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底线在哪里

2021-08-20 10:11朱永新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罚惩罚委员

朱永新

经济制裁和体罚,两条不能突破的惩罚底线

“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骂难成才”……这是许多主张对孩子严加管教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甚至成为一些父母教育的“经验之谈”。

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应该严格还是宽松?惩罚和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分别具有什么作用?现在,很多教育理论都提倡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反对父母惩罚孩子。但实际教育中又發现表扬和鼓励并不能搞定一切。到底家庭教育中要不要惩罚?

为此,我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

许多委员认为,奖励与惩罚是一对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来巩固和发展孩子的优良行为或克服、改正不良行为。奖励是一种阳性强化,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适度的奖惩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大部分委员都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

扎西委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一个结论:罚不如奖效果好!比如,他曾经罚没有认真完成生字作业的同学重新抄写几遍,结果总是不理想。

后来他不罚抄写,而是对写得好的那些同学说,你们写得这么好,老师想奖励你们再抄一遍!这样一说,不一样的效果马上从学生的脸上露出来:写得好的学生更有兴致,那些没受到表扬的同学也更加认真。这样坚持下来,全班同学都养成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不再把学习看成苦差事。扎西委员总结说,“罚”是消极的名词,“奖”是积极的名词,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们!

还有一些委员建议,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如任芳委员认为:教育不是简单说教,孩子对行为的结果直观感知是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不能仅仅鼓励、正向激励,知道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对孩子来说更有教育意义。奖惩并施、掌握好度,才能让教育有效果。实践教育环节是我们现在教育中的薄弱部分,孩子们只想成功,不知道失败也是正常的结果,这是现在孩子抗败能力弱的原因之一。适度的惩罚就像良药苦口,泡在蜜罐子里的孩子经不住风雨,既不利于成才,也不利于成人。

的确如此,我们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所以,不是要不要奖励和惩罚,而是如何把握好度。

如张兴赢委员就提出,惩罚太狠会伤害到孩子,适得其反;惩罚太轻,又达不到约束的效果,孩子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些简单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长记性,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比如,父母可以罚坐,让孩子拿着软垫或者小板凳坐在角落里15~20分钟,这样既能让孩子知道错误,又不会伤害他。

关于惩罚,我个人主张有两条底线不能突破:一是罚钱,二是体罚。罚钱又叫“经济制裁”,有些学校规定上课讲话、迟到早退、打架骂人分别罚多少钱。罚钱其实不是罚学生,而是在罚父母。父母被罚了钱,孩子自然要挨打骂训斥,这是借父母的手打孩子。同时,罚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金钱万能”的阴影,感受到钱的威力无边,进而崇拜金钱。在家庭里,许多父母也在用罚钱奖钱的办法,同样应该谨慎。

罚钱不行,那体罚行吗?当然更不行。我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体罚。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教师和父母情绪失控;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消除危机。

我为什么坚决反对体罚?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孩子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他的心灵。

俄国教育家皮罗果夫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抽打,是为激发人的羞愧感而采用的一种过于粗暴的强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种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娇嫩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会立即枯萎。抽打会使人产生恐惧,这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恐惧并不能起到感化作用,也是靠不住的,只能掩盖内心的邪恶。”

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心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注》中也有精彩的论述:“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大概意思是,(现在的人)只知道鞭挞束缚儿童,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儿童把学校看作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儿童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孩子模仿暴力、崇拜暴力。当他成年或者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对象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挥拳相向。

关于惩罚,看看全国政协委员怎么说

全国政协委员、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在谈到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时认为,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犯错时都会很紧张,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以后还会犯错。然后就会自然地想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长长记性”。

但是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惩罚完了,孩子该犯错还是犯错,这是因为孩子没能理解自己犯错这件事,而是感受到平时最爱的父母对他的不理解、不认可,甚至批评、贬低、打骂等。他们会和父母对抗,哪怕没办法正面对抗,也会背地里对抗。

对抗的结果是什么?亲子关系下降,孩子故意犯错气父母,等等。孩子被情绪影响的时候,父母讲任何道理都是不管用的。

王欢委员提出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具体对策:一是要先安抚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孩子本身也是有羞耻心的,本意不想犯错,他也想做一个好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在孩子平复情绪后再教育孩子。”

二是让孩子体验犯错的自然后果,“我们要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让他体验自己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如他对人不礼貌,那就让他体验别人对他态度差的结果。如果有些事情没有合适的自然后果让他体验,我们可以适当让他体验父母的惩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惩罚是他犯错行为的后果,而不是父母不爱他了。同时,父母要避免严厉和带有贬低的惩罚。”

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特别强调,在生活中,父母免不了因为孩子偶尔调皮捣蛋而发脾气,气急了就会动手打几下。但是必须注意,孩子有些部位是绝对不能打的:

一是后脑勺,后脑勺有呼吸中枢,孩子挨打时容易造成呼吸中枢震荡,甚至引起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二是太阳穴,太阳穴的眶内壁很薄,挨打后可能会出现骨折,对视神经发育不利,临床上就发现过父母一巴掌把孩子打失明的情况。

三是拧耳朵,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小孩的听力发育。

四是打屁股,小孩的脊髓和脊柱发育不够健全,挨打容易使脊椎损伤。到老年时,可能会脊髓结构不稳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之类的疾病。

五是拽头发,父母拽头发时用力过大,容易引起孩子头皮化脓、感染等。既然禁区这么多,不如干脆放弃体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出,家庭教育的冷暴力比体罚更加可怕!其实,现在父母很少体罚孩子,但是为什么跳楼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

过去,哪怕你打孩子,他还是觉得你爱他,你是为了他好。现在你不打他,他犯了,错你对他不理不睬,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重要。父母的惩罚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更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关切和在意。

体罚的底线是不能伤害孩子,也不是为了让自己泄愤。孩子犯了错,你罚他看书,他就认为看书是一种惩罚;孩子犯了错,你罚他做家务,他就认为做家务是一种惩罚,这些都是有问题的。

最好的惩罚是建立一种规则,让孩子自己惩罚自己。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犯错后和其充分交流,并在他认识到错误的时候,自己寻找一种惩罚自己的办法。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通过讨论,委员们形成以下基本共识:

1.家庭教育需要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家庭教育一般不应该使用体罚和经济制裁。

2.在惩罚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尺度,把握原则。父母不能任凭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羞辱孩子。实施惩罚时,语气要和善而坚定,眼神不带敌意,惩罚内容要贯彻到底。事后及时安抚孩子,或拥抱或微笑,让孩子知道你并没对他失望,他会更有信心。

3.教育无定法。教育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确定性。虎妈能够成功,猫爸效果也很好。无论是严管还是宽教,要看哪种方法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样的表现原因不一样,同样的方式效果也不一样。

4.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度。教育最怕的就是走极端。中国中庸的教育模式,不剑走偏锋,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教育规律。如果真的把孩子逼得太死、管得太严,反而会导致教育悲剧。

5.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亲子之间只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皮肉之苦,无异饮鸩止渴。

猜你喜欢
体罚惩罚委员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Jokes笑话
看望委员、代表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有些伤痛,爱也无法抚平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真正的惩罚等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规范化的学校体罚:一种合理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