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香里话秋收——立秋农事习俗

2021-08-12 08:19陈红琳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15期
关键词:农谚秋收立秋

陈红琳

农民画《秋日》 候雪昭 作(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农谚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着节气。”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以“年”为周期的自然变化规律,对于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来说,它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遵循。围绕着二十四个时间节点,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年复一年的农事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农业民俗。它们既是有关生产过程、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也是指导生产实践的“工具”和“手段”。人们常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对于农人而言,“秋”最重要的象征性意象就是“收获”,它不仅关系到大半年的劳动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也关系到人们能否顺遂地度过下一个冬藏的阶段。而立秋作为秋季的首个节气,是农民翘望丰收的始点,所以农民对这个节气尤为重视。也正因如此,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有关立秋的农谚,特别是在农业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的古代社会,这些农民的“知识结晶”对于预测气象变化走势、预估粮食丰歉、合理安排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生活事项等,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非常关注立秋的时辰。无论南方北方,很多地方都流传着“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一类的农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早上立秋的话,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大概率会比较凉爽;但如果是下午,甚或是傍晚或晚上才立秋的话,那么以后的天气多半是酷热高温。在有关立秋时辰的说法上,人们多认为立秋时间越早越好,这不仅会影响秋后的凉热走向,还与农业收成息息相关。例如,湖北孝感就有“睁眼秋,收又收;闭眼秋,丢又丢”的农谚,认为立秋宜白日,忌夜间。另外,很多南方地区还有“六月秋”和“七月秋”的划分,流传着“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立秋不到秋”的谚语,说的是立秋如果在农历六月,那么收早稻的时间会比较晚,七月反之。有些地区的人们俗信,六月立秋值月晦,将影响收成,比如,贵州安顺就有“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般般收”的农谚。农历六月和七月立秋,相差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对于收成的多寡有很明显的不同。

立秋前后,很多农作物正处在生长旺盛的时期,对水分需求较大,多怕“秋干”。辽宁等地就有“田怕秋干人怕穷”的谚语,即立秋之时田禾忌天旱。旧时,人们俗信立秋日的晴雨状况,将会影响其后的雨水多寡和天气凉热,但各地的说法却不尽相同。例如,辽宁、河北承德等地的民众认为立秋日宜晴,“立秋日雨,则秋月雨少,谓之秋吊;立秋日不雨,则雨反多,谓之秋傻”(见《承德府志》)。秋吊是秋旱的意思,而秋傻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的是秋雨一直下个不停,好像傻了一样。浙江、湖南等部分南方地区则流传着“雨打秋头,无草饲牛”的农谚,湖南永州民众将立秋日落雨称作“漏秋”,因正值禾熟之际,认为降雨过多将影响收获,有“粘禾不吃立秋水”(见《永州府志》)的说法。

农民画《粒粒皆辛苦》 靖宇 作(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但从全国的范围来说,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每天天气情况都会不同,因此很多农谚只能作为局域性使用,绝大多数地区的俗信更倾向于“立秋宜雨”。例如,河北沧州地区多以为,“立秋日晴,主万物少得成熟”(见《河间府志》)。在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等广大南方地区普遍流传着“立秋无雨最堪愁,万物从来只半收”一类的农谚。广东云浮的农人则认为立秋落夜雨最佳,“立秋日有雨,主年丰,夜雨尤宜”(见《罗定县志》)。贵州等地还有“倒秋”和“不倒秋”之说,“立秋日有雨,谓之倒秋,倒秋则年丰;无雨谓之不倒秋,收成多歉”(见《安顺府志》),指出立秋日有雨的“倒秋”为丰年之兆。而且,遵义等地还流传着“立秋不雨,二十四个秋老虎”的民谚,即立秋无雨,秋季多高温暴晒。与很多地区对于“立秋宜雨”的态度略有不同,广东深圳的说法则是“立秋小雨吉,大雨伤禾”(见《新安县志》),可谓对立秋落雨之大小适宜,充满了期许。

摘棉芯 资料图

立秋宜晴,抑或是宜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说法。但立秋日忌雷、忌虹,却是普遍流传在南方诸省且相当一致的农业禁忌民俗。农人俗信,立秋日鸣雷主年歉,很多地区的农谚对此均有描述,例如“秋孛鹿、损万斛”(上海、江苏),“一雷收万顷”(安徽合肥),“雷打秋,对半收”(福建三明)等。广东、海南部分地区以立秋日为界限,认为节前雷主丰、节后雷主歉,“立秋日,雷鸣节前忌、节后宜,谚曰‘雷跨秋有作无收,秋跨雷禾米成堆’”(见《琼山县志》),湖南常德亦有“秋霹雳损晚谷,秋后雷多晩稻少收”(见《石门县志》)的俗谚,福建平南更是有“立秋须雨雷莫发,不然虫鼠满田匝”(见《顺昌县志》)的说法,各地均以秋后多雷为不利农收之兆。除忌讳闻雷外,江浙一带还普遍流传着立秋日及其后虹见不利的俗信,“立秋后忌虹见,农收减分数,俗谓虹见为天收”(见《江阴县志》),将秋后见虹视作“天收”,认为即便是年景好的年头,也会有所损益。

在立秋农业民俗禁忌中,除忌雷、忌虹外,很多地区也忌刮北风。乡土社会流传着许多占风谚,诸如“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江西萍乡,湖北宜昌、荆州等),指出立秋后刮北风,主秋季干旱,为荒歉之应。河北衡水有“立秋刮东北风,六十天来霜”(见《景县志》)的说法,谓立秋日刮东北风,六十日后即可见霜。旧时,东南沿海地区多以出海捕鱼为业,故对海风尤为关注。例如,上海、浙江便有立秋后观海云预测风潮的传统,“立秋后,海上见云陡起,来似僧趺形,主风潮”(见《定海县志》)。同时,当地亦有谚云“海和尚响叮当”。温州渔民将立秋后的四十五日视作“风节”结束的日子,故有“立秋四十五,老船驶出浦”的民谚,意为此时海上风浪已小,适合出海捕鱼了。此外,台州还有立秋观雾以占验旱涝的风俗,“立秋发雾,晴到白露”(见《光绪黄岩县志》),认为立秋如逢雾天,农业生产需提前做好抗旱准备。

从节气的角度来说,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但距离真正的“秋收”尚有一段时间,例如河北、北京就流传着“立秋十八日寸草结子”的农谚,指立秋十八日,禾稼才会成熟,如果彼时还没有结子的话,那么基本就秋收无望了。可以说,前文述及的占天象、测丰歉等农业民俗传统,均是在为最终的“秋收”做“预案”。除必要的田间管理外,北方立秋的主要农事劳作是摘棉心和种秋菜。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多在立秋时给棉花去心,比如衡水就有“棉花立了秋,大小把头揪”的农谚。时至立秋,植棉无论大小高低都要去心,意在促进旁枝生长,否则可能会导致结子比较少。辽宁还有“种秋菜”之说,包括莱菔、菘芥、香菜等多种园蔬。总的来说,与大多数节气相比,立秋的田间劳作并不是很繁忙,故而民间才有立秋“挂锄”的传统。

不过,在立秋“挂锄”之余,田间之外的农活还是比较多样和忙碌的。例如在辽宁、吉林、宁夏等广袤的北方地区,最常见的农活就是刈蓝、制靛、沤麻、晒菌蕈、晒烟等。旧时,山东、吉林多在立秋时“治粪”,比如“立秋——运泥、堆集,以廐粪压顶,俗曰造土粪”(见《辑安县志》)。同时,要为牲畜准备草料,吉林通化《辉南县志》载:“立秋,耕耘渐隙,刈蒿、垫廐、备酿、肥料,曰割垫脚。”白城《镇东县志》载:“立秋,挂锄、刈羊草。”江西赣州则有在立秋后收红米糯酿酒的习俗,“红米糯,谷长、皮薄,立秋后收,酿酒味佳”(见《兴国县志》)。而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此时已经在做御冬的计划了,立秋之后榛树下多生榛蘑,“农妇争采之,以为旨蓄,而备御冬”(见《兴京县志》)。可见,勤劳的中国农民一刻也闲不下来,在思虑秋收年景的同时,更是在为着更长远的未来生活做着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农谚秋收立秋
秋收节
关于立秋你知道吗
秋收好时光
『秋收』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二十四节气之 立秋·处暑
家乡秋收记
农谚
立秋
我给“农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