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针配合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2021-08-18 11:58宁晓军梁雪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痛风性进针痛风

林 佳 宁晓军 王 蓉 余 兰 梁雪杏

广东省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523710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症状以急性关节炎症疼痛为主。本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明显上升。2016 年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有显著下降,继之因活动受限而对社会的生产力亦产生一定影响。目前主要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但随之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及药物依赖性亦十分严重。为寻找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法,笔者选取3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观察脐针配合温针灸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门诊或住院诊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病例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 15 例,女 15例,年龄40~59岁,平均(49.36±9.02 )岁,病程3~7 d,平均(3.12±1.65)d。观察组男14例,16例;年龄40~60岁,平均(50.46±8.48)岁; 病程3~7 d,平均(3.10±1.52)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协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痛风分类标准拟定[2]。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能完成全部疗程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难以接受针灸治疗者;服用依托考昔片过敏者或既往服用效果不佳者。

1.4 方法 两组均行痛风饮食指导,均建议勿食用高嘌呤食物,多饮水。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片(默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80064,60mg×5片)治疗,每次120mg,每天1次,饭后口服,连续服用不超过8 d。观察组采用脐针配合温针灸治疗。

脐针取穴及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主穴取离位、艮位、兑位,配穴按照疼痛部位选取:如左下肢疼痛选取乾位,左上肢疼痛选取坤位,右下肢疼痛可不用另取穴位,右上肢疼痛选取巽位,具体定位请参照图1,选择脐壁上最明显或者最敏感的压痛点进针,向脐外平刺进针。

尽可能充分消毒脐壁后,术者手持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 mm×50 mm),尽量以进针无痛为度。治疗先针刺配穴后,再取主穴。以脐蕊为中心,按照配穴、主穴的方位与顺序,在相应的脐壁( 按照有色素沉着、褶皱、结节等处)向肚脐外平刺缓缓进针,进针时让患者咳嗽一声,随咳进针一般可减轻进针疼痛。按照患者的体型,针刺深度为1~1.5寸不等,留针时间为1 h,每隔15 min可捻转行针1次,针刺过程中患者可带针在治疗室内缓步安静行走。

温针灸取穴及操作方法:脐针治疗结束后,可行温针灸治疗。操作方法:主穴选取大椎、双肺俞、双脾俞、双肾俞,上肢疼痛加患侧曲池、下肢疼痛加患侧足三里、阴陵泉、太白。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术者采用一次性毫针(规格:0.35 mm×50 mm)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迅速过皮后,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得气后将约2 cm大小的艾条套在针柄上,在下端点燃艾条,以皮肤潮红,以患者觉有温热感而不被灼伤为度,每次需燃尽艾条后才换新艾条,每个穴位以九壮为度。每天治疗1次。术中及术后均应注意对患者保暖。脐针及温针灸每日治疗1次,8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观察。

1.5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检验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尿酸(UA)的治疗前后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1.6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治愈: 关节疼痛、急性红肿、压痛、活动受限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降低 >95% ,病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 关节疼痛、急性红肿、压痛、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改善或其中 1 项消失,症状积分降低 60% ~ 94% ,病理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关节疼痛、急性红肿、压痛、活动受限症状有所好转,症状积分降低 30% ~ 59% ,病理生化指标明显好转;无效:关节疼痛、急性红肿、压痛症状缓解,但未达上述标准,或无缓解,甚或加重,症状积分降低 < 30% ,病理生化指标未见改变或异常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疼痛评价标准:参照《临床疼痛治疗学》[4]中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标准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的差异,分为 0~10分,由患者依据自觉疼痛程度记录。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疼痛,能忍受;4 ~ 6 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低于观察组的9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实验室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晕针情况,休息后缓解。对照组有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例患者为疲倦、乏力、嗜睡,2例出现胸闷、心悸、心慌,1例出现肢体皮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下肢关节为主,如跖趾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等的全身多处关节剧烈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本病发病迅速,有反复发病趋向,患者常于晚上疼痛发作来诊,如久不加控制,常可导致全身多关节受累致肢体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易形成痛风石以及并发肾脏疾患等。晚期可引起心、脑、肝脏等全身多脏器病变[5-6]。

痛风首见于朱丹溪《格致余论》,其记载: “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有“热痹”“着痹”“痛痹”“白虎历节”“脚气”等多个称谓[7]。近代中医名家朱良春称痛风为“浊瘀痹”[8]。

痛风病机虚实夹杂,本病内因常为患者过食肥甘厚味,且不节酒食,致本体脾胃阳气亏虚,机体功能下降。外因则不外乎外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所以治疗痛风的原则以脐针调理阴阳,温针灸补益阳气、祛风除湿为主。

目前临床上西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及激素构成了急性期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但都存在着一些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以及难以长期使用等弊端[6]。

脐针是以易经理论及太极八卦概念为指导,以肚脐模仿后天八卦的经络系统为调控核心,通过针刺肚脐方向来调控全身的经络气血,达到调理脏腑阴阳平衡,从而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9]。有研究[10]表明,脐针治疗能有效抑制关节炎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渗出,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从卦象看,离属心,为阴卦,居阳位,离主火,因本病主要以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诸痛疮疡,皆属于心”,故本病的脐针治疗的首针便落脏在了属心的离位上,心属离,主火热之症,针刺离位即有清热泻火之功。而艮、兑在八卦中为山泽通气之意,山泽通气寓意在“通”。“通则不痛”[11],在意象上,艮主手、脚之病,对肿胀、凸起的炎症有效。兑为肺,肺主治节,具有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而配穴中,艮、巽、乾、坤四位为四肢的方位,先针上述位置为脐针的“打枪”,为治疗指路之意,相当于中药中的引经药。脐针仅在肚脐周围针刺,其见效较传统针灸要快,患者接受程度高。

温针灸为针灸结合的特殊方式,同时具备针刺及艾灸的双重优点,可起到双重效果。针刺具有舒筋活络、调理气虚的效果,给予患者相应热敏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以达到行气活血、温阳补虚的作用[12-13]。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曰:“凡药之不及,针之;针之不及,必灸之”,是对灸法疗效的肯定。

大椎穴位于督脉之上,而肺俞、脾俞、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总督诸阳经,足太阳经循行于督脉两旁。取上述穴位温针灸,能补益督脉及膀胱经的阳气,而艾灸除了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外,亦具有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等功效[14]。肺脾肾三个脏器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水液运化,肾司二便,针刺肺俞、脾俞、肾俞三穴能有效改善机体的水液新陈代谢,促进本病病理产物的排出。本病好发于肘、趾、踝及膝关节,此部位所在的曲池、太白、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为人体的五输穴,刺而灸之不仅能泄局部瘀血瘀毒,更能祛湿、行气、舒筋、通络,起到发挥穴位本身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15]。

综上,脐针配合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口服西药治疗比较,疗效较佳,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简便。但本研究的标本例数较少,佐证力稍嫌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痛风性进针痛风
痛风的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痛风了,怎么办?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