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点到启示

2021-08-10 03:57李世阳
学理论·下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特点

李世阳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克服错误倾向、解决中国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赋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特征,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实践与民族个性相结合、人民理论与科学思想相结合、开放包容与无限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特点的分析,可以引起对于如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即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构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22-03

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永不停息。在国家、社会情况不断变化的条件之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把握主流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探索如何实现新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义的重新思考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根本的原则性指导,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处理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带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原则、方法为基础,克服、纠正错误倾向而形成的中国的思想理论。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永远不会结束,在经历了曲折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产生了巨大变化,此时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继承与发展交织、批判与创新结合,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对新发展问题的一个过程。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克服纠正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与时俱进地寻找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不断将成功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继而形成阶段性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二、“三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的深入分析

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目的是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由此探寻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得更好。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即中国实践与民族个性的相互结合、人民理论与科学思想的相互结合以及开放包容与无限发展的相互结合。

(一)中国实践与民族个性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充满了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个性,并且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社情。由于文献不足、经验缺乏、国外思想影响严重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途坎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人士一味追求纯正的理论、思想和主义却忽略了中国具体的、实际的情况的影响,中国革命道路历经曲折艰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是正确的,但是在独特的中国历史背景下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克服这种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让马克思主義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上、革命中、改革中和新时代所形成的民族个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践当中既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良品格,也体现出近代以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当中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民族气质。只有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魅力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才能更好地联系中国实际。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于中国实践、植根于中国实践、服务于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满了中国味道、展现了民族个性,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实践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人民理论与科学思想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之二就是在被人民群众认可的基础之上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是属于人民群众的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3]85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源于对中国百姓的利益诉求的深入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是针对不断变化的人民的需要不断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不断形成代表人民利益诉求的人民理论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坚强的政治威信。“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4]372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性、真理性强有力的论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与否、正确与否都要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评判,要依靠历史实践结果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性成果,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被百姓接受、认可、熟知的渐进性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属于老百姓的理论,是正确的理论。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需要层次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立足于人民需要的特点更加凸显。增进民生福祉,关注人民切身的利益诉求,是形成科学理论的根本。

(三)开放包容与无限发展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之三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跟随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包容和无限发展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能够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况做出改变,从而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弹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原因。“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292,马克思主义跟随时代发展的第一个要点是坚持自身正确的基本原理;第二个要点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创新性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隐性内涵——开放包容和无限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联系的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文明与文明之间碰撞与互鉴,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有开放包容的特质去借鉴其他优秀文化,博采众长。同时,时代的车轮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要依据新发展、新变化进行不断创新。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三点基本启示,即树立正确态度、构建动力机制、探索实现路径。

(一)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党的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曲折的,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第一位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方法,充分考虑多方因素,吸收借鉴其有益成果,才能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适用于新时代中国的理论体系。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态度的过程中,尤其要做到“在两条战线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249。所谓的两条战线,就是反对右倾主义的战线和反对“左”倾主义的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左”倾、右倾的错误思想也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在两条战线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并未过时的命题。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当中已经形成了抵制错误思想、纠正错误倾向的能力,所以要不断深化党的领导,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偏离正确轨道。其次,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尤其是要认清和抵制那些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而宣扬西方价值的错误思想。最后,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理论学习,把握好最新的理论动态,并充分认识到国情的变化,避免陷入没有意义的理论论争。总之,只有树立正确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机制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着眼于建立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具有强大的动力体系,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大的内在动力,即强调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那么在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会不会迟滞,主要看社会发展对它的需要和依赖程度。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需求,需要增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要格外重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在社会上形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习到工作的全方位的学习机制,进而打牢内在动力的根基。

第二,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在动力,即强调国际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深受国际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社会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正确面对国际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要的思想武器,掌握国际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在动力。

第三,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动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和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处理各项事务的基本原则,深入调查研究,牢牢掌握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法宝,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动力。解放思想才能调动整个社会的思想活力,才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更加全面的、新颖的时代内涵。“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6]141。实事求是不是刻板地追求理论上的真理,要发挥思想解放的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调查研究现实情况,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思想解放也不是一味追求改变而罔顾民族历史,所以要发挥实事求是强基固本的作用,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引领作用。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第四,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动力,主要是发挥协商民主制度和调查研究机制的作用。协商民主制度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更加深入群众、研究群众,更加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群众紧密相连,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强调调查研究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7]109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动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利用好调查研究机制。拓宽调查范围,增加研究深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晦涩的深奥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制度和调查研究机制是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學性和民族性的有效保障。

第五,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动力。首先,要明确党的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针对于各个领域的,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必须保持正确方向。其次,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基本、最广泛的主体,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可以激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就是要发挥其人民性的特点,不仅要指导人民群众的活动,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把握好人民群众这个动力之源,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关键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专家应该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智慧动力。

(三)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

现阶段社会矛盾、历史定位等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如何让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深入中国实际,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深入中国实际就是要构建其现实路径。

第一,探索研究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的主流政治思想动态与社会发展状况,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情况、新变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保持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失去主体、偏离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是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范畴的内容,更应该贯穿于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发展,发挥其整体性作用。总之,只有在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与时俱进地发展,进而科学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相互联系,统一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主要体现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要用中华文化中积极有益的部分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中华传统文化在正确道路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上的、现实中的紧密结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因此必须做好两者的良性结合。

第三,深入挖掘群众路线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群众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产物,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掌握人民大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人民性取向,其中包括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关注和对群众思想动态的把握,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离不开人民动向;其次,人民大众应该认识并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做好主流思想的宣传教育,让科学的理论成果深入人心,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稳定发展。并且两个方面的内涵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就是形成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从而指导人民群众具体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侯树栋,辛国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