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分析

2021-08-15 00:51吕明明赵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文/吕明明 赵丽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在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厚植劳动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

一、劳动价值观教育

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某物是否具有一定价值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在对价值属性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价值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能动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元的。人的观念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必须通过教育这一现实途径来引导人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实践走向正确方向。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各种价值观中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参与者、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的根本看法和价值选择的总体观点,在劳动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劳动价值观教育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劳动的本体性价值。劳动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它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等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从这一层面出发,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接受劳动的本体价值,以辛勤劳动为荣;其次,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劳动一边创造着物质财富一边丰富着人们的精神财富。回顾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农业社会的鸡犬相闻,从电气时代到信息化时代,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加速器少不了劳动。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仍旧需要树立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念;最后,劳动的奉献价值。劳动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于人世间最崇高、最美丽的行为。奉献是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高级境界,是发挥个人劳动意识、个人积极性的源泉,能够使人自觉地追求真、善、美。学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索取与奉献中寻找最佳平衡点,要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二、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当大学毕业生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后,应从以下几点保障自身的劳动权益:一是明确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谓最低工资就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1]。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在当地社保部门查询;二是保管好发放工资的凭据。工资发放方式有银行汇款、现金支付、转账等。劳动者应该未雨绸缪,主动保存好相关转账凭证;三是劳动者工资被拖欠时,可去劳动监察部门立案,请求仲裁与审判来处理工资拖欠问题。《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对经劳动监察责令限期支付后仍逾期不支付的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还可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在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并存的现代中国,不懂法律、不会使用法律的大学生难以承担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需要学生了解雇佣劳动本质,增强维权意识,以超越性的视野巩固劳动法权的永恒价值。

三、劳动创造幸福教育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财富与幸福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人世间的所有幸福成果都归功于劳动。习近平从知青时期就带头打坝、修井、挖沼气,为的就是从源头上带动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的劳动幸福观强调劳动是一个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然而,在21世纪,年轻一辈不愿在挑战中碰得头破血流,意欲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这些人无疑是没有理清国家幸福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联。

国家幸福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个人幸福,而中国的幸福需要每一个怀揣幸福感的个人去创造、去建设、去维护。国家幸福反过来是个人幸福的强有力保障,国家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赖以生存和自由发挥的关键场所。个体的奋斗过程就是创造幸福的过程,也是为整个国家做出奉献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联手发挥合力作用,才能赢得人世间的幸福。人类一切的美好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

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对不劳而获的人和言行嗤之以鼻。学校要及时占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舆论阵地,为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抵制脱离劳动的资本运作行为;教导学生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熟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四、劳动承担使命教育

个人与国家命运与共,个人与国家、与党步伐相同;个人信仰与民族复兴步调一致。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肩扛重任,但由于以往的劳动教育过分强调生产与劳动,局限于劳动是否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却忽略了对时代价值的引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面临思想困顿和精神困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如果青少年心中丧失对祖国的崇拜与热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审视自我和检讨自身的一面镜子,如同汪洋大海中一艘失去航向的小船,难以接受大风大浪的考验。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特别需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追求,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其次表现为对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要求我们抛弃小家,忘却亲人,而是推己及人,传递一片爱心。家国情怀是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一条纽带,它彰显着我们对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使命与责任。

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一跃,非一足之力也。”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添砖加瓦,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五、尊重劳动人民教育

劳动是体力与脑力的支出,劳动人民则是在劳动过程中付出了体力和脑力的人。在古代封建社会里,自强不息的劳动人民用双手造就了长城、都江堰等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然而却饱受统治阶级的残忍压迫和剥削。这是因为少数人的统治,他们手握重权、独断专行,为所欲为地主宰历史。劳动人民的劳动支出得不到历史的承认。直到近代,广大人民群众依然被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压迫着、奴役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人民在知识分子的带领之下凭借着反抗精神和群众力量推翻了清王朝,赢得了抗日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劳动人民代表了新兴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变革旧有生产关系的强大力量。他们用劳动赢得了荣光,赢得了地位。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砥砺前行,用自己的担当和智慧一步步地为中国走出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让国家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科技,谁就赢得了世界。劳动者靠智慧创造出了高铁、共享单车、支付宝等新生代的发明,为人们带来便捷,为国家赢得国际地位。历任国家领导人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要求,在多次讲话中深切肯定了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价值。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劳动与创造的重要性。

学校要教育学生见贤思齐,多倾听、多了解劳动模范事迹;学习劳动模范神圣的精神,用厚重的精神滋养自身,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学生自身也应该常常思考,常常实践,将劳动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熟记于心并积极与之相适应。

六、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着力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先进的劳动精神,明确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内容体系与实践方向。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基于实施劳动教育,促使每个学生能够树立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切身感悟到劳动实际创造的各项价值,能够在生活中尊重每个劳动者,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努力成为能够为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树立奋斗信念,强化锻炼大学生拼搏的劳动意志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要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信念,强化锻炼学生的拼搏劳动意志。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自身的劳动教育职责,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将先进思想政治案例内容引入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发展方针政策,促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祖国繁荣建设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明确自我人生发展方向和定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让人生奋斗之路变得更加清晰与务实;其次,高校还要围绕学生劳动教育目标,科学搭建起素质能力培养平台,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2]。在劳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勤学善思,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实践思维。此外,高校还需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工作劳动,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形成与未来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优良品质与能力,成为市场企业单位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育勤俭美德,端正大学生勤勉自持的劳动态度

勤俭作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出其劳动工作态度与道德取向,因此在劳动教育中高校要注重端正大学生勤勉自持的劳动态度,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以及创造劳动。首先,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多元化的社会劳动实践锻炼中,采用一定物质与精神激励方式,引导广大学生踊跃参加劳动实践,切身体验劳动甘苦,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有效树立起劳动光荣、浪费可耻的基本态度;其次,高校要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弘扬“勤耕不辍,富而不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传统美德文化;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还需立足于国情,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开展勤俭美德文化推广活动,让更多学生学习接触到正确的人生消费价值观,能够在生活中养成合理消费与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厚植奉献情怀,提升大学生担当有为的境界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在厚植奉献情怀上精心着力,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甘于奉献的优良精神品质,并提升大学生担当有为境界。首先,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优秀榜样,以社会先进事例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其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发展中,参加各种具有公益服务性质的活动,如人们所熟知的生态环境保护、老人社区服务建设、网络公益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大力宣传公益文化知识,促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参与公益服务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在日常服务劳动、生活劳动中的奉献水平;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还需引导学生始终跟着中国共产党的脚步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弘扬优秀红色革命精神,让学生向革命先烈看齐,能够为祖国建设发展而无私奉献,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3]。

(四)科学塑造创新品格,革新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劳动理念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在劳动教育中还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有效塑造出优良创新品格,在将来岗位劳动中贡献出更大的价值。首先,高校要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特点,优化改善劳动教育内容与实践教学形式,确保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使学生带着一定兴趣进行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还需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式去学习我国优秀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洞察机会的创新特质;其次,高校还应注重各个学科教学的深化改革,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补充学习;最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需鼓励学生围绕具体学习项目开展创新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创新意识。高校还需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满足学生的创业学习需求,使其提前适应社会岗位就业环境。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