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8-14 11:40李富生罗汝耿徐贵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4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胃癌康复

李富生 罗汝耿 徐贵贤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腺癌,早期胃癌术后5 年的生存率约为90%,晚期胃癌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5 年生存率较低、仅为25%左右。该病的发病原因和多方面因素存在联系,如萎缩性胃炎、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诱发因素包括:感染、环境、饮食、遗传等[1]。临床表现: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贫血等。临床针对胃癌多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为巩固临床疗效、改善该病患者的预后,本次研究将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98 例胃癌患者为主,评价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98 例胃癌术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 例。观察组男27 例、女22 例;年龄55~70 岁,平均年龄(62.5±4.2)岁;肿瘤位置:胃窦29 例、胃体12 例、胃底6 例、多部位2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1 例;年龄56~70 岁,平均年龄(63.1±4.4)岁;肿瘤位置:胃窦30 例、胃体10 例、胃底8 例、多部位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接受病理学检查确诊[2];②实行胃癌根治术;③患者家属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其他脏器转移;②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③凝血功能障碍;④TNM 分期为Ⅰb 期、Ⅱ~Ⅲ期。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进行健康教育、药物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具体如下。①手术前护理:于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胃癌疾病和手术操作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在手术前1 d、2 h 分别服用1000 ml 和500 ml 的温糖水,指导患者深呼吸,加强肺功能锻炼,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的发生[3]。另外,应嘱咐患者禁烟酒、加强机体运动,从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②手术中护理:进入手术室后患者取舒适体位,合理调节手术室的温湿度,保证术中输液温度适宜,目的为避免发生低体温情况。在手术过程中及时传递手术器械、减少手术操作的时间,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数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如若发现异常问题立即上报医师进行针对性处理,从而使得手术尽快顺利完成[4]。同时手术中不需放置引流管,使用能够吸收缝线进行切口缝合。③手术后护理:完成手术后应用镇痛泵镇痛,禁止使用抗生素,并可通过冷热敷、沟通交流转移注意力等不同的形式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待患者恢复意识后给予500 ml 温生理盐水,逐渐恢复普食,鼓励患者补充含有高蛋白和高纤维素的食物,完成手术当日鼓励患者进行床上双下肢活动,手术次日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而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定,对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和总体健康进行评分,分数更高代表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好。②胃肠功能指标,包括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③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有腹胀、感染、吻合口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和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胃肠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分别为(2.55±0.64)h、(15.33±3.39)h、(22.11±3.13)h、(2.39±1.18)d,对照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分别为(3.66±0.71)h、(20.73±4.36)h、(35.63±5.34)h、(4.55±1.46)d;观察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87、6.8443、15.2898、8.0544,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发生腹胀1 例,感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发生腹胀4 例、感染3 例、吻合口瘘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9/4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78,P=0.0250<0.05)。

3 讨论

胃癌占据所有恶性肿瘤的前三位,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不排除和环境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因素等有关。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而且各方面压力增加,故此使得胃癌发生率不断升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6]。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手术过程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必然会导致患者的胃肠功能下降,这对于营养吸收、术后康复的影响非常大。针对此,本次研究实施了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该种护理模式可在循证医学理念下进行护理干预,保证护理服务的预见性、计划性及连续性等,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要。加速康复外科护理作为新型护理模式,能够为胃癌患者提供围术期护理服务,手术前护理的实施,能以健康教育的形式为患者普及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相关知识,利于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在手术前为患者提供温糖水,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机体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肺功能[7]。手术中护理的实施,可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科学调整手术室温室、湿度、输液温度等,做好手术协调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医护配合,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在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处理。手术后护理可以连续使用镇痛泵,或是经冷热敷、沟通等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还可以进行流食、半流质食物、普食的过度,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床上、床下活动练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心理疏导、降低应激状态,手术前后进行机体训练对于促进术后早期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均存在积极的影响,利于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8]。除此之外,手术前补充温糖水的目的为避免患者出现口干、饥饿的感受,手术过程实行保温,能够防止发生机体体温过低所致循环系统异常状况,并且使患者术后切口感染风险下降。另外,手术后有效控制补液量,对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胃肠功能恢复均有积极的影响,完成手术实行营养支持可以满足患者机体营养需要、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其尽快恢复胃肠功能,进而加快康复的进程[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和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应用于胃癌术后患者中,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积极的影响,故此值得在临床上予以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胃癌康复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