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对中国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思考

2021-08-11 23:57耿洁慧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发展趋势

耿洁慧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敲响了城市建设的警钟,城市建筑高密度、人口高聚集的特性严重影响了城市中人的生命安全。目前世界上有超过5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健康和城市抵御紧急灾害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抗疫已成为常态,进入后疫情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把此次事件作为一个契机,反思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理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发展走向提出预测,并提出未来城市建设需注意的重要方面对我国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城市安全;规划理论;发展趋势

【Abstract】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has sounded the alarm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density of buildings and high population accumulation in citie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afety of human life in cities. At present, more than 50% of the world's people live in cities, urban health and the ability of cities to withstand emergenc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present, China's epidemic prevention has become the norm, into the post-epidemic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era, this event is regarded as an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alyze its causes, so as to forecas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aspects that need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Keyword】Post-epidemic era;Urban security;Planningtheory;Developmenttrend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6.017

2019年末新冠疫情作為全球化时代第一次从世界体系中心向边缘国家和地区发散开来的全球性疫情,其对全球的经济、安全、公共卫生事业产业了巨大影响[1]。重大城市安全事件的爆发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具有双面性的,带来巨大破坏力的同时,也是规划行业创新与改革的催化剂。历史上,任何巨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爆发都会带来规划行业的改革[2]。例如,欧洲黑死病的爆发将建筑日照要求和下水道系统引入了城市规划系统中;纽约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产生的尖锐的城市问题,奠定了公园系统在城市规划系统中的地位[3]。此次新冠疫情事件也不例外。

目前,中国抗疫事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入后疫情时代,人们日常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生活,抗疫进入常态化。为更加完善的应对此次疫情危机和提高未来抵抗突发风险的能力,应吸取中国成功对抗疫情的经验和教训,对现有的城市规划发展理念进行反思,并借助未来后疫情时代的特点,提出中国未来城市规划的建设方向和趋势,提高城市抗击风险的能力。

1、经新冠疫情对现有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理念的思考

城市规划的工作本质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应对当地的社会需求对人口、资源、经济等做出的一系列安排,因此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也是在时刻变化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6]。

一直以来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是聚焦在分散和集中之间,这与时代的需求有关。集中发展是城市的“天性”,这是因为城市空间本身就具有集聚的特质[4]。在城市发展初期,为更好的统筹城市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城市需要通过集中规划来实现对空间、人口、资源的合理安排。集中主义的规划思想是早期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它既造成了城市的高度繁荣,也导致了一些城市问题的产生,如城市交通拥堵、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4]。此时,分散主义作为解决集中主义发展带来的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5]。这种思想的发展是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一次创新性发展,它使人们意识到在发展城市时,既要充分发挥城市本身“集中”的特质,也要考虑城市所需的“分散”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集中化发展模式是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基本模式[7]。但这种发展模式在发展后期逐渐显现出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集聚发展导致的城市甚至城市内部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二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后果。针对此城市问题,以城市群为主体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代表的分散主义发展模式,作为解决方案应用于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快速传播与该种城市发展模式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关联。

国务院于2月指出,新冠疫情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在武汉的快速传播除却其病毒本身的传播速度快的特性之外,也与其城市本身特性有关。武汉是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是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与武汉城市群及周围省市联系紧密,人员在这个城市内高度集中,且正直春运期间,人员流动性大,从而加速了新冠疫情的传播。而且,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特大城市在应对突发性城市安全事件时其政府管理体系和社会、医疗硬件设施难以支撑瞬间的爆发式需求,从而对城市自身产生了严峻的考验。

每次重大城市安全卫生事件的产生都会促进城市规划行业的改革。此次事件也给城市规划行业理念创新与改革带来了很好的契机,规划学者开始反思现有城市规划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以及探讨未来后疫情时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道路。

2、对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预测

新冠疫情的长期蔓延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长期受到影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居家隔离、居家办公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形式与环境,日常交通出行人们会尽可能选择私家出行来减少被感染的风险等。这些社会生活形式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规划理论的改革的方面。

英国规划学家Micheal Battey结合新冠疫情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对未来英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提出了以下设想。他认为,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可能会敲醒紧凑型城市的丧钟,反而引起人们对田园城市或花园城市的追求[2]。这是因为,因为疫情的持续蔓延而实施的社交隔离政策和每个人之间自主的社交隔离导致人们对公共交通需求量减少而对私家车需求量又重新开始攀升。人们因为居家办公的影响,一部分人选择从大城市搬离重新回到小城市,人群虽不密集在一起,但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量上升。这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人们在城市中会注意对城市密度控制的要求,及其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以及对城市生活绿色空间的需求。

早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就一直关注过往城市规划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致力于城市规划发展理念的改革。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8]。公园城市其本质思想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城市发展格局,指出在建设城市时要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去[9]。除此之外,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城市的紧急防灾和恢复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要求就是要求培养城市能够凭借自身抵御灾害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能力[10]。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城市发展状况,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时代特点,“公园城市”和“韧性城市”发展理念的结合可以很好的迎合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城市的健康发展需求,在注重自然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自身抵抗力的基础上来追求城市的健康、稳健发展。

中国与英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城市发展和变化的本质是相同的。各国的预测和城市规划理念的变化都显示了人们对未来健康、和谐、绿色城市的向往,也表明了人们对城市空间密度和生活质量的要求。

3、未来城市建设的具体改进措施

现在全球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疫情仍在蔓延,抗疫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习惯。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抗疫能力,使其具有缓冲的能力。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对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做出改变:

3.1合理控制人口居住密度,确保生活空间的合理性

过密的人口居住密度是产生现代城市问题和快速传染疾病的重要原因。过高的建筑容积率导致的过密的人口居住密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居住条件降低、日照条件恶化、人均绿地不足等问题,这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隐患,也会成为传染性疾病快速传播的载体[11]。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居住密度是保障城市和人民生活健康,防止疾病快速蔓延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特大城市的人口居住密度也是居民幸福度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12]。

密度控制要根据城市特色和发展情况来进行控制,考虑将使用者的满意度作为其评判和控制的标准之一才能发挥实际有效的效果。而且合理的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可以使城市应急设施不至于过度紧张,给城市在紧急灾害来临时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确保城市灾后的恢复工作的快速进行。

3.2完善慢行交通出行体系,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出于对健康安全的考虑和追求社交距离的保持,人们可能会采取步行、自行车或自驾等保持社交距离的方式作为出行工具。而近年来,由于汽车使用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城市人口汽车拥有量的日益增加,交通拥堵、尾气污染等城市交通問题的日益突出。综上考虑,建设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是目前适应后疫情时代人民需求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方式,通过该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应用人群的增多,可以有效缓解以上城市问题又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并不仅仅是提升慢行交通的品质以此来提升城市形象,而是应该站在全局的观念上去精细化的设计与改进。并辅以政策和管理的支持来确保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13]。以荷兰为例,上个世纪60年代荷兰因为汽车的大量应用对城市安全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政府开始推行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的运动,其不仅仅是在政策和口号上的引导,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方面都加入了以自行车应用为思考元素的方面。首先完善的就是自行车专用道、专用信号灯以及专用法规的使用保障,其次在应用设施如停车、维修、自行车安全装备上都给予了政策支持,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使用环境。

3.3建设完善的公园体系,更好的帮助城市呼吸

公园体系的构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17世纪欧洲黑死病大流行之后,人们就意识到绿色空间对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中建设大量主题公园便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重要议程[14]。

城市公园是人们日常接触绿色空间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公园体系,增加人们日常进入绿色空间的可能性,从而鼓励人们进行户外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们在后疫情时代适应的能力。此在,城市公园中包含的大量绿色植物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提高城市整体免疫力起到促进作用[15]。

3.4建设智慧社区,推进社区使用

智慧社区是近年来智慧城市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产物,是指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将社区现有的资源、信息统一整合,更好的为社区成员提供教育、医疗、后勤、娱乐等服务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16]。

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可能随时面临疫情爆发、居家隔离的风险,在此时推进智慧社区带来的及时、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作为居民社区参与的重要途径来及时反应自身的需求,将为人们的正常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17]。且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也更加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快速分级管理,在特殊时期成为高效、安全工作的有力工具。

3.5消除建筑内部卫生安全隐患,提高建筑空间转换能力

城市建筑是人们工作、生活的载体,因此建筑内部空间的卫生与安全以及建筑抵抗风险的能力是我们健康、安全生活、工作的前提。疫情期间,全国人民进入紧急封闭状态,但病毒随通风管道和空气的传播依旧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因此建筑内部通风体系的“自给自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8]。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聚焦于新旧建筑内部通风改造,如用UV-C(短波紫外线)光来代替传统的空气过滤器,可以消除空气中的病毒,避免了未及时更换过滤网带来的安全隐患。

此外,此次疫情期间,由于感染人群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医院空间不足,而占用体育馆等公共建筑空间,原本明确的功能属性开始变得模糊。这为日常和灾害时期建筑功能的应用做了很好的示范[19]。在未来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性地转换建筑功能来满足平、战两种状态下的使用需求,增强建筑和社会的韧性。

结语:

后疫情时代的迈入给予了人们一个契机重新思考当前城市的发展理念。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度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期间以城市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发展导致的城市问题也逐渐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在城市中快乐和健康生活。未来应该摆脱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进入精细化城市更新发展的新时期,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人民健康、人民生活质量摆在城市建设的第一位,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居社会,提供城市韧性、提高城市抵抗突发卫生安全时间的能力,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以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状态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Duan, H., Wang, S. & Yang, C. 2020, "Coronavirus: limit short-term economic damage",Nature (London),vol.578,no.7796,pp.515-515.

[2]Batty, M. 2020, "The Coronavirus crisis: What will the post-pandemic city look lik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Urban analytics and city science, vol. 47, no. 4, pp. 547-552.

[3]赵晶.瘟疫、城市公共卫生与风景园林——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公共卫生和风景园林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0,27(04):101-105.

[4]何明俊.西方城市規划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02):71-77.

[5]黄明华,惠倩.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对霍华德Garden City的再认识[J].城市规划,2018,42(10):9-17.

[6]刘士林.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反思和变革:超越“集中主义”与“分散主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3):39-47.

[7]段进.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01):24-27.

[8]李晓江,吴承照,王红扬,钟舸,李炜民,成玉宁,杨潇,刘彦平,王旭.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J].城市规划,20

[9]吴志强.公园城市: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N].四川日报,2020-0928(010).19,43(03):50-58.

[10]王凯.序二,后疫情时代的城市发展要有新思路[J].建筑创作,2020(04):8-9.

[11]温智鹏,汪洋,祝龙.用“场景微创新”让城市“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新冠肺炎疫情下对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勘察设计,2020(05):76-78.

[12]殷俊.基于满意度的居住小区密度及其相关指标研[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3]王梦洋,陈磊,张贻生,代晨曦. 城市核心区域品质化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深圳市高新区北区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交通治理与空间重塑——2020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020:7.

[14]段进,杨保军,周岚,张京祥,叶斌,罗海明,刘奇志,柴彦威,张文佳,叶裕民,李志刚,肖扬,陈宏胜,王承慧,武廷海,王兰,周素红,龙瀛,张松,段德罡,钱睿,周文竹,张帆,石邢,郑德高,杨涛,冷红,周江评,汪芳,曹康,张国华,杨宇振.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城市规划,2020,44(02):115-136.

[15]王志磊,刘楠.同构与异质:城市设计视角下巴黎布洛涅森林公园与纽约中央公园的两种设计策略[J].装饰,2020(03):94-98.

[16]李建军.完善智慧社区治理工具的思考——以疫情防控中的信息化应用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0):60-62.

[17]邓琳碧,王婧媛,陈才.后疫情时代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打造未来社区共同体[J].互联网天地,2020(06):44-47.

[18]唐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区治理挑战应对:基于城乡规划与公共卫生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20(03):8-14+27.

[19]王世福,黎子铭.疫情启示的新常态:空间韧性与规划应对[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5(05):18-24.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发展趋势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