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2021-08-23 11:24夏桂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84期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思维习惯创新意识

夏桂芬

【摘要】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它有着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核心素养下,要培养和造就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是要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要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一项基本内容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 创新意识;思维习惯;创新性思维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关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论述,立场一以贯之,要求不断深化。小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在教育教学中从小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将使国家在未来世界中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创新思维是指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思维活动方式。创新思维有其独特之处,它要求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式,形成突破性的创造。但是,创新思维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可以通过后天锻炼和学习培养出来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思维,并不是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而是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所积累起来的一种具有特殊的思维方式。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学习能力,只要不去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抄袭,悟出来的知识就可以视为创新;或者是他们能从以往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寻求到另一种新的解题方法,也可以视为创新。

我们需要善于发现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于鼓励和信心支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呼唤创新意识

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教学的。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基本上是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没有留给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学生主动参与教和学之中的时间分配比例不妥当,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不到重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因此,教师如何让学生能愉快地沉浸在学习当中,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的一切。”创造力来源于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呼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的《圆锥的体积》时,组织各小组学生分别进行三组实验操作,分别是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和用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圆锥来依次进行。利用课前备好的水或沙子等材料来分组进行实驗,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最终探究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假如没有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则没法比较。这样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过程中有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出创新意识。

二、激励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经历长期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激励学生动脑学习,核心之一就是创思维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也能使学生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以持续,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也锻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体验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美与乐趣。

有些教师或家长总是习惯性地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用自己的经验方法抛给学生,没有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能力正在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扼杀,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有否养成、思维能力有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正确认知。

学生有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却在教师的盲目指挥下慢慢地忘却了自己本身是有能力的,因为教师或家长过早地给予了他们现成的解决方法,就这样无意地让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缺乏了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教师应培养学生面对一些“新”问题时,在思索过程中寻求出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能力。我们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引导激励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范围内检索出有用的信息,与新问题建立起联系,思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教师在认可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不等于完全取代。

培养创新思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达到养成创新思维习惯的目的,使其受用终身。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的创设绝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摆设。数学课上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是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显示,他们学习的专注力和持久性不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必须具备培养情境的技巧和能力,引领学生探索体验数学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必须要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挑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敢于创新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情绪,促使学生有挑战新知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不会对新知望而却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角的认识》第二课时,笔者在情境导入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的‘三兄弟,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兄弟为了什么事情而争吵不休呀?大家能不能当个小法官帮他们评评理?”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出问题:“小松鼠背着一袋松果,它走着走着一路走一路丢,9个松果剩6个,大家赶紧算算看,小松鼠丢了几个松果呀?”利用学生世界的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出感兴趣的问题,这就容易使学生瞬间触发如同竞赛般的激动,学习兴趣达至最高点。而这种兴奋的情绪动力就会驱使学生积极开拓思维,主动去寻索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虽说教科书所提供的信息是静态的,但是教师应善于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巧妙设疑,主动设计激发学生情感的动态形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笔者利用动画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动物王国开生日派对,熊大和熊二分别拿着21号和12号的门票,查看门票的蹦蹦说:“你们俩,谁的数字大谁就可以先进去。”可是熊大、熊二都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他们都很苦恼,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帮熊大、熊二吗?学生一听,个个都抢着要帮熊大和熊二的忙,瞬间,那股竞赛般的学习激情就上来了。笔者趁势把学生引进新知教学,学生也轻而易举掌握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就这样,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教学情境,对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虽说创新性思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实现和提高的,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王存金.小学数学要教学策略为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J].成才之路,2013(18).

[3]江计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7年9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2017.

[4]彭钢,蔡守龙.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邱炳池.新课标下小学生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上),2018(7).

责任编辑  林百达

猜你喜欢
创新性思维思维习惯创新意识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创新性思维与设计方法的分析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跨专业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提升思考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