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实践策略探究

2021-08-15 00:51王卫卿王永利陆先亮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文/王卫卿 王永利 陆先亮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对我国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我国高校来说,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应充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就业是劳动的重要体现方式,而劳动是促进就业的基础,劳动教育能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就业导向下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提升就业观念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就业不积极、就业意愿不强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劳动等方面的态度产生了改变[1]。如一些大学生产生对劳动成果不珍惜、不想去劳动以及不会劳动的思想观念。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动力不足以及就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了“有业不就”的情况。而劳动教育能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增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联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实际行动,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二)劳动教育是提升就业质量的核心要求

当前,许多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市场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来看,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眼高手低情况就是其本身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之一[2]。具体来说,大学生自身不符合想去岗位或是想从事职业的要求,而那些自己能去的岗位或是能够从事的职业自己又感到不满意。而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为清晰和客观的认知,从而对自身的就业心态进行纠偏和调整。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够促使学生知晓自身能力和就业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目标,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三)劳动教育是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为清晰和直观地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以及就业需求情况,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对专业的理解认知和应用能力。目前,许多学生本身没有认真参加社会实践,导致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困难。而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实际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上,从而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督促自己,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二、制约劳动教育在大学生中顺利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制约

在我国儒家思想中,存在有“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正是由于这样观点的影响,导致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传统教育中,劳动地位较低,不受重视。同时由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影响,导致许多人没有正视劳心和劳力均有劳动价值,对劳动观念产生误解。

(二)劳动流于形式

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的劳动教育来看,通常情况下,高校中劳动的形式主要为卫生、值日等形式为主,有些甚至成为惩戒手段。同时,这样的劳动形式一方面较为单一和片面,另一方面大多流于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应付活动,导致高校劳动教育本身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教育效果不佳。

(三)劳动教育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我国被认为是品德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认为劳动是单纯的体力或者脑力的付出,另一方面认为劳动教育是技能培训和实践培训,没有形成劳动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是因为劳动教育地位不高,导致许多高校不重视劳动教育,一是体现在劳动教育没有足够的条件保障,二是体现在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和考核检验存在不足。

三、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成因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经分析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过于片面化

劳动教育的片面化指的是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出现了一定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当前的劳动教育以智力教育为上。脑力劳动也属于劳动范畴,但当前的高校劳动教育过于强调脑力劳动,重视学生智力的提升,弱化了其他方面的教育,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其次,当前的劳动教育过于追求体力至上。在一些学校中,将肢体方面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所有内容,认为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就是进行了劳动教育,事实上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最后,当前的劳动教育将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实践。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夸大了生产劳动的作用,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替代性,将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事实上,这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错误理解。

(二)劳动教育过于功利化

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功利化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当前的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倾向指的是将劳动教育看作为一种形式上的要求来进行[4]。目前,在高校中这样的形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应付检查的方式,具有较为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等节日中才会看到大学生参与劳动的情况;其次,当前的劳动教育存在经济化倾向。在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中,学生没有劳动场所这样的情况已经十分常见,并且相较于中学和小学,这样的情况更为突出。许多高校中的教室保洁和操场清扫等都有专门人员完成,不仅导致高校财政必须列支专门经费,还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被削弱,从而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往往会被忽视,在许多高校的教育中难以看到劳动教育的痕迹,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这样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边缘化[5]。与其他教育的理论研究相比,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少,导致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整体理论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研究会被劳动技术教育所替代等,从而导致高校劳动教育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其次,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提到,在儒家思想中存在着不重视劳动的思想观念,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长期游离在教育体系之外,从而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

(四)劳动教育和现实生活脱节

首先,高校的劳动教育和学生本身个人生活实际脱节。高校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尽管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但也存在有许多共性,存在着共同规律。因此,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展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劳动教育没有促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到劳动生活经验,没有掌握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同时,因为劳动教育没有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导致学生难以体会到劳动对于自身的价值,难以产生劳动乐趣。其次,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和学生家庭生活实际处于脱离状态。因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没有和学生家庭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各种劳动技能不能够得到实际应用,从而促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错误认识。最后,高校劳动教育没有和社会生产进行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停留在书面或是口头上,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劳动情愫,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实践策略来强化劳动教育,从而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一)重视劳动理念的建构

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理念的建构,从而以此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培养时,需要突显出大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动中,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从而学会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的成果。其次,高校需要和家庭进行联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促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最后,在培养学生劳动理念过程中需要加强劳动技术观的渗透,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对劳动进行观察以及主动学习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二)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就业为导向下,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更多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到更多技能,帮助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实现就业。比如,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劳动情境,促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劳动情境中体会真实的劳动状态,从而加强学生的感受和认知,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各种劳动技能,最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在日常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

日常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撑,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需要在学生的日常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意志,促使学生成长,才有可能在未来就业中脱颖而出,匹配到自己想要的岗位。首先,高校可以在思政教育课程中融入劳动理念,促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自身有怎样的意义。其次,高校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升学生专业实操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可以将劳动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身份向光荣劳动者身份的转变。

(四)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首先,在劳动教育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了解劳动教育会为自己带来怎样的益处,从而促使学生重视劳动教育。其次,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劳动意志,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坚强意志,形成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最后,教师在劳动教育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五)丰富学生劳动实践形式

首先,高校可以拓宽勤工俭学岗位。这样的勤工俭学岗位可以减轻学生的生活压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可以获得报酬,并且了解劳动的艰辛,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比如,高校可以增加校园内的卫生岗位等。其次,高校可以和校外企业合作建设劳动实践基地。这样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促使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在校企合作中整合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学生能在全程进行劳动模拟,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帮助学生更多劳动技能,最终促使学生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六)完善劳动教育考核制度

要想通过劳动教育来帮助学生就业,在劳动教育中就需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够促使劳动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建立规范化评价制度。高校需要将学生的劳动观纳入到德育考核范围内,督促学生认识到劳动对自身的作用,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同时,高校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促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常态化内容,避免学生对劳动教育出现错误的认识。其次,构建多样化评价方式。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在实践型劳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通过作品的方式进行评价等。

五、结语

加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可以实现更好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社会及家庭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