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产学研协同 赋能创新发展

2021-08-19 05:59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工作者

◎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黄 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研工作者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突破。

颠覆性科技的研究不仅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更是跨越学科和领域的集成创新,其发展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增加“中国元素”做出支撑。可以预见的是,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泛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和数据科学等领域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取这八类领域英文首字母拼合“极度饥饿”(FAMISHED)之意,赋其名曰“饥饿科技”,寓意新时代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的渴盼。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有必要重点围绕“饥饿科技”等科技前沿领域,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加速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谋求生产力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要继续优化对科技工作者的评审方式和评价体系,打破欧美学术的国际垄断,提高中国学术圈的话语权,推动产生更加客观、公平、符合国情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研成果质量和专业技术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支撑。

教育作为产学研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意义重大。各高等院校应担起培养新时代应用型高水平科研人才的使命,积极衔接高校实验室和企业双方平台,协同创新,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通道。要加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以市场实际需求和社会现状为导向,造就一批高技能、宽眼界、敢创新、能吃苦的技术人才,为颠覆性科技产业输送优质的能工巧匠。在拥有更多“从0到1”高水平科技突破的同时,实现“从1到∞”的科技成果孵化与转换,加速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在企业中投入生产,尽快转化成社会科技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针对产业环节,可以适当降低颠覆性技术产业布局的准入门槛,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各项投入,布局技术核心产业,突破并发掘产业战略支撑点。通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提前谋划产业布局等,推进产业市场有序运行,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制定支持前沿探索、基础研究、应用攻关、产业转化全过程的相关政策,加大原始创新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强对相关实体行业创业的帮助和实体经济扶持,提高相关企业生产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真正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创新发展。

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机遇,助力产学研链条以党建引领,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和互动合作,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工作者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