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五十年坚守深山老店

2021-08-17 01:26秦风明
支部建设 2021年16期
关键词:供销供销社村民

○ 秦风明

平顺县石城供销合作社岳家寨“双代店”营业员岳晚增,在计划经济时期,靠着一根扁担,为远离城镇的小山村带来生产生活急需物资,靠着诚信把供销合作社的小店办成了农民的“贴心店”;改革开放以来,靠着一双手,把小店“改造”成了农副土特产直销店,成为了游客们打卡之地。他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一根扁担挑起农民的期盼

在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有一个被人称为“世外桃源”的古村落——岳家寨。石头垒砌的民居渲染着村庄的古朴恬静。村子一角坐落着3 间民房,这是一家供销老店,供应着村民的生活物资。

走进老店,76 岁的老人岳晚增正拨弄着算盘,核对货物。陈旧的货架、墙壁上已经泛黄的上世纪70 年代的报纸,钩沉出老人和这个店的厚重历史。

上世纪70 年代初还是计划经济时期,为方便村民生活,人口密集一点的村庄都设有分销店,小一点的村子则设有代购代销店,简称“双代店”。岳家寨因为偏远,人口稀少,供销社在1974 年设置了“双代店”。

那时,20 岁出头的岳晚增是岳家寨村唯一一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村民,为人忠厚又能吃苦,经村民推荐、大队审核、供销合作社批准,成为村里的“双代员”,工作就是挑着货郎担子走家串户,收购农副土特产品,交到供销合作社,然后从供销合作社采购回村民需要的生活用品。

“刚开始没有场地,就在自己家里隔出一块地,一边摆上日用品,一边堆放农产品。1975 年,大队在村边盖起了3 间石板房,‘双代店’有了正规场地。”岳晚增说。

那时岳家寨没有一条出山路,年轻的岳晚增摸着山路,用背篓将老百姓的小米核桃鸡蛋猪肉背到镇上,再从镇上背回油盐酱醋农药化肥等生产生活用品。

走过的路历历在目。“村上养大的猪,下不了山,得切成一块一块背下去卖。”“到镇上30 多里,经常一走就是一天。那时候没天气预报,出门还是大晴天,半路会突然下起雨来,人淋了不怕,东西湿了就不能用了,就盼着能把货安安全全送到。”那个时期,供销社每个季度都有供销任务,在岳晚增看来,“完成任务就是给社里争光”。山里人上地早出晚归没有准点,岳晚增就拿上纸笔、秤杆,把染料、火柴、食盐、肥皂和农药等背到老百姓家里,赶在大家下地前、收工后登记供应。

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淋,每隔三天就要徒步挑着担子到镇上走一回,宁愿自己磨破肩,不让群众受困难,宁让自已跑断腿,不让社员受劳累。正是靠着坚强的意志,他不负众望,用自家门板、山上石头、坡上荆条,垒起柜台,建起货架,编好背篓,把“双代店”办成了群众的贴心店。

退休不退岗 “双代店”变成“博物馆”

时光荏苒,50 多年过去了,岳家寨的年轻一代为了谋生,纷纷搬出大山,村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居住,岳晚增也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平顺县供销合作社领导考虑,把岳家寨的“双代店”撤销,但村里的留守老人听说后不干了,撤销了这个店,村民的生活日用品谁来供应?征求岳晚增的意见,老人诚恳地说:“如果有人接替我的工作,我就交担子;若没人接替我,我就接着干。虽然我到了退休年龄,但身体很好,还能继续干。”

就这样,岳晚增退休不退岗,依然坚守着这个老店,只是“双代店”似乎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作为岳家寨历史的见证者,供游客参观。

近年来,随着太行天路、石城至岳家寨段公路的提档升级,来岳家寨的游客更多了,供销社生意也越来越红火。2019 年,供销社代卖花椒5000 余斤。消息如柳絮般飘到了周边村镇,此后,来供销社送花椒、柿饼、蜂蜜等山货的老乡更多了。他们说:“老岳不挣差价,卖多少给多少,人好。”面对大家的肯定,岳晚增心里却有点忐忑:“比起几十年前,现在供销社的工作轻松得多。”

店里货架上的暖水瓶、搪瓷缸、绿军鞋、手套、手电筒等老物件,村民用荆条编织的花篮、漏斗、背篓等农业用具,村里流传下来的传统八音会、旱船、纺织、磨豆腐等民俗……这些文化遗产记录了岳家寨的历史,承载着岳晚增和村民们的生活记忆。

“游客领略古村落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历史文化。”岳晚增说。如今,“双代店”多了一重“博物馆”的身份,老人守着老店成为来往游客的义务讲解员,肩负起了保护岳家寨文化遗产的责任。

岳家寨党支部书记岳先来说:“很多人建议供销社吊顶铺地,把墙刷白,晚增叔坚决不同意,他说‘那不行,那就没味了,留不下历史记忆了’。”后来的发展中,供销社顺应岳家寨乡村旅游的趋势,在保留旧时遗留物件、存续方便村民生活日用品的同时,完美地将参观功能和实用功能结合在一起,使供销社既没走上“只可参观”的展厅之路,也远离了只有“烟火气息”的小卖铺功能。岳晚增说:“供销社贵在年代气息,也贵在生活气息,要保留下这两份气息,给游客想看的,也提供百姓需要的,定位精准了,供销社才能有生命力。”

岳晚增靠着自己的勤劳吃苦、踏实肯干,一直是平顺县和石城镇供销系统的劳动模范,店里整整一面墙上,除了正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画像,就是老人一生获得的奖状,大大小小有20 多张,这是对老人一生工作的肯定和褒奖。岳老告诉笔者,现在除了县供销社给他每月2500 元的工资,文物局还给他每月300 元的补助,就是让他把“双代店”里的“古董”看管好,包括墙上的报纸绝不能有丝毫破损。老人言语中充满自豪。

老人还是习惯用算盘算账,但游客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宝扫码付账。古老与现代在店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红心向党 晚年入党表衷心

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岳晚增把更多精力花在了供销社。妻子说,岳晚增不会做饭,不会干家务,家里的事啥也不操心,一辈子都为工作了,即便在儿女结婚这样的“大日子”,也照样要去供销社。岳晚增说:“村里人要买东西,好多游客也是奔着供销社来的,关了门,人家就白跑了。”

岳晚增家距供销社不到500 米,但他中午却很少回家,通常是妻子送来餐饭,他快速吃完,便又一头扎进工作中。暖和的日子里,岳晚增索性住在供销社,这样晚上游客一拍门,他就能听得到。天气冷到实在不行,岳晚增才回家睡觉。即使如此,从深夜锁上供销社的门到第二天上班之前,他脑海里仍然都是工作,像个不停摆的闹钟。

岳晚增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50 多个春秋,他是长治市供销社号召学习的典范,先后荣获多项荣誉,早期的供销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奖状数不胜数,贴满岳家寨供销社店的墙面。2019 年12 月,他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信息中心授予了“红背篓精神传承奖”。他见证了农村供销社的发展史,成为市场经济时期供销社事业的“活化石”。近年来,先后获得了许多县市级荣誉,其中有古文化传承保护优秀人才奖和历史文物看护人奖。

今年年初,岳晚增成了预备党员。3 月27 日,在平顺县召开的三级干部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岳晚增被评为全县特级劳动模范。很多人听说了岳晚增的故事,想看看这位老人并向他学习。岳晚增说:“我也没做多大贡献,就是给老百姓提供点儿油盐酱醋,卖了点儿山货。”

问及为何70 多岁还要入党,岳晚增说:“入党是我个人的梦,入了党,就入了先进组织,胸前戴上党徽,这是无价之宝。”

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党的大门神圣而庄严,我深知跨入之难,但我有决心、有信心接受组织对我的考验,不灰心、不气馁,努力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猜你喜欢
供销供销社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小镇供销社
那些年的供销合作社
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兴衰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基于流通视角的区域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及服务平台设计
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