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色彩通感冲击效应的研究

2021-08-13 10:50聂绮刘遵月
艺术科技 2021年11期

聂绮 刘遵月

摘要:色彩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光的地方就会有色彩。食物的色彩是丰富多样的,当前有很多研究剖析了色彩对食欲的影响。实际上,五官的感知是相通的,食物的色彩传达视觉刺激信息时,各个感官都会收到信息,这种现象就如语言文学中定义的“通感”,是食物色彩对人的感官的一种多维冲击。

关键词:通感冲击;食物色彩;色彩心理;色彩情绪行为

中图分类号:J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研究背景

色彩赋予世间万物以灵性,让人们体验到奇妙的视觉之旅。光影、明暗、饱和、色相等元素的融合使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世界富有生机与活力。食物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色彩运用上存在一些有趣的秘密,可以说色彩与人们生活中的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人类而言,食物是身体摄入能量的来源,没有实质性的物质能量支撑,任何生理活动都是妄谈。当今社会存在如食物浪费、厌食情绪、食物摄入障碍等许多不良现象,若能通过对食物色彩的研究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向,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灵感,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研究食物的色彩问题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本文从色彩通感角度出发对食物的色彩通感冲击效应进行研究论述,由理论层面到应用层面,通过分析实例证明其研究价值。

2 通感冲击

视觉体验往往是人们审美的逻辑起点[1]。同样,对物品色彩的印象也是由视觉首先触发的。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加工的物品,都有一套独特的配色体系,与固有色类似,它们的色彩能够在人们的视觉感受上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当人们看到它们时,就会通过具象或是抽象联想,想象它们的气味、触感、功效等。色彩能够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2],所以,当人们接收到物品的色彩信息刺激时,脑中便会跳出最初形成的对它们的判断和认知。一旦外来的色彩刺激与固有经验发生呼应,色彩便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3]。

在语言文学层面,这种伴随性的感官触动在修辞手法中被称作“通感”或“移觉”。钱钟书先生对“通感”这一术语解释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而这种由色彩引起的各个感官触动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被称为“通感冲击”。

3 食物色彩中的通感冲击

人类对任何事物的理解绝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4]。要辨别一种食物,不仅可以通过脑中形成的对它的形态的认知进行,色彩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物体的色彩能向人类传递情感与信息[5]。当人们看到橙色的橘子、红色的草莓、绿色的牛油果时,产生的不仅有心理上的愉悦,还有望梅止渴般的想象的味觉。但当人们换一个角度去想象这些水果,假如它们都失去了原有的颜色,变成了无彩色系,那么人们脑中对它们的解决饥渴的依赖感就会顿时大幅度降低。本文把这种现象定义为食物色彩上的“通感冲击”,即食物的色彩不仅能在视觉上进行信号传输,同时也能影响人们的其他感官,形成冲击效果。

可以用色彩心理学解释“通感冲击”这一名词。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属性,不同的色彩属性带给用户不同的视觉感官体验,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6]。形、声、闻、味、触分别代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食物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色彩被放在第一位。色彩作为激发使用者情绪的重要因素[7],以视觉为感应基础,并与其他感官巧妙联动,最终形成通感冲击。

4 食物色彩通感冲击效应

4.1 视觉与听觉冲击

视觉与听觉系统的联系是普遍而广泛的,它们之间能够发生特定的交互作用。有研究表明,视觉与听觉障碍者有行为代偿机制[8],由此,本文提出视听皆无障碍者也会存在视听互补行为机制,即在只接受到视觉或听觉信息的情况下,两种感官依旧会产生相互补充的作用。这在食物色彩上也有实例,比如人们看到令人馋涎欲滴的烧烤时,仿佛能听到它们在烤制过程中吱吱冒油的声音,实际上这就是它们的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受。食物由生到熟,经过复杂或简单的处理制作,自身的颜色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自然人们也就能据此判断出它的基本情况,从而引发一些联想。自然生长的农作物是生命力的体现,它们天然的颜色搭配可以成为人们倾听自然的媒介。在影视剧中人们经常会见到这种情节:当人看到某种食物时就会立刻身处它的生长环境,仿佛听到了风声水声和嫩芽破土而出的声音,还有作物间的窃窃私语。虽然这是一种影视手法的夸张化表达,但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微妙冲击是真实存在的。

4.2 视觉与嗅觉冲击

在没有尝到食物之前,视觉与嗅觉主宰着人们的情感。除了食物的配色,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它的气味。如果气味闻起来不舒服,那么人们的食欲也会降低,所以由通感产生的嗅觉体验对人们来说就十分关键。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会在记忆上产生增效作用,所以食物的色彩信息才能控制人们的主观情感。如电影《香水》中,通过一些常用的词语对食物的色彩进行描述,利用观众对某一事物最原始的记忆认知给观众带来嗅觉上的冲击。再如暗黄与黑色混合、通体晶润透亮的皮蛋会让人觉得很臭,那是因为一部分人接受不了皮蛋的味道,所以看到皮蛋就会觉得发臭,然后拒绝食用;而明澄澄的黃色系食物不仅给人心理上的温暖,也会使人觉得喷香,所以大部分人看到这种食物就会想尝试一下,这便是食物视觉与嗅觉上的通感冲击。

4.3 视觉与味觉冲击

当食物的色彩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往往就会触发人们的味觉感官。有实验证明,当所有的食物都变成蓝色系时,人们的食欲就会大大降低。一项研究调查发现,暖色系食物如橙色、红色、黄色等食物,更能激起人们的食欲。举一个最简单易理解的例子,相较于蓝色系的汉堡,人们更愿意食用黄色系的汉堡。排除口感因素来看,其实人们会觉得黄色系汉堡好吃的原因并不在于人们记忆中的汉堡本来就属于暖色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人们对暖色系的食物敏感度更高,所以看到经过制作后呈现暖色的食物,才会觉得看起来很好吃。可见,食物的颜色对人的味觉有很强的冲击作用。

另外,人们看到青色的梅子会觉得酸涩,看到青色的苦瓜会觉得干苦,看到青色的苹果又会觉得清甜。由此可见,当食物种类不同时,所产生的味觉冲击也不尽相同。

4.4 视觉与触觉冲击

色彩在对人们的视觉产生冲击时,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触觉。这种通感现象多出现在有特性材料的食物上,如均匀裹有巧克力粉的脏脏包或是表面平滑似乎在发光的青团等。此外,白色象征清亮干净,黄色代表苍润浑厚[9]。有研究发现,冷色系食物会降低人对色彩的亲密度,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棱角感、距离感;而暖色系食物则能提高这种亲密度,拉近人与食物之间的距离,给人带来柔滑温和的感觉。在冷色系食物中,高纯度色彩的食物一般比低纯度色彩的食物要冷一些;在暖色系食物中,高纯度色彩的食物一般比低纯度色彩的食物要暖一些。脏色系食物相比净色系食物更能给人颗粒感、异物感。

另外,光影的反射能够最直接地表现食物表面的凹凸感,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触觉。因为从食物的外观上来看,如果其表面是光滑的,那么它表面的颜色就会基本保持一致;反之,如果食物表面的颜色有深有浅,即使是十分微小的差别,人们也能感受到触觉上的凹凸不平,这便是色彩对视触感官的立体冲击。

5 食物色彩通感冲击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情感效应,很多食物的色彩之所以能引起通感冲击,就是因为遵循了一定的色彩搭配关系。通过感知系统(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所形成的情感符号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10],将无形转化成有形进行传达[11],利用色彩的搭配调节给人视觉上的震撼,从而进一步产生味觉、嗅觉、触觉、听觉上的冲击。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这种食物色彩与感官之间的冲击是不易被察觉的,人们因食物色彩带来的视觉刺激而做出的行为多是依靠本能或惯性。只有当人们深入思考食物的色彩本质时,才会发现这种浮于表面却又难以引人注意的奥秘。当原本色泽鲜艳的食物变得黯淡无光时,人们才能感受到它的原始色彩带来的通感冲击。

5.1 辅助合理膳食

在发现有关食物色彩的原理后,人们就可以在食物颜色上下功夫了。每个人对食物色彩搭配和谐与否的评判都是发自内心的,不同人有不一样的欣赏角度。人们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颜色,从多个感官维度控制食欲,从而有效地完成膳食目标。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调节各种食物颜色合理安排饮食,使得在用餐时更加享受,这对维持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好处。

5.2 改变食物属性

人们还可以改变食物形态和色彩,使食物的属性发生变化。如人们熟知的樱桃鹅肝、分子料理等,都是外在和内在属性不一致的实例。面向极少数的素食主义者和肉食主义者,改变食物属性,不仅不会违背他们的食用底线,还能满足他们视觉上的需求,给他们的味觉带来福音。

5.3 延伸领域的色彩设计应用

食物色彩通感冲击效应在其他色彩领域也有相通的作用。如今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为吃穿用度发愁,而人们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却越来越普遍。即使在倡导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社会环境中,食物的浪费现象依旧存在。任何物体都不会脱离所处的环境而单独存在,当它置身于某一环境中时,其色彩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邻近物体色彩的影响,同时,它自身的色彩也会影响其他物体[12]。人们要思考如何运用色彩的通感冲击效应更深入地研究食物颜色设计、就餐环境色彩装修设计以及餐具配色设计等,以提高进食的效率,减少食物浪费现象。

6 结语

“民以食为天”,古人把食物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不仅因为食物是他们生产力的代表,更重要的是食物承载着他们的生活信仰。老子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一道烹饪工序,每一次精准调色,都通过辛勤耕耘赋予食物新的形式和内涵。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色彩通感冲击效应,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趣味,为一餐一饭提升一些格调,将人们对色彩的感知融入烟火百味中,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同时也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新宇,王倩,关惠元,等.论产品设计中形态信息的继承性表达[J].包装工程,2014,35(24):22-26.

[2] 周橙旻,冷超霞,吴智慧,等.基于色彩调和理论的定制衣柜配色量化评价分析[J].林业工程学报,2020,5(06):168-173.

[3] 赵丹丹.人的视觉感受性及审美感对沙发色彩的要求探析[J].大众文艺,2017(02):131-132.

[4] 陈杨威,郁舒兰,李策,等.产品材料与形态设计相契合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13):67.

[5] 王洪海,宁西林.情绪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4):193-194.

[6] 闵大伟,王晶,任新宇.城市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J].艺海,2019(11):68-69.

[7] 付伟莲,郁舒兰,陈于书.基于情感形态语义学的户外躺椅设计分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52-53.

[8] 王淑珍,朱思泉.视觉和听觉的关系[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31(4):199-202.

[9] 陳于书,窦乐.中国色彩与现代家居设计的融合[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09):42-46.

[10] 刘瑞,郁舒兰.基于情感语义学的班台设计研究[J].家具,2018,39(03):48-51.

[11] 秦香,陈于书.从情感语义角度看约里奥·库卡波罗的家具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5(08):18-20.

[12] 于国瑞.色彩构成(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6.

作者简介:聂绮(2002—),女,河南商丘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刘遵月(1984—),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品牌战略设计、文化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