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技术在颅内胆脂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2021-08-14 11:40陈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脉冲序列胆脂瘤灵敏度

陈鹏

颅内胆脂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0.5%~1.8%。颅内胆脂瘤为原发性胆脂瘤,其病因复杂,临床研究普遍认为胚胎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是导致胆脂瘤形成的主要病因,早期临床症状隐匿,随肿瘤体积增大,可导致颅内压迫、神经损伤等损害,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明显,需及时诊断与治疗[1,2]。颅内胆脂瘤的术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技术,CT、MRI 是颅内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技术,两者应用率较高,但是各技术在颅内胆脂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有待明确,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20 年5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2 例疑似颅内胆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CT、MRI 诊断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5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2 例疑似颅内胆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因头晕、头痛间接发作、进行性加重入院,其中5 例患者伴有癫痫发作,3 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症状,2 例患者伴有视力减退,3 例患者伴有耳鸣、耳聋、听力下降,3 例患者伴有三叉神经痛,1 例患者伴有步态不稳。12 例患者中,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46.59±21.39)岁;脑肿瘤病程8~30 年,平均病程(20.52±8.46)年;头晕、头痛进行性加重时间1~3 d,平均加重时间(2.02±0.98)d。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术前完成颅脑CT及磁共振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首次颅内手术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有麻醉禁忌证者;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肝肾心肺等脏器功能不全者等。

1.3 方法 12 例患者CT 检查均采用Definition AS 64 排128 层螺旋CT(SOMATOM),先行横断面CT 平扫(矩阵256×256,层厚10 mm),随后进行动态观察及薄层扫描(层厚3 mm,5 mm),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增强扫描。扫描数据传入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

12 例患者采用1.5 T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SOMATOM),进行梯度回波(GRE) T1WI 轴位脉冲序列扫描,快速自旋回波(FSE) T2WI 轴位脉冲序列扫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轴位脉冲序列扫描,自旋回波(SE) T1WI 矢状位脉冲序列扫描,T2FLAIR 矢状位脉冲序列扫描,T2FLAIR 冠状位脉冲序列扫描,SCI 序列采集,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患者扫描数据均传入工作站进行数字重建。由2 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共同阅片,讨论后出具CT、MRI 诊断报告。

1.4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术前颅脑CT 和MRI 检查资料,术后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比较,比较MRI 和CT诊断结果,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率=(真阴性+真阳性)/总例数×100%[3]。同时,分析颅内胆脂瘤患者颅脑CT 和MRI 影像学特征。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手术病理组织学诊断显示,10 例患者确诊为巨大胆脂瘤样物:术中开放探查显示颅内有巨大胆脂瘤样物,体积约为2.0 cm ×2.0 cm ×3.0 cm~3.0 cm ×4.0 cm ×5.0 cm;根据位置分为2 例小脑桥脑角胆脂瘤,2 例鞍区胆脂瘤,2 例脑实质内胆脂瘤,2 例脑室胆脂瘤,2 例颅骨胆脂瘤。10 例患者胆脂瘤均为实性,与周围界限清楚,表面光滑,无明显供血动脉,其中2 例伴有无菌性脑膜炎,3 例伴有脑积水,2 例累及外耳道后壁形成屡孔,部分累及窦脑膜角,其中1 例面神经暴露并侵犯;10 例颅内胆脂瘤周围骨质部分或全部吸收,骨质破坏明显。

2.2 MRI 和CT 诊断结果比较 MRI 和CT 对颅脑胆脂瘤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 和CT 诊断结果比较(n,%)

2.3 MRI 和CT 联合诊断结果 MRI 和CT 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于MRI 和CT 单独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结果见表2。

表2 MRI 和CT 联合诊断结果(n,%)

2.4 颅脑胆脂瘤影像学特征 CT 平扫显示患者病变多为占位性病变,肿块边缘清晰,可见或不可见包膜(薄膜,局部略厚),病灶内软组织密度较薄分隔,局部略厚;包膜及分隔可见少量弧形、条片状钙化影。

颅脑MRI 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增强后未见强化;T1WI 呈低信号为主,混杂稍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不均匀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不均匀等、稍高信号。

3 讨论

颅内胆脂瘤为良性的颅内肿瘤,但是其可导致上皮细胞发育,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周围骨质吸收,危害较大,需尽早诊断与治疗。颅内胆脂瘤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出现器质性病变才入院就诊,同时其临床症状以颅内高压症状、癫痫等症状为主,缺乏典型性表现,临床诊断难度较大,极易误诊为颅内占位,较多患者经手术探查、病理检查确诊,迫切需要提升术前诊断水平[4]。

颅内胆脂瘤的发病部位以小脑桥脑角、鞍区,脑实质内、脑室、颅骨等为主,与颅内肿瘤的临床症状相似,而医学影像学技术是肿瘤诊断的可靠方法,有助于尽早明确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5,6]。颅脑CT、MRI 检查可有效发现颅内肿瘤,同时可探明肿瘤内部、外部特征,颅内胆脂瘤相关文献显示,颅脑CT 可见表面光滑的低密度影和膨胀生长征象,而颅脑MRI 检查可见边界清楚、光滑,增强后未见强化的病变,两者单独诊断的准确性均较高,其灵敏度可达到75%~95%,特异度可达到50%~80%,准确率可达到60%~90%[7,8]。本次研究发现,颅脑CT、MRI 检查对颅内胆脂瘤诊断效果较好,但是仍存在一定漏诊、误诊风险,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次研究深入分析发现,MRI 和CT 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高于MRI和CT 单独诊断,可知联合诊断的效果更佳,有助于诊断准确性提升,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更为准确、详尽的数据,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值得推广借鉴。

综上所述,CT 和MRI 对颅内胆脂瘤诊断准确性较高,必要时可联合诊断,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可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脉冲序列胆脂瘤灵敏度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一种基于TOA的同型雷达同源判别方法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基于脉冲序列核的脉冲神经元监督学习算法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
一D-T2二维核磁共振脉冲序列改进设计及性能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