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研究

2021-08-09 11:01顾水彬高屿洲
会计之友 2021年16期

顾水彬 高屿洲

【关键词】 合作研发; 管理控制系统; 合作平台; 研究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16-0018-06

一、引言

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红利渐失,市场竞争加剧,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等“三低”产品“制造”模式转向价值链高端的产品“创造”模式势在必行。在研发基础薄弱、研发习惯欠缺,以及企业资产专用性与产品技术综合性间的结构矛盾背景下,我国企业从生产链的加工分配合作走向内涵技术的合作研发是必然的路径选择。当前,联合开发(Joint R&D)、研发联盟(R&D Alliance)、研发网络(R&D Networks)与研发卡特尔(R&D Cartel)等是国际主流的合作研发形式,然而,合作研发中的高失败率(50%~70%)、低效率和合作的短期性等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除了研发本身存在技术风险之外,对“制造”管理的路径依赖和缺乏一套针对合作研发的科学管理技术等是主要原因。

合作研发是跨越组织边界的多独立主体间合作过程。Chandran et al.[1]指出,合作不一定能够增强企业创新绩效,需要建立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战略高效执行的保障技术,一直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工艺流程复杂化,基于标准化生产制造的管理控制系统无法满足兼具非标准化和柔性的控制要求。Davila et al.[2-3]指出,高度不确定性与非标准化的业务,更需要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是强化企业创新的重要元素,研发部门采用管理控制有助于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研发绩效。

鉴于此,本文选择以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合作和控制两个方面切入,研究了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目标、定义、特征和原则,构建了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具体内容。

本文的贡献在于:(1)构建了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基本理论,解决了企业间合作研发的管理控制理论瓶颈,推进了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建设;(2)将现有的组织间“实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控制引向组织间“知识流”的合作研发管理控制,拓展了管理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引导管理控制系统向非标准化与开放式管理控制系统的演变。

二、制度背景与文献综述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始探索将会计与控制结合进行研究与教学,并在预算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控制系统”,自此,管理控制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与关注。目前,管理控制系统有四大学派:基于预算会计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行为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交互机制的管理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绩效的管理控制系统[4-6]。这些主流学派均基于标准化、可量化和确定性指标,无法适应小批量与个性化生产,以及环境多变性与交互的管理控制需求。

研发管理控制历史上经历了“否定”到“肯定”两阶段。早期的观点定位于标准化生产的控制,认为管理控制依赖于“标准化”与研发的“柔”相矛盾,管理控制会抑制创新,阻碍企业研发[7],自1995年Simons [8]提出控制杠杆(Levers of Control)后,学者又发现交互式管理控制等有助于创新,自此之后,学者开始探索如何应用管理控制来支持企业研发战略。Abernethy et al.[9]指出研发行为的可分析性和例外性应与不同控制方式选择对应。潘飞等[10]将影响研发的关键因素与管理控制进行结合分析,构建了研发管理控制系统。Haustein et al.[11]以Merchant的研究框架为基础,研究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Ylinen et al.[12]研究了研发中探索与开发阶段的有机控制与机械控制选择问题。Anderson et al.[13]发现较高的初始信任与管理控制支出的减少和协作中的投资增加有关。研发管理控制中“非正式控制”结构与控制方式选择,以及非“完全信任”环境下管理控制模式、方式与手段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知识综合性,催生了合作研發、离岸研发(Offshore)与外购研发(Outsourcing)等形式的出现。Berchicci[14]指出企业间合作研发需要注意协调、管理和控制问题。苏中锋等[15]发现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存在互相抑制作用,且该作用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而提高。Elbashir et al.[16]研究高层吸收能力对管理控制的影响,指出文化控制在知识管理和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Ditillo et al.[17-18]研究了不确定性环境下知识复杂度与管理控制之间的关系,指出管理控制在不同部门知识转移和知识合成中的重要作用。于飞等[19]研究发现,相对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更突出,知识深度在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起正向调节作用,知识宽度正向调节合作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综上可见,合作研发管理控制不仅要关注研发的管理控制,还要关注合作的管理控制。

三、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

理论是用系统性观点探究某一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目标与原则等的逻辑推理。构建合作研发控制系统基本理论,需要确立目标,树立方向,界定定义,明确边界,解析对象,探究特征,确立原则,形成体系。

(一)目标

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目标为:依合作研发的宗旨,设计相应的控制环境,引导企业间合作研发的有效实现。具体而言就是设计科学的控制机制,减少合作的交易成本,营造积极的研发环境,保障合作的成功性与效率性。

(二)定义

虽然管理控制的界定存在多种,但是其中一个共识是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为目标、计划和控制纠偏系统,强调目标的有效执行和实现路径。基于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目标,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定义为:合作一方或双方所有用于保障合作团队员工行为和决策与合作研发目标一致,以及保障合作研发效率与效果的手段或方式。

(三)特征

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的特征分析是控制环境、模式、对象和方式等选择的前提。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的特征需要从“合作”和“研发”两个维度来分析。

1.研发具有非标准化特征,需考虑“非正式控制”应用

正式管理控制手段,如会计控制、结果控制和行为控制等,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它适合于生产转化路径清晰,“因果关系(Cause-Effect)”清楚,“目标-手段(Means-Ends)”可量化的常规执行,正式管理控制手段可应用于研发过程中确定性强的部分。对于研发过程中不确定性的部分,需要采用非正式管理控制手段,如信任和群体控制等,发挥引导和内在约束作用。Davila et al.[3]指出新产品开发的管理控制系统不能局限于会计度量的控制,需要包括更广的度量与评价。

2.合作突破组织边界,要考虑“层级”与“市场”融合

常规的管理控制系统一般应用于单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企业和集团是一个不平等的组织体,组织内的科层等级制借助于命令和奖惩等措施可以协助控制的实施与开展。然而,合作研发活动涉及多边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具有显著的等级性,无法直接采用组织科层下的命令模式,也不能采用完全独立交易的市场控制方式,需要借助于信任、信息系统和制度控制等多种控制组合使用[20]。Kamoche et al.[21]指出在合作研发组织中没有明显的等级制,无法利用等级制来控制。

(四)原则

原则是框架构建的基础与指引。企业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构建原则与标准化生产制造管理控制系统存在质的区别:

1.“主动引导”的原则

标准化生产环境下的管理控制系统采用目标、标准或计划、过程机理、事后分析和纠偏行为的控制思想。而研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硬标准和精确计划缺乏,转化过程和未来结果无法明晰和准确预知,单纯的事后纠偏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控制,需要根据研发目标、特征和关键控制环节,事先设计控制机制,以引导的方式来保障研发人员行为、思想和决策与目标一致,支持目标的有效实现。此外,部分被控对象存在不可控性,无法开展偏差纠正,采用引导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内生激励。

2.“多阶段性”控制原则

Pernot et al.[22]指出组织间合作的绩效不仅与管理控制系统有关,更与管理控制和交易类型的匹配有关。与一般企业生产的管理控制相比,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存在多阶段性,需要建立与各阶段匹配的控制系统。在合作初期,需要控制研发环境和合作环境,保证环境满足和利于合作研发;合作过程中,引导积极合作和鼓励努力研发是控制的重要内容;合作研发后期,需要对研发结果进行控制,并对未来持续合作进行引导。

3.“控制对象”多样性原则

控制对象是指被施控的客体,控制的着力点。标准化生产环境下的管理控制将人视为机器的替代,人的行为是控制对象,控制的作用在于标准化人的行为。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有实务流,还有知识流,以及两者的组合搭配。具体而言,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需要对实物和人员进行配置监督,对资金和时间进度进行门槛控制,以及对研发成果分配予以边界控制等。另外,管理控制系统需要对“知识流”进行控制引导,减少知识隐藏。Arrow[23]指出不同行为主体间因交流互动而发生的知识、技术转移,形成知识溢出。

四、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

本文遵循Malmi et al.[24]控制包裹(Package of Controls)和Simons[8]控制杠杆(Levers of Control)控制组合的模式,按照“因果关系(Cause-Effect)”和“目标手段(Means-Ends)”的思路,构建“控制目标-控制职能-控制方式-控制手段”的分析路径,深入探索“合作研发”与“知识转移”的管理控制系统,构建了完整的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

(一)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见图1)

按照控制的基本原理,目标导向和逐层落实的原则,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可以采用“控制目标-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控制手段”的路径,以合作研发目标为出发点,锁定制约合作研发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环节,设计有效的控制结构、方式和手段,构建积极的合作环境和符合研发活动的系统。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识别管理控制阶段,确定子阶段管理控制目标

Carbonell[25]指出管理控制系统经常模仿那些已经分解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合成的系统。清晰和准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向预期的产出集中精力。因此,本环节设立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目标,分析合作研发的特征,将合作研发活动分成若干特征边界显著的阶段,并设定各阶段的具体管理控制目标。

2.识别关键控制环节

關键环节是指那些实现目标的行为、能力、竞争力等先决条件。关键控制环节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实现全局的控制。本环节根据各阶段管理控制的目标和特征,鉴别出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必需获取的要素、制约瓶颈和其他因素,并设定为关键控制环节。

3.选定管理控制职能

管理控制具有不同的职能表现,常见的控制职能有监督纠偏、信息交流、激励引导。本环节根据各阶段管理控制的目标和关键控制环节的特征,确定管理控制职能选择或职能组合,以支持各阶段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

4.制定管理控制方式与手段

控制手段是控制职能执行的终端工具。Bisbe et al.[26]指出,恰当的控制工具选择影响着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本环节根据各管理控制职能,选定合适的被控制对象,选择或组合恰当的控制方式和具体控制手段,选择时需要注意被施控对象上的可控性问题。

5.信息反馈与偏差修正

反馈是分析、总结与发现的条件,是控制实现的基础。本环节设计信息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局部和全局的纠偏修正,以及整体上的协调与控制。

(二)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具体内容

由于合作研发对软硬件环境、合作的效率、研发的绩效、合作的持续性等均具有要求,各要求分布时段与控制要求差异显著,因此考虑构建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合作研发基础阶段管理控制系统、合作研发过程阶段管理控制系统和合作研发结果阶段管理控制系统。各阶段管理控制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1.合作研发基础阶段:环境控制系统设置

本阶段管理控制系统目标是设备、环境和人员的配置到位,保证合作研发开展的基础。

关键控制环节有:研发仪器设备和合作交流平台等硬件按需配备,以及研发人才配置资格的审核,研发人员的前期知识、技能和文化等培训。

管理控制职能主要是监督职能,保证各项环境配置的到位,主要采用会计控制与人事控制的管理控制方式。会计控制通过对组织各项经济业务的账户处理,实现对出资和资产配置及时到位的监督。人事控制一方面设定研发人员的资格条件,保证各方选派的研发人员具有高学历,有合作基础或经验等;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知识要具有互补性,实现用人所长,营造好合作和信任对方等利于引导知识转移的环境。另外,人事控制还要注意对特定研发对象共同知识基础、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等培训,保证研发人员要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能够开展合作交流。

2.合作研发过程阶段:“高效合作”和“高效研发”控制系统设置

合作研发过程是一个合作和知识重新组合的过程。本阶段的管理控制目标是保障合作的成功和效率,以及研究的成功与效率。

关键控制环节在于合作研发的进度、资金的投入量、技术难点攻克和知识转移。

管理控制职能主要是监督和信息交流,以及激励控制,具体控制方式表现在预算控制、交流控制、结果控制、人事控制、文化控制。预算控制对研发资金和研发时间进行边界控制。参照德国管理控制模式,任用专职的管理控制师,或成立管理控制部门,结合信息交流控制,实时分析合作研发的偏差,采用弹性预算或者多次分阶段预算来控制时间与资金的投入,防止预算松弛引起投资回报不经济和预算过紧抑制创新;进行技术难点的头脑风暴,实现知识外溢、转移和内化,以及新知识的产生。采用例会的控制手段,及时了解与分享研究进展和技术交流。成立临时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对技术难点进行短期突破;人事控制通过人员流转,引导知识的外溢与转移;激励控制在于将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化,引导研发人员努力研发,引导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依存共赢关系。采用小组评奖,对先进个人或团队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文化控制引导形成团队合作和容错的研发环境,宣传允许失败和错误的文化理念,宣传相互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利用团队的构建和例会来加深信任和交流,逐步寻找和形成共同道德和价值观,形成合作研发文化。

3.合作研發结果阶段:“分配激励”与“持续合作”控制系统设置

本阶段的管理控制目标是保障合作的持续性和研究成果的有效分配。

关键的控制环节在于最后成果分配和合作平台。

管理控制的职能主要是监督控制和激励控制。监督控制采用制度控制,激励控制采用结果控制。制度控制有助于明确最后合作研发成果的产权边界,保障合作研发分配的有效性,防止技术的知识产权纠纷。结果控制是根据获得的成果情况进行奖励,采用团队激励的控制方式引导团队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扎实合作基础,引导后期的长期合作,形成固定的研究团队。继续保留合作研究网络等虚拟合作平台,保持团队与个人的合作关系。

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研发是关键,合作是捷径。合作研发有利于研发资源共享,经验学习与转移,但高质量的合作研发活动需要一套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予以配套,以减少合作和研发中的不确定性,保障合作和研发的效率。本文从概念、目标、原则等方面科学构建了合作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及具体系统,有利于启示与改良企业和企业间研发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

企业或项目组在应用本结论时,首先认识到合作研发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控制体系来提升合作的效率和研发的效率,保障合作研发目标的实现。另外,需要重视柔性控制与开放性控制的引入,保证研发的决策空间,以及合作的平等性。

【参考文献】

[1] CHANDRAN V G R,SUNDRAM V P K,SANTHIDRAN S.Innovation systems in Malaysia:a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industry R&D collaboration[J].AI & Society,2014,29(3):435-444.

[2] TONY,DAVILA.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rivers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desig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2000,25(4-5):383-409.

[3] DAVILA A,FOSTER G,LI M.Reasons for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doption:insights from product development systems choice by early-stage entrepren-

eurial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2009,34(3-4):322-347.

[4] 张先治,顾水彬.管理控制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变迁——国外A类期刊40年研究文献的回顾[J].经济管理,2011,33(12):173-184.

[5] 张先治,顾水彬.西方管理控制学派梳理与观点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7(1):79-89.

[6] 张先治,顾水彬.当代管理控制研究前沿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30(B02).

[7] ABERNETHY M A,STOELWINDER J U .Budget use,task uncertainty,system goal orientation and subunit performance:a test of the 'fit' hypothesis in not-for-profit hospital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1991,16(2):105-120.

[8] SIMONS R L.Levers of control:how managers use innovative control systems to drive strategic renewal[M].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

[9] ABERNETHY M A,BROWNELL P.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the role of accounting,behavior and personnel control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3-4):233-248.

[10] 潘飞,王悦,周琳,等.R&D关键因素与管理控制系统整合研究——基于许继电气的实地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11] HAUSTEIN E,LUTHER R,SCHUSTER P.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innovation companies:a literature based framework[J].Journal of Management Control,2014,24(4):343-382.

[12] YLINEN M,GULLKVIST B M.The effects of organic and mechanistic control in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3,25(1):93-112.

[13] ANDERSON S W,CHANG H F,CHENG M M,et al.Getting to know you:trust formation in new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investments in management control and the collabor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7,34(2):940-965.

[14] BERCHICCI L.Towards an open R&D system:internal R&D investment,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13,42(1):117-127.

[15] 蘇中锋,王海绒,张文红.整合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吸收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16,37(11):11-17.

[16] ELBASHIR M Z,COLLIER P A,SUTTON S G.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in strategic use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to support integrate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J].Accounting Review,2011,86(1):155-184.

[17] DITILLO A.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in knowledge-intensive firms:the rol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2004,29(3-4):401-421.

[18] DITILLO A.Designing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to foster knowledge transfer in knowledge-intensive firms:a network-based approach[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2,21(3):425-450.

[19] 于飛,蔡翔,董亮.研发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知识基础的调节作用[J].管理科学,2017,30(3):97-109.

[20] LANGFIELD-SMITH K,et al.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trust in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4(3):281-307.

[21] KEN KAMOCHE.Minimal structures:from jazz improvisation to product innovation[J].Sage Publications,2001,22(5):733-764.

[22] ELI PERNOT,FILIP ROODHOOFT.The impac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performance:a 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of an automotive supplier relationship[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58:156-170.

[23] ARROW K.Research in management controls:a critical synthesis[M]//Charles P B,et al. Management controls:new directions in basic research.Mc-

Graw-Hill,1964:317-327.

[24] MALMI,T,et al.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s a package—opportunities,challeng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8,19(4):287-300.

[25] CARBONELL P,et al.Management control,role expectations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3,42(2):248-259.

[26] BISBE J,et al.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ve us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product innov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8):70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