感容易受到性别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讨论性别因素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男生和女生拥有不同的社会互动模式, 他们在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上均有一定差异。首先,从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紧密性来看, 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强的关系取向和更多的情感需求[30], 女生与父母的关系也更加亲密和谐[31]。在儿童中期, 女孩的亲子依恋质量高于男孩[32]; 在青少年母依恋分量表[36], 该量表含父母信任、父母沟通和父母疏离三个维度, 共 25 个条目。 该量表采用Likert-5 点计 分, 第 3、6、8、9、10、11、14、17、18、23 题反向计分,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亲子依恋水平越高。该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89。

师生关系。采用张磊[37] 编制的师生关系问卷。该量表含冲突性、回避性、亲密性和依恋性四个维度,共有22 个条目,采用Likert-5 点计分,第4、5、6、7、8、14、15、16、17、18、20、22 题反向计分,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积极。该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88。

主观幸福感。采用坎贝尔(Campbell)[38]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此量表含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前者有八个条目,后者有一个条目,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维度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的得分(权重为1.1) 相加, 其范围在 2.1( 最不幸福)~14.7( 最幸福)之间。该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86。

(三)分析思路

首先, 采用 SPSS21.0 做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其次, 采用 SPSS 中的 PROCESS 宏程 序, 在控制年龄、 年级等条件下, 通过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检验中介作用, 进行 5000 次样本抽样, 若中介效应估计的 95% 置信区间不含 0,则认为此中介效应在 0.05 的水平上显著[39]。最后,采用SPSS21.0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对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并用简单斜率分析检验调节作用。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本研究的问卷在部分题项上进行了反向表述, 且所有问卷均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在施测程序上对可能存在的共同偏差进行了控制。采用 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 1 的因素共有七个,第一个因素解释的累计变异量仅占 24.86%,小于 40%,故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 二) 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将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和主观幸福感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亲子依恋与师生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且二者均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详见表 1)。

( 三) 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为检验本研究所提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在除性别之外的所有变量均做标准化处理之后,通过路径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加以处理,过程及结果如下。

首先,检验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 2 所示,亲子依恋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至此,本研究的假设1 得以验证,即亲子依恋正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随后,检验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 SPSS 宏程序 PROCESS 的模型 4 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 2 所示, 亲子依恋可显著正向预测师生关系;当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同时强制进入对主观幸福感预测的回归方程时,师生关系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偏差校正的百分位 Bootstrap 方法检验也表明,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见表 3), ab=0.10,Boot SE=0.01,95% 的置信区间 为[0.08,

0.12 ]。至此,本研究的假设 2 得以验证,即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与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最后,检验性别因素的调节作用。按照温忠麟和叶宝娟[40] 提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 分两步加以检验:第一步检验亲子依恋、性别及其交互作用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

如果亲子依恋显著,则说明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当其中交互作用显著则说明在不考虑师生关系的中介效应时,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的直接效应也受到性别的调节。第二步检验两个预测效应是否显著:第一,检验亲子依恋、性别及其交互作用项对寄宿制小学生师生依恋的预测中亲子依恋与性别交互项的效应是否显著; 第二,检验师生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是否显著。如果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预测效应显著, 亲子依恋与性别交互项对师生依恋预测效应显著, 且师生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显著,则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成立。

使用 PROCESS 的模型 7 对数据加以处理。结果表明(见表 4),亲子依恋与性别的乘积项对师生关系的预测作用显著,同时师生关系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因此,本研究的假设 3 得以验证。至此, 本研究所提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亲子依恋与性别因素交互效应的实质, 我们按性别将被试分组, 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了简单效应分析图( 图 2)。 结果发现, 在女生中, 亲子依恋对师生关系的促进效应较弱(Bsimple =0.40,t =13.49,p <0.001), 在男生中, 亲子依恋对师生关系的促进效应较强(Bsimple=0.53,t=18.90,p<0.001;Bsimple=0.40 增强为 Bsimple=0.53)。

综合来看,性别在亲子依恋通过师生关系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中调节显著。对于男生, 亲子依恋通过师生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显著,ab=0.11,Boot SE=0.01,95% 的置信区间为[0.08,0.1413]; 对于女生, 亲子依恋通过师生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显著,ab=0.08, Boot SE=0.01,95% 的置信區间为[0.06,0.11 ]。

据此,本研究提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得到了实证支持。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且该中介作用前半段受到性别因素的调节。

四、讨论

(一)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再次验证了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9]。寄宿制小学生如果有高质量的亲子依恋,表明其依恋对象(attachment figure)能够长期提供身体和情绪方面的保护,帮助他们尝试探索世界、发展自我能力和人格[41]。在此基础之上, 寄宿制小学生会有更多的积极情绪, 对学校生活有更高的满意度, 从而提升其幸福感。对寄宿制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情感上依恋父母,来自父母的社会支持占据重要地位。此外,他们正处于身心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帮助,而寄宿生的家庭教育被弱化。因此,在提升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亲子依恋的重要性。

本研究还发现,寄宿制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在亲

子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这可以用依恋理论中的多重依恋假设来解释[42], 当寄宿制小学生拥有高质量的亲子依恋时,长期与老师相处的他们往往会拥有更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认知和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此外,由于寄宿制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与老师的关系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受[43]

现代教师已经超出了“ 传道、授业、解惑” 的传统角色, 他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学习材料和环境,调整学生的活动水平,为学生的行为和技能提供支持[34]。寄宿制小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寄宿使他们与父母分离,进入学校学习和生活,当遇到人际关系或学校适应等问题需要帮助时,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支持,若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情感关怀,由此产生的孤独感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冲击和影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44]。因此, 在提升寄宿制小学生幸福感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性别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影响受性别的调节,亲子依恋对男孩师生关系的影响更大,进而通过师生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作用也更强。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与男生相比更为丰富和深刻[43],她们对师生关系会有更敏锐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投入和依赖更多[45]。此外, 本研究结果显示女生拥有更好的师生关系,这说明她们本身就拥有更好的人际资源,对亲子依恋影响师生关系这一路径的需求更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对男孩的性别角色期待是独立、果断、能干,由此产生的压力使得男孩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存在更多困难,当亲子依恋影响师生关系的路径产生时,男孩会更倾向于利用亲子依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尤为需要关注男孩的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上可能面临的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本研究探讨了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以往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并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微观思考和新的路径。

具体来说,本研究检验了师生关系在寄宿制小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且性别可调节这一中介效应,这对于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保持和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建立高质量的亲子依恋,除此之外,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寄宿制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提升师生关系的质量,进而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此外, 尽管寄宿制女孩的主观幸福感更高,师生关系更好,但是在亲子依恋影响师生关系这一路径上,男孩的作用更明显。这提示我们需要重点挖掘寄宿制男孩的人际资源,家长不仅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模式,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形成家校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研究不足和展望

受限于研究条件,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本研究为横断研究,无法得到变量之间确切的因果推论,同时该结论能否推广到其他年龄段的寄宿制学生,还有待进一步检验。今后的研究可通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系统性验证及纵向研究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的數据均来自被试的主观报告,因此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性效应,未来研究可从多种渠道收集数据,以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注: 本文获第八届“ 健康杯”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基金项目: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教师成长专项课题“ 寄宿制小学生幸福感的心理机制与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9qnzx011)。

参考文献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2]Hascher 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assess student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8,47(2):84-96.

[3]Palomar-Lever J,Victorio-Estrada A.Determina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dolescent children of recipients of theoportunidadeshuman development program in mexico[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118(1):103-124.

[4] Bowlby J. A secure base: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Basic Books, 1988.

[5]Mikulincer M,Shaver P R. Boosting attachment security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prosocial values,and inter- group tolerance[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7,18 (3): 139-156.

[6]邢淑芬,梁熙,岳建宏,等 . 祖輩共同养育背景

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 - 情绪性发展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16,48(5):518-528.

[7]林崇德 . 发展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8]赵慧莉,陈思超 . 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以青海省藏民族居住区寄宿制中学为例[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5):155-160.

[9]赵丹,于晓康 . 农村小学低龄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两县的实证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17(5):37-43.

[10] 刘朝军, 田素英, 寻广磊, 等 . 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27):5782-5784.

[11]王争艳,刘迎泽,杨叶.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29- 639.

[12]Mikulincer M,Florian V.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reactions to stressful events[M]. 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8.

[13]Ooi Y P,Ang R P,Fung D S S,et al.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aggression,social stress and self- esteem[J].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6,27(5): 552-566.

[14]李勉,张平平,张兴慧,等 . 初中寄宿生亲子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 - 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4):718-721.

[15]Buote V M,Wood E ,Pratt M. Explor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friendships: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 25(2):560-567.

[16] Birch S H,Ladd G W.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61-79.

[17]Pianta R C,Nimetz S L,Bennett 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and school outcomes in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97,12(3):263-280.

[18]郭明佳,刘儒德,甄瑞,等. 中学生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师生关系及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3):351-358.

[19]Howes C,Hamilton C E. The changing experience of child care:Changes in teachers and in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猜你喜欢
寄宿制主观幸福感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后印象
画与话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