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之省级差异分析

2021-08-20 00:50王淑玲郅元媛安连宇
医学与社会 2021年8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省份供给

王淑玲,刘 梁,郅元媛,安连宇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医疗资源的配置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前提是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性[1]。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分析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不同省份的医疗资源配置的非均等化问题突出,如何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已成为当前卫生领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3]。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在各省份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与人口医疗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之上,本文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法对我国31个省份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以期为政府部门均衡区域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国人口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均卫生总费用、社会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100强医院个数、百床位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三级医院数、人口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病床使用率、急诊病死率、医疗救助率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根据前期文献研究[4-7],考虑指标的可得性、稳定性、代表性,选取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见表1。

表1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评价指标选取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是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8]。具体评价模型为:

(1)

其中ESI为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Ci为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量化值;n为指标的个数[9]。

1.2.2 熵权法。根据信息论原理,人们在决策中获得的信息量,是决策精度和可靠性的决定因素[10],即指标变异程度越大,其提供的信息量越多,熵值越小,在综合评价中起的作用越大,占的权重也越大;反之熵值越大,在综合评价中起的作用越小,占的权重也越小[11]。

2 结果

2.1 模型指标基本情况

运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综合评价指标集见图1,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数据见表2,物力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数据见表3。

表2 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情况

表3 物力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情况

图1 医疗服务供给能力评价模型

2.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各省份医疗资源评价指标的统计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异质指标同质化处理,对于31个省份的样本,17个指标,设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标准化和负向指标标准化见公式(2)和公式(3):

(2)

(3)

式中Xij为该指标统计值的标准化结果,max{x1j,…,xnj}表示该统计值中的最大值,min{x1j,…,xnj}表示该统计值中的最小值。将原始数据的统计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运用熵权法计算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见表4。

表4 指标熵值权重

2.3 模型得分

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分公式计算出31个省份的综合得分,见表5。

表5 全国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得分

2.4 全国人口、经济与医疗服务得分情况

各省份人口与经济情况如图2所示,各省份的人口数量与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得分如图3所示,各省份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得分情况如图4所示。

图2 全国人口与经济情况

图3 各省份人口数量与医疗服务得分情况

图4 各省份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得分情况

3 讨论

3.1 熵权法结合综合评价法建立模型能够有效评价全国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来评价各省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与医疗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类模型评价指标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准确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问题。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人力资源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关系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平衡[12],财力资源是省级地区医疗卫生综合实力的体现,物力资源是常见的评价医疗卫生资源的指标,人民健康水平是衡量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可以同时考虑医疗资源与医疗服务对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影响,所有指标均为我国统计年鉴中能较好地反映医疗服务水平的指标,较为合理。将我国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分解为4个方面综合考虑,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达和计算,能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能够有效评价全国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表5(续)

3.2 部分省份缺少高质量、高水平的三级医院,需注重医疗资源质量的发展

由表4指标权重可见,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权重大于平均水平(0.25),物力资源是权重最大的一级指标,是影响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主要原因是各省份之间在百床位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数、全国百强医院数、三级医院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上差距较大,分布不均。尤其是百床位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数和全国百强医院数都是反映1个省份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指标,江苏百床位以上社区服务中心数51个与宁夏的0个,北京百强医院数16个与内蒙古、青海、贵州0个形成鲜明对比,可见省级地区之间物力资源差异明显。内蒙古、贵州、西藏、青海均没有全国百强医院,这种情况下病人就会倾向去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水平医院医治,往往花费巨额的费用,同时也造成了北京、上海的三甲医院虹吸现象。建议这些省份在发展医疗资源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发展,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三级医院,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医疗人才,提高这些省份治疗大病、疑难杂病的能力。

3.3 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向人口数量多、经济水平发达省份聚集,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各省的人口数量与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得分情况(图3)显示,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与人口数量呈现显著相关性,除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外,人口数量大的省份均具备较好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人口数量较小的省份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普遍不佳。除此之外,人口数量对各省份的卫生人力资源也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卫生人力资源充裕区域多集中于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和直辖市,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这体现了我国直辖市及其附近城市的人才引进的优势;人口数量稀少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也相当匮乏,主要表现为每千人口护士的数量、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每万人口的全科医生数量、每万人口的执业药师数量都相对较少,医护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存在一定的政策倾斜性也深刻影响着人力资源配置的差异性[13],人口密集省份人们在医疗上的花费高昂,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更多,人口稀少省份人们在医疗上的花费较少,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也较少。

根据各省份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得分情况(图4),将我国各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得分情况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得,SIG.(双尾)小于0.001,皮尔逊相关性系数等于0.782。说明在0.01级别下(双尾)我国31个省份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与地区的经济实力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各省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不均匀,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向经济发达省份聚集是我国较多省份存在的共性问题。各省份的经济实力也影响着医疗资源的投入,经济实力强的北京、上海均有较高的医疗资源得分,而经济实力弱的西藏、青海的医疗资源得分则较低。在资源稀缺、尤其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如何以最优的方式将资源合理、均衡地配置于医疗卫生领域是当务之急[14]。建议全国各省份从医疗资源的供给方面入手,对医疗资源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对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在地域间优化组合,调整宏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在最佳的规模框架内寻找到一个能够使各省级地区迅速发展的良性模式[15]。

3.4 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需加强医联体建设与远程医疗的应用,培养优秀的一线医师和药师人才

最近几年在西部中小城市建立了很多的医院,配备了很多床位等医疗资源,提高了西部省份的医院、平均床位的数量,但是这些地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跟不上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医院多但卫生技术人员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同时,一些医疗资源富裕省份存在居民健康水平不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造成了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浪费和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部分省份分级诊疗体系不完善、长途交通成本巨大、各地医保筹资支付能力差异等问题加剧了这一矛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约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建议从学校着手,鼓励全国的综合大学、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以培养优秀的一线全科医疗人才与药师人才为目的,对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16]。加强省份之间医护人员的交流互访,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流动到低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省份,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强化政府和公共财政投资责任[17],加强低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地区的医疗实力,带动这些地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同时加强医联体建设和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辐射范围[18]。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省份供给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内蒙古:建立首个省级“医疗卫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